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引领下构筑远程开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基于学习中心的视角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梦”的内涵之一是实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益为学者所关注。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目前还存在不足,可以吸纳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基于学习中心的视角进行对策上的解读。各高校远程教育学院应立足于学习中心,鼓励各学习中心开展适合远程大学生且受欢迎的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学员对所读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打破学员和学校间只是一纸文凭的联系的局限性,逐渐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认同。
  [关键词]远程教育 校园文化 学习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71-03
  “中国梦”的内涵之一是实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远程开放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宗旨是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的人的发展”服务的。怎样更好地展现远程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激发远程开放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远程教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远程教育者,如何在“中国梦”的引领下积极构建有特色的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我们不断追逐的梦,也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途径之一。
  一、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界定
  远程教育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而发展的,大部分学者对远程教育内涵进行界定时,认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是以虚拟的网络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它所凭借的物质手段主要有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正是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在校园网站上设置各种栏目如“学员风采”、“学生活动”、“服务之窗”等,以此来营造真实校园的氛围,利用网上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术讲座等,从而使虚拟的网络校园如实体校园一样蕴含学校的价值观,体现出校园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精神应根据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特征,着重凸显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灵活应变的现实精神、独立自主的发展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从而体现现代远程教育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1]要实现校园文化核心的建设,仅仅依靠虚拟的网络校园是不够的。有些学者从远程教育校园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较的角度,指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虽然具有传统校园文化所未具有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李华认为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具有个性化、灵活性、交互性、信息多媒体化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如虚拟性、缺少实践环节、共鸣性差、人文性弱等方面的问题。[2]如何解决远程教育所面临的这些问题?陈勤、詹霞提出的“构建两类校园文化,集中精力打造富有活力的特色网络校园文化”是值得大家考虑的构想。
  二、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各个学校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此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余杭分校)为例,同时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来分析我国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分析
  江苏常州广播电视大学的罗健曾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写作了《关于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状况的调查分析》。这一调查分析主要从以下五个大方面入手:接受调查的学员的基本情况;远程校园文化对学员的实际影响、作用状况;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状况;学员对远程校园文化的认同状况;学员对远程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根据罗健的调查分析,远程校园网站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还不具备充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3]这其实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学员们还是更乐于接受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调查也显示虽然学员们认为学校网站对学员有着不同程度的帮助,但是认同学校网站对学员帮助程度很大的比例并不太高。[4]这也意味着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以电大开放为例,从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到各地市电大及各教学点,都有各自的电大在线等,层级如此多,学员们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网站的资源,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到每个层级的电大网站上去浏览。为了提升校园网站对学员的吸引力,可以考虑资源的整合。调查结果显示,学员中真正乐于接受远程教育的比例与愿意接受传统面授方式的比例几乎是接近的。[5]这也证实了,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开展还不能将传统的校园文化给完全搁置,必须将实体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正是我们在转型期所要关注的。至于学员对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认同状况的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学员是乐于接受各种文化活动的,这反映了学员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需求。[6]
  (二)余杭电大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笔者针对余杭电大830名远程教育学员开展了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纸质问卷,发放630份,回收580份;电子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30份。从回卷情况来看,纸质回卷率(92%)高于电子回卷率(65%),这说明学员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依赖传统的方式。当然,电子问卷65%的回卷率也提醒我们,虚拟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不能放弃,还得进一步加强。
  结合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一些现状:一是局限于网络,学员参与度不高,影响力不够大;二是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员层面的重视度都还不够;三是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员的心理特点,形式比较单一,不足以吸引学员积极参与。
  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基于学习中心的视角
  远程教育从业者都清楚,各高校远程教育学院有许多学习中心分布在全国各地,如何立足于学习中心,打造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是值得探讨的。毕竟远程教育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纸文凭。尤其是近几年来,社会上对远程教育质量的置疑声很大,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各远程教育学院应该认识到各学习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发挥远程教育学院的支持、服务功能,立足学习中心,建设符合远程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以促进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探索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
  既然网络为我们建设虚拟校园文化搭起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与优势探索有活力、有内涵的网络校园文化,同时也应考虑到远程教育受众的心理特点。
  1.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学习社区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把握时机,充分利用远程资源的虚拟性特点,创建网络学习社区。虽然远程教育不能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只要利用好其虚拟性,同样可以为远程教育师生创设一种虚拟的但有如身在其中的生活和学习情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不同的版块,如“学员风采”、“学习之星”、“毕业感言”、“职场感言”等。每个版块都可以以现实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据。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声音、视频等介质,让学员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有条件,可以将学员中的感人故事制成短片,以此激励其他的学员;可以将学员活动制作成视频,让没有参与活动的学员也能感受活动的乐趣。总之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利用好网络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徜徉于虚拟校园之中时依然能感受到现实校园的温馨,能深切体会实体校园文化的气氛。
  2.利用微博、微信引导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早已突破了单向传播。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例如微博,就是一种互动性强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快速的特点,将广大师生吸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受到大众欢迎的微信也是比较适合远程教育的学员的。远程教育学员大多为职场中人,边工边读,时间上并不充裕。微信能快速发布信息、传播信息,且发布的内容短小精悍,比较为学员所接受。微信从技术上来说,门槛比微博、博客要低,所以比较适合远程教育学员层次不一的要求。
  3.创办特色电子刊物,整合语言、文字、故事等资源
  远程教育丰富的资源是以语言文字、图像等为媒介手段进行传播的。我们可以通过创办有特色的电子刊物来整合各类虚拟资源。例如,可以将学校的发展历程、优秀的校友事迹、学校发展大事记等以文字、图片的形式汇编成册,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而且也可让学员们即便只是在网络上阅览,也能感同身受。
  可以创办宣传远教之家的杂志,展示优秀学员风采、提供教学考试资讯、远程教育发展动态、统考辅导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远程教育的情况及内涵并端正对远程教育的认识——远程教育不仅仅是为学员提供一纸文凭的。
  (二)继续挖掘实体校园文化潜力
  远程教育学生到学校的机会并不多,同时又因为各高校远程教育学院的学习中心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很多高校的远程教育学院并没有重视实体校园文化这一块。各高校远程教育学院应鼓励学习中心适当地开展一些适合远程学生的活动,面对面的交流不同于虚拟的网络,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组建一支有活力、肯奉献的学生会队伍;鼓励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通过开展这些实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升对所读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要充分利用期末考试、补考机会,组织好服务工作,无论是考试组织者,还是每一场的监考老师都要适时地传播学校的理念,要以好的服务质量提升学生的认可度。入学导学也是远程教育学员们为数不多的到校机会之一,一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学,更要在精神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有归属感。
  (三)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品
  1.壮大远程开放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并实现向公益组织的转型
  开放远程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不仅仅是传播专业知识,也应关注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境界。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理想绝非局限于“传道授业”与发文凭,更是要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为社会、为人生“解惑”的精神。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经过一年的摸索,组建了远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我们希望通过志愿者队伍建设,让广大的远程学员互帮互助,逐渐走入社会、进入社区扶危助残,让他们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增强情感上的交流,担当起一份社会责任。目前,我们的远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已参与到一些活动中去了,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跟社区合作,实现志愿者队伍向公益组织的转型。
  2.培育“专业学习沙龙”,提升学习品质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远程开放大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是近年来我校在摸索的一个问题。目前我校在这方面已有所行动,我们的做法是培育“专业学习沙龙”——将在读的同一个专业或相近专业以及正在从事与此专业相关工作的远程开放大学生组织起来,同时邀请一些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是资深从业者,围绕本专业的某一个热点话题或是疑难问题以沙龙的形式展开学习讨论。因为是沙龙的形式,学员们可以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比较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同时时间灵活,符合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通过沙龙这种形式,将专业知识、本职工作结合在一起,发挥成人学习的特点,调动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实现资源共享。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远程教育学院应立足于学习中心,鼓励各学习中心开展适合远程大学生且受欢迎的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学员对所读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样才有可能打破学员和学校间只是一纸文凭的联系的局限性,逐渐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认同。远程大学生构成复杂,层次不一,组织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细水长流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积累与传承,只有持之以恒方可见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萍.远程教育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初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4-116.
  [2] 李华.现代远程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J].高教论坛,2003(5):160-161.
  [3][4][5][6] 罗健.关于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状况的调查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21-22.
  [7] 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4.
  [8] 李玲,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及其主要内容[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0):9-10.
  [9] 高勇.基于远程教育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92.
  [责任编辑:覃侣冰]
其他文献
军服除了御寒暑、利征战等实用价值外,还有肃军容、壮军威的观瞻功效。对待军装的态度,既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民族特色的反映,也折射出一国军人的素养和军人的社会地位。可以说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团场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职工队伍,增强团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就必须加强团场领导班子建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之以利,开展多
能源项目作为现代工业和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业已提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务实启动的日程上来,中俄两国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能源项目不仅对于双方是互惠互利的,而且是有
机械镀是一种进入工业应用仅20多年的金属表面防护技术。可以在钢铁件上镀锌、镉、锡和它们的合金。机械镀锌加工零件以紧固件为主,如螺母、螺钉、水管接头以及环链等。一般
江泽民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党的思想建设思想,针对现阶段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新问题,指出党建工作重点是要与时俱进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本文就此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突出了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最近几年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弊端不断凸显.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可以构
液氯作为氧化剂,采用静态二级处理含氰废水。论述液氯法破氰机理、设备及工艺参数。实践表明:本法是一种高效低耗、简便、效果好的治理方法。
[摘 要]项目组探讨了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上文化导入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作用。两个平行班的100名受试学生参加了本研究,50名学生在实验组,另外50名学生在控制组,从他们高考英语的成绩和前测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组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两个组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授课内容,但实验组增加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导入。实验后的测试结果表明文化导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普遍感觉难学,教师也感觉难教。对化学反应工程常规的教学方法改进外,尚需要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从第一堂课开始即要构建一个清晰、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