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告诉我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是的,人类在道德教化下产生了文明,而情感则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语文教学则肩负着净化人们心灵、弘扬人类文化的历史重任。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人文性被遗忘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情感教学”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课题的心理和情感教育被逐步挖掘出来。因此,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让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功效。
中学生的情感能力缺乏现状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饥渴。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强烈需要有人理解、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表现。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换位思维,因此很难理解他人。认知上的片面性、极端性使中学生对同伴常发生曲解。他们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世界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去运转,用理想的标准看待人和事、评价是与非。
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教育做出了多处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无论是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观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客观角度来考虑,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进行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提出来的,实际上,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相比,与情感教育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似乎更强调情感性。从课程内容来看,被精心选编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文学作品,不乏名家名篇,而“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把自已的过去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有意识的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语文教学要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和提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的课堂运用
创设融洽的课堂情感氛围。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也就能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课文中的喜乐悲愁了。
富含情感信息的深情朗读。“三分诗,七分读”,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加里宁曾说:“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因此,每一节课,教师都应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并深情地讲读课文,试想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
强化出情入理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教师要将学生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让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基础学科,有人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江家店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中学生的情感能力缺乏现状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饥渴。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强烈需要有人理解、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表现。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换位思维,因此很难理解他人。认知上的片面性、极端性使中学生对同伴常发生曲解。他们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世界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去运转,用理想的标准看待人和事、评价是与非。
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教育做出了多处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无论是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观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客观角度来考虑,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进行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提出来的,实际上,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相比,与情感教育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似乎更强调情感性。从课程内容来看,被精心选编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文学作品,不乏名家名篇,而“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把自已的过去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有意识的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语文教学要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和提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的课堂运用
创设融洽的课堂情感氛围。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也就能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课文中的喜乐悲愁了。
富含情感信息的深情朗读。“三分诗,七分读”,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加里宁曾说:“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因此,每一节课,教师都应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并深情地讲读课文,试想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
强化出情入理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教师要将学生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让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基础学科,有人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江家店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