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日趋多样,模式更加多元,教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各地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时候,课堂教学的价值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乃至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后才能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怎样把历史课上的更精彩,需要多角度地探讨。
一、发挥学科特征,渗透情感教育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不能完全靠说教。在听课中,很多教师都能够用感慨的语言赞叹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课堂气氛出现“精彩”,这样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有时这样的感慨没有结合史实,没有充分运用历史细节,因而显得贫乏而缺少说服力。在7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教材提供了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大汶口墓地出土的“玉铲、镂孔象牙梳”三幅图片。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利用这三幅图片,挖掘其中的信息。这三幅图片中的实物硬度不一样,每件实物中都有孔,但大小不一样,非常圆,非常规整。那个时期还没有金属工具,我们的祖先用什么办法钻孔?又如何钻的那么圆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个细节,教师再感叹先人的智慧,即使语言、声调平实,也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样的问题不必让学生讨论,而且我们也只能用想象找出答案。挖掘这一图片信息的目的是渗透情感教育,这样的情感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
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例如甲骨文,我们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它是汉字的源头,还应强调,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自成体系的“自源文字”。文字学上将自行发源、完善的文字叫自源文字。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借源文字”,如日文是借源汉字形成的,英文字母是借源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形成的。汉字还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非语音文字,即不是根据发音形成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汉字起到纽带作用。我国大江南北的口音差别很大,但文字一致。结合甲骨文引申汉字的特点,情感教育也渗透其中了。
二、让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历史
情感效果不是历史课“精彩”的唯一标准。历史课的“精彩”更多的应当是回味无穷、发人深省。1840年到1945年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屈辱和抗争。用悲痛的语调控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用崇敬之情描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用惋惜的口吻总结那些探索和失败都是必要的,但是,切忌空发议论。初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历史,这样的效果或许比教师的激情语言更有震撼力。
比如鸦片战争,除了关天培的抵抗确实有历史记载外,茅海建教授根据中外史料的研究证明,其他我们熟知的爱国将领大都死于炮火之中。当时英军进攻的战术首先是炮击,英军的火炮射程远,炮弹中有火药。猛烈的炮击不仅摧毁了清军用三合土构筑的工事,而且也杀伤了大量爱国官兵。一场战役下来,往往是清军死伤无数,英军仅伤几人。史实如此,教学怎么处理?教师的情感语言必须是有感而发。因此,鸦片战争的教学应当充分展现战争细节,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深思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气氛很沉闷,但令学生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而且进入高中后他们再学这段历史,理性的思考便有了基础。
三、历史教师应该善于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让事实说话。初中历史课更应该多讲史实,因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又是刚刚学习历史,了解基本史实应当是初中学习的主要任务。作为教科书不能不用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但教学中不见得非将这些概念作为重点。比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初中学生知道这个概念就可以了,要求他们在理论上理解不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特征和学习心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也是如此。初中教学应当在选择和铺展史实上下功夫。因为,初中历史课往往是用一课时学习一件大事,学生又没有基础,40分钟内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很“精彩”了。换言之,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追求课堂效果的“精彩”。
教师的专业功底其次才是教学技能。教学是一种智慧。教师的职业特长就是善于引导学习。过去我们常用苏联人的说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教师做不到。教师只有是个完人才能去塑造别人的灵魂。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是能够胜任教学。胜任教学就要掌握教学技能。基本的教学技能包括口头表达、板书书写、应用计算机技术,等等。除此之外,我认为,善于引导学习也属于教学技能。历史教学不是教会学生掌握什么技术或谋生的手段。说老实话,不懂历史也照样可以生存。但学习历史可以锻炼思维。要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就要动脑筋,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问的,也不是要把你知道的都讲给学生听,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要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中要强调新疆、西藏和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最终不是让学生记住这句话,而是让他们理解历史上中央政府如何对这些地方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个理解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当然,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不光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教师也要善于调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坚定教学信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理想的课堂。精彩的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交流。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精神焕发,学生便生机勃勃;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就全神贯注;教师循诱善导,学生便勤思明辨;教师博学笃行,学生就好学求进。在成功课例中,课堂是轻松连贯,和谐而有韵味的。
一、发挥学科特征,渗透情感教育
学习中国古代史,要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不能完全靠说教。在听课中,很多教师都能够用感慨的语言赞叹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课堂气氛出现“精彩”,这样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有时这样的感慨没有结合史实,没有充分运用历史细节,因而显得贫乏而缺少说服力。在7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教材提供了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大汶口墓地出土的“玉铲、镂孔象牙梳”三幅图片。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利用这三幅图片,挖掘其中的信息。这三幅图片中的实物硬度不一样,每件实物中都有孔,但大小不一样,非常圆,非常规整。那个时期还没有金属工具,我们的祖先用什么办法钻孔?又如何钻的那么圆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个细节,教师再感叹先人的智慧,即使语言、声调平实,也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样的问题不必让学生讨论,而且我们也只能用想象找出答案。挖掘这一图片信息的目的是渗透情感教育,这样的情感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
类似这样的实例很多。例如甲骨文,我们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它是汉字的源头,还应强调,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自成体系的“自源文字”。文字学上将自行发源、完善的文字叫自源文字。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借源文字”,如日文是借源汉字形成的,英文字母是借源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形成的。汉字还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非语音文字,即不是根据发音形成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汉字起到纽带作用。我国大江南北的口音差别很大,但文字一致。结合甲骨文引申汉字的特点,情感教育也渗透其中了。
二、让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历史
情感效果不是历史课“精彩”的唯一标准。历史课的“精彩”更多的应当是回味无穷、发人深省。1840年到1945年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屈辱和抗争。用悲痛的语调控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用崇敬之情描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用惋惜的口吻总结那些探索和失败都是必要的,但是,切忌空发议论。初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事实说话,让学生体验历史,这样的效果或许比教师的激情语言更有震撼力。
比如鸦片战争,除了关天培的抵抗确实有历史记载外,茅海建教授根据中外史料的研究证明,其他我们熟知的爱国将领大都死于炮火之中。当时英军进攻的战术首先是炮击,英军的火炮射程远,炮弹中有火药。猛烈的炮击不仅摧毁了清军用三合土构筑的工事,而且也杀伤了大量爱国官兵。一场战役下来,往往是清军死伤无数,英军仅伤几人。史实如此,教学怎么处理?教师的情感语言必须是有感而发。因此,鸦片战争的教学应当充分展现战争细节,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深思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或许气氛很沉闷,但令学生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而且进入高中后他们再学这段历史,理性的思考便有了基础。
三、历史教师应该善于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让事实说话。初中历史课更应该多讲史实,因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又是刚刚学习历史,了解基本史实应当是初中学习的主要任务。作为教科书不能不用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但教学中不见得非将这些概念作为重点。比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初中学生知道这个概念就可以了,要求他们在理论上理解不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特征和学习心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也是如此。初中教学应当在选择和铺展史实上下功夫。因为,初中历史课往往是用一课时学习一件大事,学生又没有基础,40分钟内使学生对所学习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很“精彩”了。换言之,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追求课堂效果的“精彩”。
教师的专业功底其次才是教学技能。教学是一种智慧。教师的职业特长就是善于引导学习。过去我们常用苏联人的说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教师做不到。教师只有是个完人才能去塑造别人的灵魂。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是能够胜任教学。胜任教学就要掌握教学技能。基本的教学技能包括口头表达、板书书写、应用计算机技术,等等。除此之外,我认为,善于引导学习也属于教学技能。历史教学不是教会学生掌握什么技术或谋生的手段。说老实话,不懂历史也照样可以生存。但学习历史可以锻炼思维。要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就要动脑筋,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问的,也不是要把你知道的都讲给学生听,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要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学中要强调新疆、西藏和台湾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最终不是让学生记住这句话,而是让他们理解历史上中央政府如何对这些地方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个理解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当然,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不光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教师也要善于调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坚定教学信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理想的课堂。精彩的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交流。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精神焕发,学生便生机勃勃;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就全神贯注;教师循诱善导,学生便勤思明辨;教师博学笃行,学生就好学求进。在成功课例中,课堂是轻松连贯,和谐而有韵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