永康锡雕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中国皇帝将“九锡”(即九种特赐用物,如车马、衣服、朱户等)作为最高礼遇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
  国外,公元前的埃及金字塔中就发现了锡手镯和锡制朝圣瓶,日本、美国、德国、罗马皇帝也喜欢以锡制品作为酒具。而在中国,考古发现商代即有锡块和外镀锡层的虎面铜盔;唐代出现了锡金银制的锡杖,宋代已普遍使用锡器。在井底放锡板净化水质,用锡具盛装御酒,更是中国古代早有之事。
  


  永康锡雕(本地俗称“打镴”),是永康十大传统五金手工技艺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康锡雕始于五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清光绪《永康县志》载:永康“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多鬻(yù)技于他乡”,1987年版的《永康县志》载:“锡器发展于五代,盛于明清至民国。” 《金华市志》载:“金华手艺工匠以永康、东阳最为著名,称‘百工之乡’,活动范围遍及全国。永康多铜、铁、锡匠,以钉秤、箍桶、油漆为业……”
  据记载,在明代,永康籍官员朱方、程文德等人曾带一批永康五金工匠到云、贵、川传授农业工具生产技术。清代,永康籍官员应宝时任上海道台时创办“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就招收了一部分永康工匠进厂;任江苏布政使时,又吸纳了永康百工艺人去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开设前店后厂的打铁、打铜、打锡作坊。民国十八年(1929年)前后,永康手工艺门类47种,其中从事手工或手工为主的金属加工、铸造冶炼的五金工匠有4827人,而锡匠有1173人,1949年有1441人。20世纪80年代末,从事小五金手工技艺的人数达4万多人,锡雕产品达到了200余种。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芝英镇岘口村、练结村、象珠镇清溪村、方岩镇后浅村、古山镇寺下胡村为代表的永康锡雕专业村。
  


  从永康历史文献记载和近人著述看,近百年来永康锡雕产业至少出现过四次繁荣:
  第一次是1929年至1937年,当时永康从事锡雕的工匠有1173人;永康五金工匠已在省内宁波、绍兴、杭州,以及苏、沪、皖、赣等站稳脚跟,形成了享誉百年的名坊名店名厂,如杭州的“李隆兴”,宁绍一带的“陈泰兴”,上海“老大房”,南昌“胡隆兴”,景德镇、九江的“胡盛源”。
  第二次是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当时从事锡雕的手工匠人有1441人。
  第三次是1980年代,有锡雕艺人一万多,而且出现了五六个专业村,锡雕产品达200余种。
  第四次,2002年至今,以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永康锡雕产品产销规模稳居全省同类产品第二位,产品质量、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及产品研发水平均居行业领先水平,填补了省内高纯度锡制品的空白。“荣盛达”成了浙江省知名商号。而在其他的时间段,永康锡雕多次衰落,甚至濒临消亡。
  出现这种几经沉浮,“山重水复”的原因,与战乱和政治运动关系最大,其次是原材料和价格,而文化生态环境和民间锡雕艺人的青黄不接也对其影响颇大。
  锡雕——又称瓜雕,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门独特的工艺。锡雕一问世,就受到朝廷的垂青,成为贡品。锡雕在制作技法上采用板金下料工艺,有锻、錾、塑、雕、焊、镶嵌,多材质组合等技法,凹雕、线雕、浮雕并用,表面抛光度可达10级以上。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形态是通过络铁来塑造完成的。木雕用的是“减法”,而锡雕既用“减法”,又用“加法”。这是锡雕制作技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锡雕所用的工具有:刀、挫、多种锤子、板子、大小异型剪刀、划规、刻刀,多种形状錾刻刀,台具、夹具台等。
  而在刻饰以前,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例如“选料”,荣盛达公司直接从伦敦国际锡市场上挑选,以质料最好,价格最高的纯度达99.9%的“云锡”(中国云南个旧出产)为原材料;在“配料”“熔化”时,按国际标准比例:97%锡+2%锑+1%铜的先后顺序,依次倒入电炉,搅拌100分钟以上,通过目测(用肉眼看锡水成色)、手试(用手背在锡水表面移动,凭手感测试),用尖嘴钳测温(考察锡水的粘度)及勺子晃动测温等四种方法结合,掌握火候,进行“浇铸”。温度过高,浇锡水过快,锡板会产生气孔、疏松;反之,会出现夹渣、流痕。
  “画样”,就是将一件锡器分解成多个配件,展开,在锡板上画样。如一把锡壶就由十个配件组成。现代用电脑制图,只要计算好角度、尺寸,输入电脑,使用绘图软件,就可绘出图样,然后进行机器切割,而以前纯手工极为原始、繁琐。
  但“焊接”和“敲打”还需纯手工。焊接走料时,要走匀、无缝,手艺要纯熟,否则会漏水,不坚固。敲打更是硬功夫,要一圈一圈,一点一点地敲打,用力均匀,密密麻麻,极其紧凑,形成美丽的云纹。这样不仅美观,增强金属质感,而且增加了锡体的预应力和强度。在敲打过程中要时时测量圆锥体的口径。如果口径变大,就要在椎体中部重敲,在口部轻敲,逐渐收口;如果口径变小了,则与之相反,要眼准、手巧、用力恰到好处。为了增加锡件硬度,便于焊接,有的锡件在敲打中还要“卷边”、“勾缝”。
  


  “刮挫”也是极为细致的工序。对焊接缝、毛刺、多余的毛坯部分,要用锉刀修正。锉刀的型号就有粗齿、中齿、细齿之别。还有平锉、圆锉、方锉、三角锉、半圆锉之分。通过粗锉、半精锉、精锉、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来不得半点偷工行为。
  焊接痕锉好后要刮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刀一刀刮,直到把毛坯刮白,如果出现小孔、麻点、流痕、凹凸,还要补焊、敲平、重新刮锉。   在精车、抛光中,也很讲究。现在用车床,可以车到比较光洁。而抛光,还要用手工进行两次,一次是用最细的砂纸用清水完全浸透,一遍转动一边打磨,一次是用棉花蘸牙膏抛光,使其亮如银,光如镜。
  因此,纯手工的锡雕工艺品都比较精致,而且一些老锡匠的技艺都极为高超。相传,永康象瑚里村一老锡匠,抗战时在重庆用锤子修好了一架美国直升机的螺旋浆,使飞机重新上天。永康象瑚里村84岁老锡匠李世招师傅说,此事不是他做的但他也听说过,抗战时期他修过枪,有几枝打不出子弹的枪,是他敲打以后修好的。
  锡制品受人青睐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性能。汕头“颜记锡艺”传人颜来钦师傅说,纯锡具有“凉身”等奇特功效,能隔热、隔湿、无杂味,好的锡罐将盖往上拉会感受到一股吸力,猛拉后放手,罐盖会自动回弹,而盖盖子时,会慢慢自动下落。用来放贵重药材、茶叶能保持原汁原味。1984年打捞出海的240年前的瑞典哥德堡号沉船,1000余公斤用密封锡罐装的茶叶仍未变质。永康有人用锡罐盛猪油,三年后打开仍未变味。将手机放进密封锡罐,会隔断信号。法国装葡萄酒的橡木桶,封口处用的是锡,而香烟、糖果、奶粉用锡纸包装,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去年临近春节,浙江省永康市清溪工业区的荣盛达公司车间内,灯火依旧通明,只为了赶一款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的纪念杯,工厂连夜赶工,“北京方面催得紧,四位客商坐阵,检验、催货,不赶不行啊!”国家级非遗永康锡雕的传承人盛一原头也不抬地赶着手中的活,同时他也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他手里做的“故宫养生杯”,集银、锡、不锈钢的杀菌、防毒、保温、保健等功能于一身,一上市就一售而空,有关专家从三方面解读养生杯热销原因:著名设计家陈绍华设计,杯盖处装饰“金龙衔珠”图案,源自故宫太和殿龙澡井轩辕镜。(宋《洞天清禄集》载“轩辕镜其形如球,可作卧榻前悬挂,取以辟邪”。)内外双层结构,表层为锡制外壳,内层为纯银内胆;杯身装饰双龙戏珠图案,源自故宫双龙石雕,具有吉祥、喜庆之意;杯身下方为“福山寿海”图,以现代艺术手法演绎古代龙袍,官服上的纹饰海水江崖而成。其次,来自银、锡的绿色环保功能。银能杀菌消炎、排毒养生、延年益寿。《本草纲目》称银有“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坚肾、镇心、明目”之养生功效。
  锡具有抗氧化、杀菌、防潮、保鲜、防辐射等功能。故宫养生杯内胆纯银,外壳纯锡,又与不锈钢真空保温结合,具有较好的保温养生功能。最后,在生产技术和手艺上,圆满地解决了银锡不锈钢的焊接问题,以及传统锡雕工艺锻打、雕刻。使养生杯具有很强的金属质感和独特视觉效果。
  “故宫养生杯”既有中国传统技法和传统审美的体现,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用特殊的技法将两种物质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前沿锡制品,让古老的锡雕工艺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为永康锡雕的非遗传承人,盛一原有很强的使命感。这位目光远见的手艺人与浙大等科研机构合作,对纯锡茶叶罐进行研究、测试和开发,科学鉴定了锡罐的保鲜功能,满足了购物者对健康环保的生态需求。2012年,他投资1800万元在永康总部中心成立了永康锡雕馆。用以收藏、展示、传承、研究永康锡雕。展馆按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的理念分别布置了古锡器、现代传统手工锡器、现代机械锡器三个展厅。其中古锡器展厅陈设有盛一原本人几十年收藏的千余件从宋代到民国的古锡器。而其他两个展厅主要展出荣盛达公司的手工产品和实用品。三年来已吸引了好几万人前来参观考察,成了浙江省非遗的宣传展示基地。
其他文献
十几年前的拉市海,湖边没有一个游客。但美丽湖泊的后面并不平静,生态变迁正在给它带来无序和动荡。丽江古城的水主要来自黑龙潭,黑龙潭的水来自玉龙雪山下的茫茫林海。20多年来森林减少的同时,水源也在干涸,丽江的旅游业却急剧升温,1999年丽江接待游客的人数超过300万。为了确保古城的小桥下有流动的 “景观用水”,地方政府做出跨流域从拉市海调水的决定。  1993年调水工程始筑围堰,到1999年1月全部完
期刊
波多罗村——位于拉市海最高的山上,在整个拉市海流域管理项目中,波多罗彝族山区的生态恢复和减贫是一个重要环节。  这个小村庄至今珍藏着一幅特别的照片:漫山怒放的杜鹃花前面,老村长刘文坤和村民们正向拍摄者挥手告别。他们身后,老树上的松萝在风中飘动。如果没有时间的参照,照片说不上经典,只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彝族老乡集体照。但多年以来,每当回溯这个村庄的历史,它总是最先被捡出来。  照片记录了一个海拔3000
期刊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决策层将其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一个高速现代化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强调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的制造业早已走向全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产值占世界五分之一。但是,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9个,中国却只有21个。因此,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今天,必须推动中
期刊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它象征纯洁,是“人之初”,无污染的形态,而一生的经历又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与希望,如同扎染,由白至蓝再至青,每染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白族扎染在大理的周城村已传承千年。张仕绅家的三代人都开染坊。染坊的命运,无疑是白族扎染百年沉浮的缩影,也是一种古老的边缘文化,走向现代化、商业化的历险的注脚。  周城在洱海的北端,苍山十九峰中最北的云弄峰脚下,沿着洱海向北,走到“山穷水尽
期刊
1928年3月,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木里出发,穿越稻城、亚丁等地,深入贡嘎岭地区,他撰写的关于此次探险的文章和沿途拍摄的珍贵照片后来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轰动一时。1933年4月,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以洛克的文章和照片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们将小说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称之为“香格里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寺庙等等,洛克的探险路上汇聚了最美的景色,这
期刊
2016年5月4日,“迈向生态文明—向环保先锋致敬”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环保部总工程师刘华;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平;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傅雯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石磊教授以及相关专家和50家媒体出席,环保爱心人士、知名主持人刘芳菲主持。在启动仪式后,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会见了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
期刊
“工匠精神”,在已步入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是一个被疏忽已久乃至于渐要淡忘的词。经过时间的检验、洗礼,“工匠精神”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背景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制造工业的反思,传递了对传承与创造的渴望。在奔向“创造大国”“智造大国”的奋斗进程中,当中国产品的身影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工匠精神”,都更加深情地呼唤“工匠精神”,以期为急需突破的“中
期刊
APEC上的中国“锦绣之冠”  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召开的APEC晚宴上,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及配偶们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统一亮相一起拍摄"全家福"。他们穿的宋锦"新中装"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宋锦这个已经十分陌生的古典名词穿越千年时光又重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宋锦,中国的“锦绣之冠”  宋锦,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主要产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苏州宋锦,色
期刊
广东省珠海市以创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系统工程,全面、系统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补短板、调结构、提升整体效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新空间,率先实现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在反哺共享中增强城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壮举中,探索出一条
期刊
遵循自然之道,充满生活之美  碗窑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北约1.5公里处。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村后的山坡上,静卧着十多条元明清古窑遗址,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能挖出属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不同年代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等残片。  碗窑村出产一种神秘的陶器,这种陶器拥有“国礼”头衔,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驱。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