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巴厘岛巴萨机场出发,1小时后,我们就出现在日惹街头。
真实的快乐,日惹街头
日惹是印尼爪哇岛最古老的城市,75%的居民是穆斯林,穆斯林每一天要做5次礼拜,街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来阿訇念诵《古兰经》的声音。走马观花间,突然前面人潮涌涌,人声鼎沸。我们顺着人流走到一个广场,好热闹的“庙会”!琳琅满目的小吃摊,服装摊、玩具摊,用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CD摊的流行歌将气氛烘托得异常热烈。原来,这是为了庆祝穆罕默德生目举行的庆典,将持续一个月。
从人群中挤出来,多多少少被当地的快乐感染了。
我们开始仔细打量这座古老的城市。
日惹大街来来往往的三轮车,日惹人叫它Becak。和中国的三轮车不一样,Becak的斗厢在前面,客人坐上去,车夫在后面蹬。“倒”坐三轮,视野开阔,快速穿梭街巷,充分理解什么叫兜风。
Beoak很便宜,一公里人民币5元左右,Becak车夫会非常殷勤地招呼你。
街头的日惹人很悠闲:下棋的男人在路边捉对厮杀;累了的车夫往Becak上一躺就半天;纹身师慢条斯理地用植物的汁液给客人手脚描绘繁复的花纹……整个城市就像慢镜头一样。
古老的光影,爪哇皮影
爪哇文化是印尼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一半印尼人属爪哇族,250年前,日惹是爪哇国的首府,又被誉为爪哇文化发源地。
皮影和皮影戏就是流传至今的爪哇传统艺术。
爪哇皮影的起源,有说来自中国,有说来自印度,也有说是从爪哇苏丹王宫里流传出来的。
皮影是由上好的水牛皮,经敲打,一刀刀刻出镂空花纹而成,皮影匠人代代相传。三、四年才算入门,没有十余年的工夫,很难驾驭这坚韧牛皮上的各式花纹。刻好的皮影还要上色,哪怕只是挂在墙上都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皮影戏通常以印度教史诗为题材,其中最经典的是古印度诗人蚁蛭的《罗摩衍那》——一个有关忠贞爱情的战争史诗,主角罗摩和悉多更是皮影戏的经典形象。
我们专程去看了一场皮影戏,当晚正是《罗摩衍那》的折子,演罗摩在林子里修炼,悉多被魔头掠去的一段。
舞台在剧场的正中央,一块白布镶在雕着花纹的木框里,观众可以自由地绕到白布后面看操纵者的表演。皮影有几十件,从大到小插在白布两边。乐器都是很古老的敲击乐器,如鼓,钹,木琴等。表演团队大约有20人,包括乐队和吟唱的和声,但真正操纵皮影的,只有一个老者。他一只手要操纵各类角色的皮影,另一只手还要拿着麦克风,用不同嗓音模仿不同人物的对话,真是够忙的。据说,有一些剧目,角色多的时候,会用到200个皮影。
开场音乐响起,演出开始了。几个扇子形状的皮影交代出故事地点发生在森林,扇子密密麻麻刻满了树叶,无以复加的精致。老者时而吟唱,时而随着锣声翻动着一个个的皮影……我们事先做了功课,已经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仍然一句唱词也听不懂。
一边是华丽缤纷的雕刻,一边是想像无垠的黑白魅影。透过一块白布,演绎着流传几百年的故事。很庆幸,这种寄托着祖先灵魂的艺术,至今还在随着古老的音乐翻动着光影。
石上的史诗,婆罗浮屠
日惹市往北40公里是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佛塔婆罗浮屠。“婆罗浮屠”在古梵文中的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塔”,建于公元八世纪后期,相传是10万人用15年时间建成。据说佛塔用于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
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式微,婆罗浮屠也被默拉皮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及丛莽埋没。直至19世纪,才被英国探险家、新加坡第一任总督莱佛士发现。几经修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饱经天灾人祸的婆罗浮屠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早晨四点我们就从日惹出发,大约六点到达婆罗浮屠门口时,这里才刚刚开门迎客。
远远看,婆罗浮屠像一座公墓,也像一座金字塔,共有十层,却不是所谓“七级浮屠”。婆罗浮屠回廊和栏杆上,刻有2500幅浮雕,块块相连有4公里长,有的取材自佛教历史故事,有的描绘神话故事,有的重现宗教仪式,有的记录当时生活习俗,还有的雕刻着热带花鸟和水果。
清晨的浅雾和潮气中,慢慢欣赏这些远古而华丽的雕塑,不由变得安静而充满敬意。阅读着古人试图告诉我们的故事,晨光中,和古人的对话畅快而淋漓。
婆罗浮屠原本有42米高,但曾遭雷击,现在实际高度近35米。据说造塔用去200多万块石头,光佛塔底层的巨石每块就重达一吨。主塔四周簇拥着72座钟形小塔。每个小塔里都供奉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盘坐佛像。来参拜的信徒们,都争相把手伸进钟形塔,希望能摸到里面的佛像,据说这样就能得到佛祖保佑,幸福平安。
日惹东北16公里的巴兰班南神庙是为敬奉湿婆修建的,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寺庙。
巴兰班南的主要部分由224座小塔组成,每座14米高,另外还有16座佛塔。主神庙是规则的四方形,高47米。建筑四周浮雕主要以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为题材。主神庙旁建有露天剧院,每年8月至10月的月圆之夜,这里都会上演《罗摩衍那》舞剧。
巴兰班南神庙是个庙群,有奉侍Vishunu、Shiva、Bruma三大神的庙,还有庙供奉着这三大神的坐骑一一母牛,雷神、天鹅。但由于地震毁坏严重,大部分庙都只能远观。
开放的苏丹,日惹皇宫
日惹现在依然由苏丹管理。
日惹王宫为日惹苏丹的王宫,是日惹的标考胜建筑,也是印尼的文化坐标,建成于1756年,是由日惹苏丹国首任国王哈孟古-布沃诺(意为宇宙位于我的膝上)一世设计并修造的。该王宫的独特之处是,印尼独立后政府允许原王族一家继续住在宫内,并沿用旧制,宫中所用仆人仍着旧时服装。现住宫内的是哈孟古·布沃诺十世苏丹兼任着省长,其父哈孟古·布沃’潜九世过去曾是印尼副总统。
在苏丹的寝宫,导游用“yellow house”幽了美国人“white house”一默。苏丹的寝宫是日惹古城内唯一可以坐西朝东的房子,我原以为它会在无数道门里面,而把寝宫放在一进门右拐的苏丹确实如传说中亲民。
不时有头戴圆帽,身着筒裙,脚穿拖鞋,背插格利斯短剑的侍从从身边走过,他们有的年龄很大,身着那么远古的服装,让人真有时空倒流的感觉。
苏丹的生活用品有很多是中国明清瓷器。王宫大院里还有一块当地华人集资为苏丹竖立的石碑。当然,比起中国故宫这些“天朝王国”,苏丹的王宫显得太小了,建筑也“寒酸”很多。而苏丹王宫里,既有印度教的雕塑,又有伊斯兰的痕迹;有中国的器皿,又有欧式的办公桌;老婆们如传统爪哇妇女一样专注蜡染,苏丹却常穿起短裤和大家一起踢球跑马,看得出,苏丹是个开放的领导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乐于与民同乐。
为王宫服务的侍卫,导游、乐师等人,据说薪水不高,但是他们都非常爱戴苏丹,而且很为自己是“宫里人”感到自豪。
水宫是个精致的小宫殿,以前是苏丹和老婆妃子的游泳池。建筑混合了伊斯兰和爪哇的特点,甚至还有一点欧化。水宫有一些地下管道通到外面,管道靠天窗引入光线。拐角处,一个英俊少年手抱吉他,唱着好听的歌,身后的乐队堪称专业,尤其在地下通道声音汇聚得相当好,令人驻足倾听,不忍离去。
真实的快乐,日惹街头
日惹是印尼爪哇岛最古老的城市,75%的居民是穆斯林,穆斯林每一天要做5次礼拜,街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来阿訇念诵《古兰经》的声音。走马观花间,突然前面人潮涌涌,人声鼎沸。我们顺着人流走到一个广场,好热闹的“庙会”!琳琅满目的小吃摊,服装摊、玩具摊,用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CD摊的流行歌将气氛烘托得异常热烈。原来,这是为了庆祝穆罕默德生目举行的庆典,将持续一个月。
从人群中挤出来,多多少少被当地的快乐感染了。
我们开始仔细打量这座古老的城市。
日惹大街来来往往的三轮车,日惹人叫它Becak。和中国的三轮车不一样,Becak的斗厢在前面,客人坐上去,车夫在后面蹬。“倒”坐三轮,视野开阔,快速穿梭街巷,充分理解什么叫兜风。
Beoak很便宜,一公里人民币5元左右,Becak车夫会非常殷勤地招呼你。
街头的日惹人很悠闲:下棋的男人在路边捉对厮杀;累了的车夫往Becak上一躺就半天;纹身师慢条斯理地用植物的汁液给客人手脚描绘繁复的花纹……整个城市就像慢镜头一样。
古老的光影,爪哇皮影
爪哇文化是印尼文化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一半印尼人属爪哇族,250年前,日惹是爪哇国的首府,又被誉为爪哇文化发源地。
皮影和皮影戏就是流传至今的爪哇传统艺术。
爪哇皮影的起源,有说来自中国,有说来自印度,也有说是从爪哇苏丹王宫里流传出来的。
皮影是由上好的水牛皮,经敲打,一刀刀刻出镂空花纹而成,皮影匠人代代相传。三、四年才算入门,没有十余年的工夫,很难驾驭这坚韧牛皮上的各式花纹。刻好的皮影还要上色,哪怕只是挂在墙上都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皮影戏通常以印度教史诗为题材,其中最经典的是古印度诗人蚁蛭的《罗摩衍那》——一个有关忠贞爱情的战争史诗,主角罗摩和悉多更是皮影戏的经典形象。
我们专程去看了一场皮影戏,当晚正是《罗摩衍那》的折子,演罗摩在林子里修炼,悉多被魔头掠去的一段。
舞台在剧场的正中央,一块白布镶在雕着花纹的木框里,观众可以自由地绕到白布后面看操纵者的表演。皮影有几十件,从大到小插在白布两边。乐器都是很古老的敲击乐器,如鼓,钹,木琴等。表演团队大约有20人,包括乐队和吟唱的和声,但真正操纵皮影的,只有一个老者。他一只手要操纵各类角色的皮影,另一只手还要拿着麦克风,用不同嗓音模仿不同人物的对话,真是够忙的。据说,有一些剧目,角色多的时候,会用到200个皮影。
开场音乐响起,演出开始了。几个扇子形状的皮影交代出故事地点发生在森林,扇子密密麻麻刻满了树叶,无以复加的精致。老者时而吟唱,时而随着锣声翻动着一个个的皮影……我们事先做了功课,已经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仍然一句唱词也听不懂。
一边是华丽缤纷的雕刻,一边是想像无垠的黑白魅影。透过一块白布,演绎着流传几百年的故事。很庆幸,这种寄托着祖先灵魂的艺术,至今还在随着古老的音乐翻动着光影。
石上的史诗,婆罗浮屠
日惹市往北40公里是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佛塔婆罗浮屠。“婆罗浮屠”在古梵文中的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塔”,建于公元八世纪后期,相传是10万人用15年时间建成。据说佛塔用于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
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式微,婆罗浮屠也被默拉皮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及丛莽埋没。直至19世纪,才被英国探险家、新加坡第一任总督莱佛士发现。几经修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饱经天灾人祸的婆罗浮屠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早晨四点我们就从日惹出发,大约六点到达婆罗浮屠门口时,这里才刚刚开门迎客。
远远看,婆罗浮屠像一座公墓,也像一座金字塔,共有十层,却不是所谓“七级浮屠”。婆罗浮屠回廊和栏杆上,刻有2500幅浮雕,块块相连有4公里长,有的取材自佛教历史故事,有的描绘神话故事,有的重现宗教仪式,有的记录当时生活习俗,还有的雕刻着热带花鸟和水果。
清晨的浅雾和潮气中,慢慢欣赏这些远古而华丽的雕塑,不由变得安静而充满敬意。阅读着古人试图告诉我们的故事,晨光中,和古人的对话畅快而淋漓。
婆罗浮屠原本有42米高,但曾遭雷击,现在实际高度近35米。据说造塔用去200多万块石头,光佛塔底层的巨石每块就重达一吨。主塔四周簇拥着72座钟形小塔。每个小塔里都供奉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盘坐佛像。来参拜的信徒们,都争相把手伸进钟形塔,希望能摸到里面的佛像,据说这样就能得到佛祖保佑,幸福平安。
日惹东北16公里的巴兰班南神庙是为敬奉湿婆修建的,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寺庙。
巴兰班南的主要部分由224座小塔组成,每座14米高,另外还有16座佛塔。主神庙是规则的四方形,高47米。建筑四周浮雕主要以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为题材。主神庙旁建有露天剧院,每年8月至10月的月圆之夜,这里都会上演《罗摩衍那》舞剧。
巴兰班南神庙是个庙群,有奉侍Vishunu、Shiva、Bruma三大神的庙,还有庙供奉着这三大神的坐骑一一母牛,雷神、天鹅。但由于地震毁坏严重,大部分庙都只能远观。
开放的苏丹,日惹皇宫
日惹现在依然由苏丹管理。
日惹王宫为日惹苏丹的王宫,是日惹的标考胜建筑,也是印尼的文化坐标,建成于1756年,是由日惹苏丹国首任国王哈孟古-布沃诺(意为宇宙位于我的膝上)一世设计并修造的。该王宫的独特之处是,印尼独立后政府允许原王族一家继续住在宫内,并沿用旧制,宫中所用仆人仍着旧时服装。现住宫内的是哈孟古·布沃诺十世苏丹兼任着省长,其父哈孟古·布沃’潜九世过去曾是印尼副总统。
在苏丹的寝宫,导游用“yellow house”幽了美国人“white house”一默。苏丹的寝宫是日惹古城内唯一可以坐西朝东的房子,我原以为它会在无数道门里面,而把寝宫放在一进门右拐的苏丹确实如传说中亲民。
不时有头戴圆帽,身着筒裙,脚穿拖鞋,背插格利斯短剑的侍从从身边走过,他们有的年龄很大,身着那么远古的服装,让人真有时空倒流的感觉。
苏丹的生活用品有很多是中国明清瓷器。王宫大院里还有一块当地华人集资为苏丹竖立的石碑。当然,比起中国故宫这些“天朝王国”,苏丹的王宫显得太小了,建筑也“寒酸”很多。而苏丹王宫里,既有印度教的雕塑,又有伊斯兰的痕迹;有中国的器皿,又有欧式的办公桌;老婆们如传统爪哇妇女一样专注蜡染,苏丹却常穿起短裤和大家一起踢球跑马,看得出,苏丹是个开放的领导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乐于与民同乐。
为王宫服务的侍卫,导游、乐师等人,据说薪水不高,但是他们都非常爱戴苏丹,而且很为自己是“宫里人”感到自豪。
水宫是个精致的小宫殿,以前是苏丹和老婆妃子的游泳池。建筑混合了伊斯兰和爪哇的特点,甚至还有一点欧化。水宫有一些地下管道通到外面,管道靠天窗引入光线。拐角处,一个英俊少年手抱吉他,唱着好听的歌,身后的乐队堪称专业,尤其在地下通道声音汇聚得相当好,令人驻足倾听,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