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读题能力,就是培养其从题目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数学数学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小学数学课本的特色就是形式多样、趣味性与可读性强,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热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并提升它们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读题能力的有效策略展开了探究,以使小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提高做题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提高
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解读,对其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能力的强弱十分重要,这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题能力看似与数学无关,但这恰恰也是许多教师忽视它的原因。新课改强调学科整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也应承担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效率,最终实现数学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读题能力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我。
一、创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所以教师应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去思考和探究,也让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更多层面的思考,以此培养他们认真读第、学会读题、读懂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抛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大华花20元买了一本书,那么他还剩下多少钱?”“水果商店中苹果3元1个,草莓15元1斤,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和草莓回家,一共花了多少钱?”等等,当学生面对这些无需计算的数学问题时,引导他们先用比勾画出重点内容,然后找出影响问题无法解决的缺失条件,接着,引导他们自主修改题目,将自己认为合适的条件添加上去,并计算出最终答案。这种让学生做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学生一定兴趣十足,而通过亲身实践将数学题补充完整并计算出结果,能让学生大大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从学生熟悉的事或贴近叙述的认知水平入手,挖掘它们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字的敏感度。
二、开展合作,鼓励思维碰撞
小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式读题联想”,这就可能导致学生陷入思维的“死胡同”,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沟通和交流的良好条件,通过合作探究,让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在思想交融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有效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继而提升读题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一看到“一共”或“总共”就认为应用加法,一看到“还剩”“还有”就用减法,这些在数学题中仿佛是引导学生思路的关键词。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这道数学题:学校里有30棵杨树,比梨树的2倍还多3棵。梨树有多少棵?一位学生将题1的式子列为:30×2+3。此时,组内的其他同学开始针对这一错误进行讨论,有人说道:“这道题应是杨树比梨树多,而结果算出来梨树竟然比杨树还多,一定是错误的。”还有的学生说:“不管题目先给出哪个条件,我们都应该以‘的’之前的量为单位1,这样才能正确列出式子。”经过讨论,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也让进行错误理解的学生意识到了类似题目的区别,掌握了读题的技巧。接着,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体多变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发散的一题多变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知识体系,从而避免在读图以及解题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三、科学指导,深化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指导,指导学生多读题,理解题目中文字或图表的意义,理清解题思路,填补空白条件与空白问题,在题目中快速找到关键条件和等量关系,富有创造性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将这种能力内化为素养,真正提高读题能力。
以“修一条长为18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8天,平均每天修20米,已经修了多少米?”为例,这道题的阅读与解答对学生来说都不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题目,以此培养他们认真读题和审题的习惯。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类似题型的模型,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补充提问,有的学生说道:“还可以问还剩下多少米没修。”还有的学生说:“还可以问照这样计算,修完剩下的路还需要几天。”通过教师的指导及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在“读题”到“出题”的转变中深刻体会和感知数学题目,在实践中加强数学读题能力。
综上所述,读题是对数学文本问题的加工与理解,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他们建立与数学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读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斷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引导他们在做题的同时总结经验,继而进行更深层次与更大范围的探究,最终提升数学思维,正确解决数学题。
参考文献:
[1]刘艳霞.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读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81.
[2]刘加福.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培养的探索[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9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提高
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解读,对其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能力的强弱十分重要,这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题能力看似与数学无关,但这恰恰也是许多教师忽视它的原因。新课改强调学科整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也应承担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效率,最终实现数学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读题能力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我。
一、创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所以教师应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去思考和探究,也让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更多层面的思考,以此培养他们认真读第、学会读题、读懂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抛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大华花20元买了一本书,那么他还剩下多少钱?”“水果商店中苹果3元1个,草莓15元1斤,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和草莓回家,一共花了多少钱?”等等,当学生面对这些无需计算的数学问题时,引导他们先用比勾画出重点内容,然后找出影响问题无法解决的缺失条件,接着,引导他们自主修改题目,将自己认为合适的条件添加上去,并计算出最终答案。这种让学生做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学生一定兴趣十足,而通过亲身实践将数学题补充完整并计算出结果,能让学生大大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能从学生熟悉的事或贴近叙述的认知水平入手,挖掘它们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字的敏感度。
二、开展合作,鼓励思维碰撞
小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式读题联想”,这就可能导致学生陷入思维的“死胡同”,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沟通和交流的良好条件,通过合作探究,让生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在思想交融中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有效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继而提升读题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一看到“一共”或“总共”就认为应用加法,一看到“还剩”“还有”就用减法,这些在数学题中仿佛是引导学生思路的关键词。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这道数学题:学校里有30棵杨树,比梨树的2倍还多3棵。梨树有多少棵?一位学生将题1的式子列为:30×2+3。此时,组内的其他同学开始针对这一错误进行讨论,有人说道:“这道题应是杨树比梨树多,而结果算出来梨树竟然比杨树还多,一定是错误的。”还有的学生说:“不管题目先给出哪个条件,我们都应该以‘的’之前的量为单位1,这样才能正确列出式子。”经过讨论,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也让进行错误理解的学生意识到了类似题目的区别,掌握了读题的技巧。接着,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体多变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发散的一题多变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知识体系,从而避免在读图以及解题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三、科学指导,深化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指导,指导学生多读题,理解题目中文字或图表的意义,理清解题思路,填补空白条件与空白问题,在题目中快速找到关键条件和等量关系,富有创造性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将这种能力内化为素养,真正提高读题能力。
以“修一条长为18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8天,平均每天修20米,已经修了多少米?”为例,这道题的阅读与解答对学生来说都不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题目,以此培养他们认真读题和审题的习惯。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类似题型的模型,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补充提问,有的学生说道:“还可以问还剩下多少米没修。”还有的学生说:“还可以问照这样计算,修完剩下的路还需要几天。”通过教师的指导及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在“读题”到“出题”的转变中深刻体会和感知数学题目,在实践中加强数学读题能力。
综上所述,读题是对数学文本问题的加工与理解,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他们建立与数学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读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斷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引导他们在做题的同时总结经验,继而进行更深层次与更大范围的探究,最终提升数学思维,正确解决数学题。
参考文献:
[1]刘艳霞.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读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81.
[2]刘加福.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培养的探索[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