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观念建构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在对化学知识本身、化学学科特征以及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完成,难以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而SOLO分类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则可以对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该研究尝试寻找SOLO分类理论与化学观念转变的契合点,以“高三化工生产流程专题复习——七水硫酸亚铁的应用及制备”为例,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实践,以期拓宽该理论的应用范围,突出其应用研究的实践性。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观念建构;化学观念;思维层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1-006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1.026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观念是学习者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凝炼,是对于化学知识的超越和对化学学科特征的深刻理解。它影响着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超越具体知识的持久价值和广泛的迁移作用。[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2],纵观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对于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考察渐渐弱化,而体现更多的是学生超越具体知识本身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完成由知识到观念的升华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化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在对化学知识本身、化学学科特征以及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完成,难以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而SOLO分类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则可以对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SOLO分类理论与化学观念建构的契合点
  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提出的SOLO分类理论认为,学生在认知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是具有阶段性的,而且这种阶段性是可观察的。他将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3]:(1)前结构水平,学生被无关信息和已有经验误导,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2)单一结构水平,通过一个与问题相关的线索来建立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联系;(3)多元结构水平,利用多个相互独立的线索和信息来连接问题与答案;(4)关联水平,学生能够将问题情境下各个线索之间建立本质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5)拓展抽象水平,能够超越问题本身,归纳各种信息并进行更抽象的概括,使结构更加完整。虽然SOLO分类理论属于评价理论,但在刚引入时就没有将它局限于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明确指出“SOLO分类评价法所包含的不同发展层次本身就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将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组织、表达、评价,它能在上课过程中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4]。但是,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尚处于“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SOLO分类评价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对教与学进行具体的调整”的直接应用阶段。[5]本研究尝试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实践,以期拓宽该理论的应用范围,突出其应用研究的实践性。
  观念建构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一定的相异构想,这些认识往往会阻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能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方法改变或完善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是化学观念转变的难点所在。而SOLO分类理论与化学观念转变的契合点正在于:(1)SOLO分类理论的前结构水平就是观念建构的基础——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此阶段,设计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可以为观念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2)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是思维方式层面上的,它们层层推进,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在每一推进的层次上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能帮助学生在思维层次的递进中完成化学观念的转变。
  三、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过程
  以工业生产为背景的化工产品制备流程频频出现在高考化学试题中。本节课以“七水硫酸亚铁的应用和工业制备”为例,随着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思维层次的递进,从学生熟悉的FeSO4·7H2O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开始,回忆它的化学性质和基本实验操作,让学生尝试将离子反应条件、氧化还原规律、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反应速率理论等应用于工业生产流程的设计中,在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工生产流程设计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将这种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中,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达到知识到观念的完美升华。具体过程如下:
  环节一:前结构水平——了解相异构想
  设计意图:结合七水硫酸亚铁工业用途的资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硫酸亚铁作净水剂和处理酸性含铬工业废水的原理。弄清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是观念建构的基础。
  教学过程:
  学生:[资料学习]七水硫酸亚铁俗称绿矾,可用于制铁盐、氧化铁颜料、净水剂、消毒剂等,大量的硫酸亚铁被用作还原剂,在工业生产中主要还原水泥中的铬酸盐或处理含铬(主要以Cr2O72-形式存在)工业废水。
  教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硫酸亚铁作净水剂的化学原理吗?用离子反应方程式和适当文字回答。
  学生一:硫酸亚铁水解:Fe2 2OH-■Fe(OH)2(胶体)
  学生二:硫酸亚铁水解形成氢氧化亚铁胶体净水,氢氧化亚铁氧化成氢氧化铁
  Fe2 2H2O■Fe(OH)2(胶体) 2H ;
  4Fe(OH)2 O2 2H2O■4Fe(OH)3
  学生三:硫酸亚铁氧化成硫酸铁,硫酸铁水解形成氢氧铁胶体净水   4Fe2 O2 4H ■4Fe3 2H2O;
  Fe3 3H2O■Fe(OH)3(胶体) 3H
  ……
  反馈小结:学生头脑中对于亚铁盐容易被氧化,易水解的性质比较熟悉,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容易生搬硬套,忽略外界条件如溶液酸碱性、氧化和水解的优先顺序等影响。学生认知结构中出现亚铁盐性质的混淆,易被无关信息和已有经验误导,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因此,首先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明确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二:单一结构水平——新知识的纳入、重组和改造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设问、反问、疑问等形式,针对某个知识点在单一结构水平上师生进行点对点的问答,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明确知识概念间的联系和使用条件进而激发探索兴趣,解释自己的观点与现象之间的差异,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教师:硫酸亚铁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
  学生:因为亚铁盐在水溶液中易水解,应该呈酸性。
  教师:起净水作用的是胶体还是沉淀?
  学生:是氢氧化亚铁胶体。
  教师:氢氧化亚铁胶体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吗?
  学生:不能,容易被氧化。
  教师:硫酸亚铁是否也容易被氧化?
  学生:容易
  教师:那么硫酸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和水解的程度哪个更大,速率更快?
  学生:水解程度是微弱的,因此氧化应该发生地更快,程度更大。
  教师:能否试着总结一下亚铁盐的性质及其应用时的注意点?
  学生:亚铁盐极易被氧化,也容易发生水解,在应用它的性质时我们应注意到亚铁盐在空气中更易发生氧化反应。
  反馈小结:在环节一出现的相异构想基础上师生进行问答式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亚铁盐性质的多重性,而这些化学性质在不同的环境中体现的程度是不同。
  环节三:多元结构水平——以新知识为脚手架,联系原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搭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设计意图:回忆结晶、过滤、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结合环节二中总结出的硫酸亚铁的性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最基本的七水硫酸亚铁的制备流程图。在多元结构水平层次上,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建构起新的认知体系。
  教学过程:
  [基础回顾](1)蒸发皿与坩埚使用的范围有何不同?(2)蒸发中的玻璃棒有何作用?(3)冷却结晶前的蒸发浓缩须加热到什么程度?
  [研究讨论]
  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用铁制备七水硫酸亚铁,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请回答相关问题:
  (1)操作2.3.4的名称分别是(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翻转理念,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制作优质教学视频、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三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程。  关键词:翻转理念;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2
摘要:通过生活中的药品和知识回顾引入苯酚的概念,运用“基团间相互作用”的思路分析苯酚的结构和预测苯酚的化学性质,设计环环相扣的实验来探究和验证苯酚的性质,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有机物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苯酚;基团间相互作用;有机物性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63-06 中图分类号:
摘要:课改走到今天,我们再次呼吁真学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是真学课堂的基本特点。文章选取“原子的结构”这一课例,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真学课堂中的不同环节进行评析,力求让老师们更多地去关注和体验课堂中学生“真学”的状态。  关键词:真学课堂;过渡巧妙;人机互动;师徒结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5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
The 1st of October is World Vegetarian Day.  十月一日是世界素食日。  *History of World Vegetarian Day  *世界素食日的历史  World Vegetarian Day was started in 1977 by the North American Vegetarian Society. The day makes
当我们手捧一本纸质书的时候,细品深悟,不难发现那些设计精良的纸质出版物才能满足我们对纸质出版物深刻性、便捷性、舒适性、经典性等的需求,让我们更好地品味书香,提升整体阅读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我们的纸质图书的品质已经成为决定其生存的关键元素。特别是在艺术品图书方面,应该是未来精品化图书发展的方向。而就我们目前来说,如何将图文书更完美地展现给读者是需要花功夫的,而这恰恰是纸质媒
摘要:按照“问题—活动—知识—认知发展”的线索脉络,以问题线和活动线为主线,立足于概念的建构进行教学设计,在化学课程基地实施后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概念建构;教学设计;高中化学;电解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1.02
摘要:文章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顺应学生的前概念,组织协作活动,开展会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将溶质和溶剂、溶液质量进行多个角度对比呈现,从而实现意义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溶液组成;溶质质量分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适时监控整个教学过程,防止学习者出现知识生长点缺失,对于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文章以“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为例,通过“课前问题导向—课中分解反馈—课后设问提升”三个环节浅析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实施问题监控教学策略。  关键词:问题监控;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3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导演(Director):  尼克·帕克(Nick Park)  配音演员(Dubbers):  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  汤姆·希德勒斯顿(Tom Hiddleston)  麦茜·威廉姆斯(Maisie Williams)  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  类型(Type):  动画(Animation)/冒险(Adventure)/喜剧(Comedy) 
摘要:在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磁性软白板提高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并结合不同课型的教学实践,讨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磁性软白板的合作学习教学效果和建议。  关键词:磁性软白板;合作学习;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3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