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同花木要得到春风雨露的滋润才能蓬勃成长一样,学生也需要得到美的熏陶才能润泽干枯的心田。因此,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渗透“美育”是成功的关键。
一、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自然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和创造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
1 自然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有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拥抱最纯真的激动,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对美的追求,语文课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比皆是,大自然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生动形象的动植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情趣盎然。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美的环境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和灵气,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社会美。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这一功能集中体现在作品思想意蕴上。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从作品中发现美。如《社戏》中。回来的时候因为肚饿,大家商议一起去“偷”罗汉豆,阿发因为自己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己家的。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如鲁迅学生在他的力作《孔乙己》中,以他生花的妙笔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令人厌恶又同情的艺术典型,但却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使之在培养道德情操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语文教师要把握这一优势,为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途径
1,增强语言魅力,激发情感共鸣。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经指出:对于教师而言,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优美的课堂语言如春风化雨,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获益匪浅。自然而然地产生美感体验。讲事件,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画面: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有直面书中人物之感,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美,揭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把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
2,提倡“美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中学大部分课文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学生如果读得声情并茂,一定会收到音乐美的感染。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就是体现语文音乐美的典范之作,开头两节以反复句“盼望着”起始。而后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全文604个字。清音字和儿化字就占了50多个,叠音词“悄悄的、绵绵的、绿绿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稀稀疏疏”达20余处,作者还注意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如“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等等。音调抑扬有致,音调舒缓自如,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增强了音乐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3 在现实生活中感悟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这样才能借偶然事件看到必然性、普遍性,借有限人景看到无限的情。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可以让学生重新踏进自己童年的百草园,追寻童年的一段往事,重温令人感怀的记忆。自然的陶冶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学习了《春》。可让学生回味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感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
著名语言学家苏灵杨说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意义,远胜于学的其他课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对自然界和文学艺术的正确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用美的力量塑造一代新人。
一、发掘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自然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和创造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
1 自然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有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拥抱最纯真的激动,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对美的追求,语文课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比皆是,大自然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生动形象的动植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情趣盎然。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美的环境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和灵气,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社会美。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这一功能集中体现在作品思想意蕴上。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从作品中发现美。如《社戏》中。回来的时候因为肚饿,大家商议一起去“偷”罗汉豆,阿发因为自己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己家的。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如鲁迅学生在他的力作《孔乙己》中,以他生花的妙笔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令人厌恶又同情的艺术典型,但却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使之在培养道德情操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独特功能,语文教师要把握这一优势,为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途径
1,增强语言魅力,激发情感共鸣。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经指出:对于教师而言,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优美的课堂语言如春风化雨,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获益匪浅。自然而然地产生美感体验。讲事件,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画面: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有直面书中人物之感,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美,揭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把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
2,提倡“美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中学大部分课文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学生如果读得声情并茂,一定会收到音乐美的感染。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就是体现语文音乐美的典范之作,开头两节以反复句“盼望着”起始。而后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全文604个字。清音字和儿化字就占了50多个,叠音词“悄悄的、绵绵的、绿绿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稀稀疏疏”达20余处,作者还注意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如“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等等。音调抑扬有致,音调舒缓自如,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增强了音乐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3 在现实生活中感悟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这样才能借偶然事件看到必然性、普遍性,借有限人景看到无限的情。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可以让学生重新踏进自己童年的百草园,追寻童年的一段往事,重温令人感怀的记忆。自然的陶冶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学习了《春》。可让学生回味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感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
著名语言学家苏灵杨说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意义,远胜于学的其他课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对自然界和文学艺术的正确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用美的力量塑造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