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切入点 引领个性化阅读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iem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理念。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和形式自主寻求答案、建构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属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范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名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启示:捕捉切入点是关键。
  探究关键点(《我的第一本书》)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我的第一本书》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探究一下课文的主旨要义。
  生:课文写了“我”小时候把书切成两半,分给贫穷的同学乔元贞,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怪我,还花了一夜时间把书修好。
  生:写的是作者第一本书的来历。
  生:写的是作者的一些童年往事。
  师:同学们讲得不错,请继续思考,本文写了“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还写了一些童年的趣事。如果我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哪个字?
  生:我用“本”字来概括。
  师:噢,“本”字?能概括地谈谈吗?
  生:“本”指的是那本书。
  生:“本”蕴含着与乔元贞的本真的友情,是情感的生发点。
  生:课文结尾写道:“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所以说,“本”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本质最珍贵的东西——友情。
  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其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必须捕捉文本的关键点。关键点,即文本用笔的精彩之处、内容的蕴含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是让学生兴致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文本的关键点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是课文的难点,有时是理解的关键处。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探究,会发掘出文本丰富的意蕴以及发现精妙的写作技巧。关键点的探究要贴住课文内容的展开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提出一连串密切相关且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深思,切磋议论,提高自身读书的能力。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紧扣文本的关键点“本”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条明晰的阅读主线。学生在课堂上逐步生成“书本的来历”“童年的往事”“情感的本真”“友谊的珍贵”的理解点,一步一步趋向文本的内涵,由“书本”导出了“人本”,创造出情趣横生的教学韵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准、理解能力在逐步提升。
  探究疑问点(《珍珠鸟》)
  师:同学们提出文中四次出现“小家伙”这个词语,是不是重复。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谁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用“小家伙”是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表现了雏鸟的可爱,也反映了“我”喜爱雏鸟的感情。但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出现四次,我认为有点啰唆,可将第二、第三个改用“它”。
  生:这样虽然通顺,可读起来没有味道,四次出现“小家伙”有反复强调雏鸟可爱的意思。我连起来读四个语段,你们体会体会吧!(生读)
  生: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要补充一点,四次出现描写的内容不一样:第一次写“小家伙”是写它的外形可爱;第二次写它活泼,表现可爱;第三次是写它和“我”亲近得可爱;第四次写,前面加上了“可爱的”,是概括了上述三方面内容,使“我”的喜爱之情更进一步了。
  师:你真会读书,读进去了又跳出来,好!(走近该生,亲切握手)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雏鸟是个动物,怎么会那样亲近“我”呢?
  生:我开始读课文也想不通,后来联系看过的电视片《鸟语》反复体味,明白了这是“我”对它的关爱赢来的信赖。
  师:“信赖”这个词用得好!(鼓掌)那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对它的关爱,请默读课文,同桌议论。
  生:“我”给它安排温暖而又舒适的巢,而且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下面,让它有个安全的环境。这是有形的关爱。
  生:雏鸟趴在“我”肩上睡,“我”停下笔不惊扰它,让它睡得好香。这是无声的关爱。
  生:雏鸟在“我”书柜上乱啄,喝“我”杯子里的茶,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我”没有吆喝一声,也没有挥手驱赶,任它自由自在地玩。这是对它的宽容和爱护。
  师:正因为“我”对雏鸟如此宽容和关爱,赢得了它对“我”的信任和依赖。它就像一个活泼淘气、天真无邪而又稚嫩有灵性的孩子,所以文章第四次写到这个“小家伙”,就非常自然地加上了“可爱的”这个修饰语,加上这个词语就水到渠成地向人们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生(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从正面说说这个道理吗?
  生:从正面说就是: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者称雏鸟为“可爱的小家伙”,是发自内心的爱,而作者呼唤“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也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强烈希望,希望人类能够爱护鸟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同学们,读到这儿,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和希望吗?还觉得四次出现“小家伙”这个亲切的称呼重复吗?
  ……
  探究可以针对文本内容的疑问点,也可以针对文本形式上的疑问点,还可以针对文本相关因素的疑问点,进行质疑、争辩。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这个教学片段就体现了这样的精神。教者以学定教,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疑点、争论点、闪光点等),搭起争辩的平台,发现潜在的、深层的疑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合作探究,加强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放手让学生在读中“辨”,辨中“思”,思中“悟”,从而深切感受到雏鸟对“我”的逐步信赖,以及“我”喜爱雏鸟之情。这样的阅读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提升了阅读教学的“语文味”。 教师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柳暗花明”的境地,提升了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更好地解读文本,把握了文本意蕴。   探究分歧点(《落花生》)
  师:从落花生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课文中的父亲以落花生的形象,循循善诱地启发他的孩子领悟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为了明天做个有用的人。
  师:说得好!还有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要是太夸耀自己,会遭人妒忌。
  生:落花生埋在地里很清静,桃子、苹果、石榴挂在枝头哦,要遭风吹雨打,(生大笑)而且桃子、苹果摘下来容易腐烂,落花生保存时间长。
  生:我觉得落花生非常谦虚,很有用,而且从不炫耀自己。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鼓掌)
  生:桃子、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长相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确实有用,也有炫耀的资本。(鼓掌)
  生:我觉得落花生代表着20世纪做人的观念,桃子、苹果、石榴代表着新世纪做人的观念,如果现在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不讲体面,大家不一定瞧得起你,只有让大家看到你的好处和优势,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
  生: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如果不将知识和能力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展示出来,别人看不到也是没用的。
  师:有道理。不过请大家再进一步研读思考文本:怎样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写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的寓意。(生再次潜心研读,同桌低声讨论)
  生:老师,我明白了,许地山爷爷是托物寓理,写落花生的朴实无华,写桃子、苹果、石榴的外表好看,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用这样形象的比喻对比着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既富有情趣,又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
  生:我赞同,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有个共同点:都有用,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如果说有不同,那是它们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不同,用途不一样。我们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褒一贬一就没有必要了。
  师:分析得很精彩!(鼓励,走过去和该生握手)那你们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既要像落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对人,对社会有贡献;也要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服务社会。
  生:不能过于埋没自己,也不要过于炫耀自己,要做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个敢于创新的人。
  师:好!掌声送给你!“人要做有用的人。”这是十分重要的人文精神,也是无论今天、明天,还是将来,都必须切实张扬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文本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和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诸多情况下,由于知识差异、生活积淀、体悟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分歧点”,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形成多元解读,促进学生成长。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挈领一句:“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从不同角度作了回答。面对多元反应,怎样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汲取真正有价值的养料?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相统一的关键。教者巧妙地采用了有效策略:一是异中求同。文本的价值取向决定于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研读、体悟、议论,发散求异,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写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的寓意。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同,让他们辩证比较,探寻文本的“应有之义”,领略作者的旨趣。二是同中求佳。“你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应做怎样的人?”这是求佳、求新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将文本的“应有之义”置于新时期来审视,评判正误,分清优劣,融落花生形象和桃子、苹果、石榴形象为一体,赋予其鲜活的、有时代特征的新意。超越文本,既尊重了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又有效渗透了健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体现了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探究空白点(《赠汪伦》)
  (生自主诵读,提问题。师梳理并板书:将欲行?踏歌?不及?)
  师:大家可以研读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找组内的小伙伴亲密地合作吧。
  (生有的找好朋友一起学习,有的按小组查找资料学习,有的边读边换词比较,因观点不同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各小组研究气氛活跃,展示了个性化创见)
  生:老师,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即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展开想象。(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要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道过别了,因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见真情,这是你的理解。大家给予鼓励。(生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用踏歌来送别,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汪伦开始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而且带着一批好朋友踏歌送行。“踏歌”是当时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边走边唱,气氛热烈而隆重。
  生:踏歌送别,场面感人。不仅反映了李白和汪伦之间友谊深厚,也反映了李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据说,200多年以后,到了宋代,汪伦的子孙还珍藏着李白的这首赠诗呢!
  师:是啊!两人的情谊太深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真是情深似“桃花潭水深千尺”!再把前两行诗诵读一下,体味神韵。(生齐读)
  好的作品往往不会把主旨和盘托出,会留有余地,写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点让读者去想象。有的空白点结局可能是唯一的,但对多数“空白点”的理解往往多种多样。把寻找、发掘和填补这些空白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引人深思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从不同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解决问题,提升独立解读文本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这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古诗教学要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善于把握诗句间的内在联系,捕捉艺术空白,启发诱导,引路子,引方向,让他们展开联想,填补空白,探究意蕴,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生把一个个问号拉成感叹号,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陶冶情操,融美于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126.com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还是课堂问答、启发引导等等,无一不可用艺术化的要求来打磨和推敲。尤其是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可谓春风化雨、滴水不漏,更是引领着课堂向艺术的道路上迈进,在课堂上有很多“技术活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就用了不少小技巧、小方法,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新鲜感,学生的学习也格外富有趣味。  师:你喜欢课文中调达这个人物吗?  生:不
期刊
2012年11月16日~17日,由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工会主办,江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办公室和江西教育期刊社承办的全省第二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决赛在九江举行。全省共有121名中小学班主任参赛。  决赛包括主题班会展示课竞赛和班主任个人竞赛(专业基础竞赛、专业实务竞赛)两项比赛内容。主题班会展示课竞赛要求,选手在一课时内就各自策划好的主题班会进行现场展示;班主任个人竞赛分为两部分,分别为两小时笔
期刊
江苏省第五届数学特级教师研讨会在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举行,笔者有幸观摩了研讨会,其中有一节课是特级教师高建国老师执教的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归纳推理”,本节课高老师紧紧围绕“理性认识归纳推理”这一教学目标,以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归纳能力为重点,以让学生形成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情感目标,成功设计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推
期刊
(《老王》袁庆国)  师:请看大屏幕,想一想,你会怎么读这几句话,为什么这样读?(课件出示三句话)  师:哪个同学来给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好像忽略了“哥哥”和“侄儿”后面的逗号了。现在你把这两个逗号复原,再朗读一遍。  (生再读)  师:两次朗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逗号,感觉强调了“死了”和“没出息”,从而
期刊
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徐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法)”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巧用“对比”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深刻领会了策略的内涵,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感受策略,在对比中“激发需求”  出示: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
期刊
词语是语言的生命基因。以语言教学为独担之任的语文课堂,词语,便是课堂无法绕过的思维原点。在语言本体论高唱主旋律的当下,词语教学藉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体性运动。无论是第一课时的字词清障,还是第二课时的词语赏析,教师对词语的存在与表现流露出高度的关注和自觉,尤其是在特级教师张祖庆的课堂,词语教学有道有术,尊重规律,富有效率。  创设语境,生发词语情味(《我盼春天的荠菜》)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
期刊
“圆的认识”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然而这些课学习情境往往让人感觉美感有余,总缺少一些数学的味道。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这节课时,创设了“小明寻宝”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寻宝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生活逐步抽象到数学,主动建构了圆的概念,从而在有价值的情境中触摸到知识的本质。下面撷
期刊
如今的阅读教学真可谓是“读”领风骚,但在教学实践中,朗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缺少教师指导,或是指导不得要领,从而导致有口无心地“念着经”的现象频频出现。从著名特级教师张康桥执教《滥竽充数》一课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张老师只是教学的一个组织者或促进者。读到脸上、读到人物心里、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是学生在读,这样的读才是高效的!  第一层次:读到脸上——形
期刊
《说文》曰:“悟,觉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交流课上,刘荣娇老师在“找次品”这节课上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反思、运用,在分三个层次运用天平“找次品”中体验“悟”的过程。  在充分感悟中寻找最优策略  师:三瓶口香糖中有一瓶次品,它更轻一些,你有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生:通过观察外包装,可以找出次品。  师:这是采用了观察
期刊
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称。唐宋八大家,籍贯在抚州的就有王安石和曾巩两位。近年来抚州市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步伐加快,使得教育均衡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高考成绩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而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给抚州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抚州市作为江西省基础教育的门户,为了探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积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