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出彩?这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在同等水平下,若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自然会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成为亮点,从而获得更高分数。今天,我们就从作文新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相关技巧的把握。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妙文品评
如汤之味,调和人生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形象生动。】
陈亚玲
水自天上来,物由地而生,合于一锅,集天地精华于一体,才得人间美味。世上一草一木,一沙一砾,看似独立地存在,却相互调和,自然搭配。正如绘画,中国画一定要竹石相生、山水相连、浓淡相见、阴阳虚实,方可得境界;同理,油画也是讲究多种色调的明暗搭配,才可以绘出赏心悦目的佳作。着眼世界,万物相依相融,独木不成林,万树方成春。“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人也并非单一存在,人生需要调和。【举自然界、画画的例子引出,“人生需要调和”的观点。】
汤之味,人生之至味。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蝶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千味物,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从古至今,美食家熬汤讲究调味,几味调料,几种风味,幻化出百种滋味,恰似人生。有的人努力放盐,充满刺激与冒险,执着死守,殊不知,人生的脚步因此迟滞,挥之不去;有的人清汤寡水,喜欢隐匿痕迹,遁逃人生,超脱于世间,行于沟壑山谷间,寡居孤独。这都是极端。人生需要调和,水与盐相互融合,不咸不淡。如果项羽能放下霸王的颜面,也可东山再起,何至于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而曹操虽一世背负奸雄之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虽赤壁惨败,然能屈能伸,终成帝业。【从调料到历史人物,通过对比,阐明人生需要调和。】
世事纷繁,人生百态,能调和自呈高境。有曹雪芹落魄抄家举家食粥清苦而作红楼,亦有如梵·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孤独心境之下而为旷古名作,我们有感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睚眦必报与金刚怒目的周先生,更欣慰于“何妨吟啸且徐行”参悟儒释道之大成的苏子。不同的境遇筑就不同的人生,如水之动静相宜,他们把人生的境遇调整到刚刚好,不咸不淡。人生至淡,少了欢愉与刺激;人生至咸,少了淡泊与宁静。二者需要融合,起伏跌宕,才是真正的人生;酸甜苦辣咸,都是人生的美味。【举例说明,要学会调整人生。】
仁者乐山山有情,智者乐水水有声。人生本就因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精彩。得意时,我们加点淡然与沉稳;失意时,我们加点积极与乐观;愤恨时,我们加一点包容和宽恕……人生在调和中逐渐完善。
三只松鼠的创始人章燎原,从一事无成到坚果大王,在失败的辛酸里调和了辛勤和坚持;乐天知命的陶渊明,从官场到隐居山林,在樊笼的约束后调和了自由和宁静;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到赤壁的旅程里调和了超脱和智慧。观古鉴今,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调和艺术,化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然后彪炳史册,为世人所铭记。人生五彩,怎能缺少调和?
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从个人到世界,皆同汤味,均需要调和。习主席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引发了世界的共鸣,从埃及到肯尼亚,从肯尼亚到土耳其,各国积极参加,互惠合作,共生共赢。不同的国家“味道”就是不同风味的佐料,他们协调搭配,取长补短,为世界经济熬制出一碗美味鲜汤。这就是调和的智慧。反观特朗普政府,奉行地方保护政策,妄图以关税大棒打压我国的发展,没有开放的姿态,闭关锁国,只能是害人害己,其已遭弹劾。这就是偏执的后果。万物调和则生,反之则灭。【从正反两个方面谈了调和人生的重要性。】
熬汤,人生之修行也;品汤,人生之至乐也。汤之味,因调和而美;人生之味,更因调和而佳。【最后,卒章显志,重申观点,结束全文。】
【作者系四川省中江县城北中学学生】
学生点评
点评一:
题目“如汤之味,调和人生”拟得准确贴切,语句简洁,解题恰当,富有文采。既态度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很新颖。
点评二:
这篇文章材料很丰富,选择的材料里文人事例居多,一系列的人物评价,论述观点有力,效果突出,令人叹服。
点评三: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整散结合,文句简约而内涵丰富。例如,“三只松鼠的创始人章燎原,从一事无成到坚果大王,在失败的辛酸里调和了辛勤和坚持;乐天知命的陶渊明,从官场到隐居山林,在樊笼的约束后调和了自由和宁静;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到赤壁的旅程里调和了超脱和智慧”。二是运用修辞,使句子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例如,“得意时,我们加点淡然与沉稳;失意时,我们加点积极与乐观;愤恨时,我们加一点包容和宽恕……人生在调和中逐渐完善。”读起来令人回味。
点评四: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观点突出。开篇点题,“人生需要调和”,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结尾收束,“汤之味,因调和而美;人生之味,更因调和而佳。”句子优美,回应开头。中间材料的使用和评论都不忘紧扣观点,夹叙夹议,分析精彩。
教师点评
本文精心选用材料,角度独特新颖,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引用和化用材料有人文性,行文洒脱,娓娓道来,自由流畅,语言有散文大家的蕴藉。
论证材料紧扣中心主旨,旁征博引而不臃肿,评论恰到好处,语言不温不火,温文尔雅,有很好的语文感知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的特质也有别于其他文章。
文章规范且不囿于常规格局,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材料使用充实而无堆砌感,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教师提纯
《如汤之味,调和人生》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1.选材独特,有格调
所选材料很有文人性,从文学、历史、自然、社会等多领域选材,较同等作文占优势。例如引用白落梅的名言,就很好地诠释了汤里面的人生味道。还有曹雪芹、鲁迅、章燎原等例子,都富有极强的可读性,角度比较新颖。
2.论述语言很有内涵,妙语连珠,表现力强
对材料的解析具有思辨性。比如,“有的人努力放盐,充满刺激与冒险,执着死守,殊不知,人生脚步因之迟滞,挥之不去。有的人清汤寡水,喜欢隐匿痕迹,遁逃人生,超脱于世间,行于沟壑山谷间。”用比喻的方式诠释两种味道,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3.论证紧扣材料,观点始终如一,论证严谨轻松,收放自如
文章从题目、开篇、中间部分和结尾都在反复论证强调“人生需要调和”这一观点。而且在举出例子后,也进行了恰当的分析,有比喻、有排比、有对比,将论点论证得透彻深刻。
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出彩?这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在同等水平下,若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自然会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成为亮点,从而获得更高分数。今天,我们就从作文新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相关技巧的把握。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妙文品评
如汤之味,调和人生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形象生动。】
陈亚玲
水自天上来,物由地而生,合于一锅,集天地精华于一体,才得人间美味。世上一草一木,一沙一砾,看似独立地存在,却相互调和,自然搭配。正如绘画,中国画一定要竹石相生、山水相连、浓淡相见、阴阳虚实,方可得境界;同理,油画也是讲究多种色调的明暗搭配,才可以绘出赏心悦目的佳作。着眼世界,万物相依相融,独木不成林,万树方成春。“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人也并非单一存在,人生需要调和。【举自然界、画画的例子引出,“人生需要调和”的观点。】
汤之味,人生之至味。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蝶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千味物,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从古至今,美食家熬汤讲究调味,几味调料,几种风味,幻化出百种滋味,恰似人生。有的人努力放盐,充满刺激与冒险,执着死守,殊不知,人生的脚步因此迟滞,挥之不去;有的人清汤寡水,喜欢隐匿痕迹,遁逃人生,超脱于世间,行于沟壑山谷间,寡居孤独。这都是极端。人生需要调和,水与盐相互融合,不咸不淡。如果项羽能放下霸王的颜面,也可东山再起,何至于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而曹操虽一世背负奸雄之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虽赤壁惨败,然能屈能伸,终成帝业。【从调料到历史人物,通过对比,阐明人生需要调和。】
世事纷繁,人生百态,能调和自呈高境。有曹雪芹落魄抄家举家食粥清苦而作红楼,亦有如梵·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孤独心境之下而为旷古名作,我们有感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睚眦必报与金刚怒目的周先生,更欣慰于“何妨吟啸且徐行”参悟儒释道之大成的苏子。不同的境遇筑就不同的人生,如水之动静相宜,他们把人生的境遇调整到刚刚好,不咸不淡。人生至淡,少了欢愉与刺激;人生至咸,少了淡泊与宁静。二者需要融合,起伏跌宕,才是真正的人生;酸甜苦辣咸,都是人生的美味。【举例说明,要学会调整人生。】
仁者乐山山有情,智者乐水水有声。人生本就因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精彩。得意时,我们加点淡然与沉稳;失意时,我们加点积极与乐观;愤恨时,我们加一点包容和宽恕……人生在调和中逐渐完善。
三只松鼠的创始人章燎原,从一事无成到坚果大王,在失败的辛酸里调和了辛勤和坚持;乐天知命的陶渊明,从官场到隐居山林,在樊笼的约束后调和了自由和宁静;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到赤壁的旅程里调和了超脱和智慧。观古鉴今,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调和艺术,化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然后彪炳史册,为世人所铭记。人生五彩,怎能缺少调和?
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从个人到世界,皆同汤味,均需要调和。习主席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引发了世界的共鸣,从埃及到肯尼亚,从肯尼亚到土耳其,各国积极参加,互惠合作,共生共赢。不同的国家“味道”就是不同风味的佐料,他们协调搭配,取长补短,为世界经济熬制出一碗美味鲜汤。这就是调和的智慧。反观特朗普政府,奉行地方保护政策,妄图以关税大棒打压我国的发展,没有开放的姿态,闭关锁国,只能是害人害己,其已遭弹劾。这就是偏执的后果。万物调和则生,反之则灭。【从正反两个方面谈了调和人生的重要性。】
熬汤,人生之修行也;品汤,人生之至乐也。汤之味,因调和而美;人生之味,更因调和而佳。【最后,卒章显志,重申观点,结束全文。】
【作者系四川省中江县城北中学学生】
学生点评
点评一:
题目“如汤之味,调和人生”拟得准确贴切,语句简洁,解题恰当,富有文采。既态度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又很新颖。
点评二:
这篇文章材料很丰富,选择的材料里文人事例居多,一系列的人物评价,论述观点有力,效果突出,令人叹服。
点评三: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一是整散结合,文句简约而内涵丰富。例如,“三只松鼠的创始人章燎原,从一事无成到坚果大王,在失败的辛酸里调和了辛勤和坚持;乐天知命的陶渊明,从官场到隐居山林,在樊笼的约束后调和了自由和宁静;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到赤壁的旅程里调和了超脱和智慧”。二是运用修辞,使句子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例如,“得意时,我们加点淡然与沉稳;失意时,我们加点积极与乐观;愤恨时,我们加一点包容和宽恕……人生在调和中逐渐完善。”读起来令人回味。
点评四: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观点突出。开篇点题,“人生需要调和”,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结尾收束,“汤之味,因调和而美;人生之味,更因调和而佳。”句子优美,回应开头。中间材料的使用和评论都不忘紧扣观点,夹叙夹议,分析精彩。
教师点评
本文精心选用材料,角度独特新颖,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引用和化用材料有人文性,行文洒脱,娓娓道来,自由流畅,语言有散文大家的蕴藉。
论证材料紧扣中心主旨,旁征博引而不臃肿,评论恰到好处,语言不温不火,温文尔雅,有很好的语文感知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的特质也有别于其他文章。
文章规范且不囿于常规格局,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材料使用充实而无堆砌感,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教师提纯
《如汤之味,调和人生》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1.选材独特,有格调
所选材料很有文人性,从文学、历史、自然、社会等多领域选材,较同等作文占优势。例如引用白落梅的名言,就很好地诠释了汤里面的人生味道。还有曹雪芹、鲁迅、章燎原等例子,都富有极强的可读性,角度比较新颖。
2.论述语言很有内涵,妙语连珠,表现力强
对材料的解析具有思辨性。比如,“有的人努力放盐,充满刺激与冒险,执着死守,殊不知,人生脚步因之迟滞,挥之不去。有的人清汤寡水,喜欢隐匿痕迹,遁逃人生,超脱于世间,行于沟壑山谷间。”用比喻的方式诠释两种味道,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3.论证紧扣材料,观点始终如一,论证严谨轻松,收放自如
文章从题目、开篇、中间部分和结尾都在反复论证强调“人生需要调和”这一观点。而且在举出例子后,也进行了恰当的分析,有比喻、有排比、有对比,将论点论证得透彻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