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千古茗饮之宗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b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打开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页就可以嗅到它的芬芳。说到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很自然便想到唐煮宋点,然而将茶文化向前推进,还有一段时期是我们不能遗忘的,那就是返璞归真的明代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为了减轻茶农劳役的辛苦,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一道诏谕,上面写道: “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这一纸改贡散茶的诏谕,使得散茶取代饼茶,上升到了贡茶的地位,唐煮宋点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饮茶方式的一大转变带来了茶具的大变革,明代以来的茶具品种更加多样化,功用更为明确,制作更加精细。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点,以前茶具中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具皆废弃不用。
  到了清代,茶具无论是种类或样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清代的茶具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乾時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代茶具除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等各色茶具。下面笔者将赏析中国茶叶博物馆明清时期的部分馆藏瓷茶具,以资共享。
  明青花花虫纹杯(图1)
  杯口径6.0、底径2.5、高4.7厘米,撇口,圈足,器腹较深。口沿内外和圈足各饰一道弦纹。
  杯心绘青花双圈,内有折枝花卉。杯外壁画面写意性强,显得洒脱、率真。翠叶阴阴,须蔓缠绕,叶片或舒展或卷曲,几乎垂及地面。一只昆虫停于叶片之上,似在啃食树叶的鲜汁。总体画面细腻,妙趣横生,所绘应为内院夏秋之际的景致,展现了自然之美。
  花虫纹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与昆虫相配组成画面,故名。
  明红绿彩婴戏纹瓷碗(图2)
  碗口径11.5、底径5.6、高6.0厘米,直口,圈足。
  胎土灰白中略泛黄,胎体较为厚实。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矾红、绿釉绘动作各异的儿童数名,线条流畅舒展,色彩浓淡适宜,儿童欢欣雀跃之状宛然如生。
  此红绿婴戏纹碗虽工艺粗疏,但它展示了瓷工自己的个性,体现了民窑返璞归真、清新自然的特点。
  婴戏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故称婴戏纹。
  明磁州窑梅花纹瓷盏(图3)
  口径8.7、底径3.5、高4.9厘米,敞口,斜直壁,圈足较高,器腹下部及圈足无釉露胎,可见黄色胎体。
  内口沿下方和近碗心处备绘两道弦纹,碗外壁施一大圈褐釉,又在其上以点彩工艺分饰5组7点白色梅花纹。梅花纹没有勾画瓣、蕊、心等部位,而是简单的于釉面上笔锋点点,在褐色底上留下醒目的痕迹。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磁县在宋代被称为磁州,故名。
  磁州窑以生产白地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类型瓷器中梅花点纹装饰早在北宋时已经出现。梅花点纹碗是日本茶道中的重要器物,深受日本茶人的喜爱。
  明万历酱釉白花罐(图4)
  口径8.4、底径9.3、高12.2厘米,直口,短颈,矮圈足。
  造型浑圆端庄,通体以酱釉作底,器腹用堆白的手法突出盆景花主题纹饰,盆景内左右各载一株牡丹,寓“花开富贵”之意。明代万历时期的堆白工艺一改元代堆白较浅的做法,大量采用白粉使纹饰高出色地,从而产生浅浮雕的艺术效果。
  此罐的白色牡丹纹虽略微泛黄,但是酱釉与白花仍相映成趣。
  酱釉又被称为“柿色釉” “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东汉晚期,酱釉瓷器出现在南方江浙地区。南北朝时期,以北贾壁窑为代表的北方瓷窑也开始烧造酱釉瓷。宋、辽、金时期,酱釉瓷器的生产遍及全国,但仍以北方瓷窑为主,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其中又以定窑酱釉最为著名。元、明、清时期,随着全国瓷业中心的形成,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酱釉瓷器一枝独秀。
  明代万历时期的官窑酱釉瓷器胎质较为粗松,釉面肥厚,传世品有盘、炉、碗等。万历民窑酱釉器以酱釉白花较为流行,胎质较官窑更为粗松,杂质较多,釉色浅淡,传世器型有壶、炉、盘、碗等。
  清康熙青花渔家乐纹带托盏(图5)
  本器分茶盏和托两部分组成。其中,盏:口径7.8、底径4.3、高4.3厘米;托:口径11.7、底径5.8、高2.9厘米;通高5.4厘米。盏、托皆撇口,圈足,足内画青花双圈,内有花押。
  盏外壁绘一停泊于岸边的渔船,一渔妇闲坐船头,边上伸出一竿晾晒衣服,船尾挂一渔网,另有背对渔妇的孩童似在嬉戏。盏心的青花双圈内为山水风光。
  托内亦绘渔船、渔妇、对饮的渔夫、山水、芦苇、杯盘等。
  整套器物纹饰自然纯朴,青花层次分明,生动地呈现了渔家生活的两个场景,营造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渔家乐纹是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流行于清康熙朝。一般描绘渔夫们欢乐的劳动生活情景,有饮酒庆丰收、小舟垂钓、渔舟唱晚、渔翁得利等画面。多见于青花瓷器,以翠蓝色青花加以描绘,显得明快清新。
  清青花山水仕女纹荼海(图6)
  这件清青花山水仕女纹茶海,高6.O、口径46.O、底径31.O厘米,由承盘和漏板两部分组成。
  下面的承盆撇口,折腰,弧腹,矮圈足,平底无釉。内壁近口沿处绘青花锦地花卉纹,内心主体纹饰为青花庭园人物纹,远处是山水,近处是庭园、竹石,一仕女立于牡丹花旁作赏花状。
  覆盖于承盆之上的漏板则用青花绘相似的纹饰,以镂雕的工艺镂雕出花形漏孔。青花发色沉艳,釉面平整。器外壁以青花绘三折枝花,平底无釉。   古人称做官为“入仕”,而古代“仕女”即官宦人家的女子,也指上层社会的妇女。除人间女子外,还包括天上的仙女,如嫦娥、麻姑、女娲、何仙姑等。仕女纹也是瓷器的常用装饰纹样,而山水仕女纹,多为表现仕女在山水乡居、田园郊外、庭院小景、楼台亭阁间嬉戏、小憩、行游的生活场景。
  茶海的功能主要是在冲泡茶的过程中,承接滴漏的部分茶汤和茶渣;或是在洗茶(将第一次泡茶的水倒掉)过程中,废弃的水就顺着茶海的漏孔流入容器中。所以,茶海一般都具备有排水系统。
  清斗彩莲托八宝纹荼托(图7)
  这件清代的莲托八宝纹茶托,高1.9、口径11.7、底径7.5厘米,采用了斗彩的彩绘工艺。
  茶托撇口,折腰,矮圈足,器内口沿处以青花绘双弦纹,器内心有一凸圈,以承茶杯,凸圈内绘斗彩莲花一朵,凸圈饰金彩一圈。凸圈外以青花描绘莲托八宝纹轮廓,再填以红、绿、紫、黄等彩。
  八宝纹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8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两代。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八宝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
  清乾隆仿雕漆茶船(图8)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仿雕漆茶托高4.5、长14.1厘米,呈船形,俗称“茶船”。茶船也就是船形茶托,其用途跟普通茶托一样,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在清代,船形茶托颇为流行。
  这件茶船的外壁采用仿雕漆工艺,在瓷器表面雕刻出锦地纹及连续回纹,上施矾红釉,形、色、纹均具雕漆器的质感,乍看几可乱真。器内施金彩,由于经常使用,内壁的金彩已几近剥落。
  瓷仿雕漆工艺出现于清乾隆时期,在瓷胎上先印纹样,经雕剔,入窑素烧后,施矾红釉,低温二次烧成。乾隆朝的瓷器无论从工艺及品种上都可以说是达到瓷器发展史上顶峰,这种用瓷器来仿木雕漆器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朱琰《陶说》记乾隆时,制瓷业能仿“戗金”“髹漆”“竹木”等多种手工艺品。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叶瓶(图9)
  通高15.6、口径3.1、底长13.2厘米。此件茶叶瓶通体满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美若湖水,胎体坚致细腻。豆青釉是青釉的派生釉色之一。
  从整体看,这件豆青釉茶叶瓶造型非常典雅别致,直口,平肩,长方体瓶身。瓶体一面凸白釉刻画梅花一枝,枝干蜿蜒曲折,筋骨分明,枝头上数朵梅花竞相开放,另有数朵含苞待放,凸起的花枝给人以饱满丰茂之感,颇具视觉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自古就有非常美好的寓意。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分别为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平。在民间,梅常被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為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梅的傲雪精神,和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
  瓶身另一面绘有荷花荷叶,枝条扭转与叶面舒展写实自然,如国画一般,用极尽简约的线条勾勒出莲瓣、枝叶,自由洒脱,淋漓尽致。“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这是北宋诗人杜衍的《雨中荷花》中的诗句。由此,荷花被历代文人称为“翠盖佳人”。又因荷花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故被众多的墨客称为“花中君子”,常常以荷为喻,赞誉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因此,这件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叶瓶不仅极富审美意趣,而且有着非常吉祥美好的寓意。
  清豆青墨彩文字盘(图10)
  这只清代豆青墨彩文字盘,高3.3、口径19.1、底径11.6厘米。撇口,弧腹,矮圈足,器内外壁施豆青釉,口沿一圈施芝麻酱釉,内壁近口沿处用蓝彩绘连续回纹一圈。
  内底用墨彩书楷书御制茶诗一首: “荷叶擎收沆瀣稠,天然清韵称茶瓯。胜泉且免持符调,似雪无劳拥帚收。气辨浮沉原有自,火详文武恰相投。灶边若供陆鸿渐,欲问曾经一品不。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白帝精灵青女气,惠山竹鼎越窑瓯。斈仙笑彼金盤妄,宜咏欣兹玉乳浮。李相若曾经识此,底须置驿远驰求。丙戌伸春月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6字三行篆书款。
  文字纹常用于瓷器装饰,多在盘心或壶身加以书写,始于唐代长沙窑。文字纹的文字类型多样,有汉文、藏文、梵文、阿拉伯文等,内容有民谚、俚语、诗句、词句、曲句、文赋等。
  晚清珐华人物纹四方茶叶瓶(图11)
  此件茶叶瓶正是采用珐华技法装饰,高14.6、口径3.O、底长10.8厘米。瓶呈四方形,以紫红色釉为地,四面堆塑蓝、白彩。正面描绘山石、树木,居中 人肩荷锄头正在采药劳作,边上还有一只小鹿陪伴。更妙的是,仅有半棵树画在茶叶瓶的画框内,仿佛瓶外还有半棵树,真是画外有画,意趣盎然。茶叶最初因药用价值而被人发现,此茶叶瓶上的纹饰与饮茶健康十分契合。
  瓶盖镂空透雕呈卷草纹样,枝蔓绕团花纹而饰,连绵不绝,线条流畅。
  珐华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又名“粉花” “法华”,一般以黄、绿、紫三色居多,另还有蓝、白等色。因其纹饰具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且往往色彩艳丽华美,故有较好的艺术视觉效果。
  “美食不如美器”!精美的茶具令人赏心悦目,其艺术价值往往会点化品茗给人所带来的人生享受。明清两代,数百年俱往矣,而留存于世的精美茶具,让今人不禁神往古人品茗时的优雅与闲适。
  (责任编辑:郭彤)
其他文献
瓷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收藏家的大问题。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这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馆藏品所占的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
期刊
中国刺绣工艺源远流长,顾绣源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万历至崇祯年间,是惟一以家族冠名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据《顾绣考》载: “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者,以明代上海顾氏刺绣之名,震溢海内故也。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而始著称。”顾绣因顾氏所居园林“露香园”,亦被称之为“露香园顾绣”。  顾氏女眷精于刺绣,其中顾名世长子之妾缪氏、孙媳韩希孟、曾孙女顾兰玉三位女红为顾绣的创始、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期刊
张大千和溥心畲是民国时期画坛惺惺相惜的两大才子,是近现代以来大众耳熟能详的著名画家,他们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张大千一生画风多变,开创了中国画泼墨泼彩的新画风。溥心畲集诗、书、画三绝于身。二人各领风骚数十年,在当时的画坛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南张北溥”。  张大千(1899 - 1983),本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号季爰,法号大千,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
期刊
清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全国各行各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末期官窑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重整窑务,再次建立起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厂,并正式命名为“御窑厂”。历经明代及清初近300年的时间所总结的制瓷经验,以及新式窑型的问世,都为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优质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呈现:以氧化钴为原料的洒蓝釉、天蓝釉等瓷器;青花器物中典型的翠毛蓝;以及五彩、斗彩、中西合璧的珐
期刊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文徵明《观瀑图》,国家一级文物,纸本,纵346、横104厘米。浅绛设色山水人物,画面描写深山幽壑之间,长松古柏之下,二高士对坐危石之上,观瀑对吟的场景。款识为“嘉靖壬子五月既望徵明笔”。钤印:文徵明印(白文印)、衡山(朱文印),右下角钤:停云(朱文圆印)、玉蘭堂(朱文印)。嘉靖壬子为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文徵明时年82岁,此图是他晚年的作品。  文徵明(1470 - 155
期刊
事件经过:  2015年6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展出由李舒第等人捐赠的170多件古代陶瓷器。开展当日,校方向陶瓷艺术馆主要捐展人、设计与艺术总监、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李舒弟等14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该馆的展品一经在网上发布,在收藏界引起一片哗然,许多收藏家,以及一些文物界的专家都认为所展示的历史“文物”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伪品。更有甚者,许多赝品、伪品“文物”,甚至达到“毁人三
期刊
擦擦是藏族地区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佛教造像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丝路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国幅员辽阔,多民族文化枝繁叶茂、博大精深,擦擦只是其滚滚长河中溅起的一朵小花。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化的差异,致使擦擦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熟悉。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擦擦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特将有关擦擦的基本知识归纳编写,期望能对大家认识、了解擦擦有所帮助。  一、擦擦及其名称的来由  擦擦的概念
期刊
清末民国流行的浅绛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借助创新的工艺技法和文人瓷画的力量,浅绛彩瓷器在出现的较短时间内迅速兴盛,成为行业翘楚,但也在不长的时间后走向衰落,被其它类瓷器取代。这种品种更新的原因很多,有着瓷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除市场的新鲜感和未知的不可测因素外(当时刚出现的新粉彩以绚丽的色彩、更显用心的画工被大众青睐),浅绛彩瓷器自身固有的顽疾无法克服,也是重要的原因。这里就浅绛彩瓷器
期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其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农历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疠疫常常发生。同时,被俗称为“五毒”的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一说为蜘蛛)等毒虫纷纷活动。故民间又称五月为“恶月”,称五月五日为“恶日”。为了驱邪避祸,人们通常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包粽子和吃粽子、赛龙舟及饮菖蒲雄黄酒等。这些民俗活动也出现在了明代小说《西游记》
期刊
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到清朝时,制瓷业发展达至顶峰,清朝统治阶级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了清朝的瓷器制造巅峰。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高超不凡,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有千姿百态的瑞兽祥纹、枝繁叶茂的花草植物纹、写实自然的山水人物纹、蕴意深远的吉祥寓意纹等,这些纹饰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