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開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3. 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要设计多彩的数学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在练习中升华,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联系中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快乐地做数学练习,感悟数学的内在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 感悟 魅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
期刊
摘要: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时,应按照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应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情况,按照不同层次组织数学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兴趣 类比 应用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
期刊
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接纳,并尝试运用于课堂之中。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合作学习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也至少是其中之一。”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作为主体参与的,学生不但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双手做。也就是说学生要用自己的身心经历、感悟和体验。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一、被动、陈旧的
期刊
学力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资源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在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是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设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上,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将学生的大脑带进思维的世界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创设思维情境
期刊
摘要:交互式英语教学主要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笔者尝试使用交互式教学方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交互式教學 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 教学评价    交互式英语教学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阐述任务型教学理论依据和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意义,探讨任务型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任务型教学 贯彻实施    一、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而非语言运用、对语言教学方式是肢解的而非整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是以教材为中心而非能力为中心。从而导致了低效
期刊
一、语文课堂“失语”现象表征    “失语”最常见的现象是学生集体失语。在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回答,但没有学生举手,教室里寂无声息。教师鼓励诱导,学生依然沉默不语.教师采取强制措施——点兵上阵.结果怎样呢?有的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可能会谈出一些认识,有的学生则根本不开腔,到最后经常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场面。在高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课堂几乎变成了教师“单口
期刊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探索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极大地拓展了师生实践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探究和发现。在使用课件辅助教学的四年里,我感慨良多,结合《菱形》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色彩明麗的课件,给予学生的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很多教育专家都强调,学生德育的
期刊
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等数学教学环节,而且要研究数学课堂、数学活动、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关注数学活动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本文拟围绕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内涵及提高策略作出初步的探讨。    一、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内涵    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量上表现为数学课堂内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比率,它
期刊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长期重复,逐渐养成不自觉的行为,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如同在江河中游泳儿童随身携带的救生圈,可以协助儿童从知识的此岸游向知识的彼岸。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养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   那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