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本文就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充满情趣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生活情趣 措施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数学教育中,即是“在生活里找数学,从生活中生成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才能逐渐内化数学经验,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1]。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应该让学生从熟悉的、亲近的、身临的生活数学步入课堂,通过改组教材、参与探究、实践体会等多种形式探索知识的形成,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成功的喜悦。
合理改组教材,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2]。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教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正方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了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它不仅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启蒙数感,而且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创设课堂情境,使数学生活化
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恰当地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能唤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促使学生持续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除法运算》时,将“一个箱子可以装苹果20千克,100千克苹果需要几个箱子”改为“过年到,小明帮妈妈装苹果,妈妈告诉小明一个箱子可以装20千克,那么装100千克需要几个箱子呢?大家能用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小明吗?”从而引入话题。由于将题目变得更加生活化,所以学生兴趣大增,大大增强的学生们的学习性。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此将概念法则的教学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抽象概念变得直观,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有一次,小明的爸爸和哥哥去镇里的商店购物,商店里摆设了很多的商品,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皮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哥哥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97元,他身边有1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付才能付得更快?”通过运用不同的运算方式,找出最简便的方法,从而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生活经验,使数学生活化
俗话说,“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老师在让学生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不加引导,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老师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将数学知识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地进行学习与创造。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饶斌,学术研究
[2]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田立辉,中国校外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生活情趣 措施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数学教育中,即是“在生活里找数学,从生活中生成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才能逐渐内化数学经验,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1]。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应该让学生从熟悉的、亲近的、身临的生活数学步入课堂,通过改组教材、参与探究、实践体会等多种形式探索知识的形成,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成功的喜悦。
合理改组教材,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2]。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教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正方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了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它不仅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启蒙数感,而且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创设课堂情境,使数学生活化
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恰当地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能唤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促使学生持续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除法运算》时,将“一个箱子可以装苹果20千克,100千克苹果需要几个箱子”改为“过年到,小明帮妈妈装苹果,妈妈告诉小明一个箱子可以装20千克,那么装100千克需要几个箱子呢?大家能用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小明吗?”从而引入话题。由于将题目变得更加生活化,所以学生兴趣大增,大大增强的学生们的学习性。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此将概念法则的教学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抽象概念变得直观,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有一次,小明的爸爸和哥哥去镇里的商店购物,商店里摆设了很多的商品,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皮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哥哥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97元,他身边有1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付才能付得更快?”通过运用不同的运算方式,找出最简便的方法,从而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运用生活经验,使数学生活化
俗话说,“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老师在让学生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不加引导,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老师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将数学知识与自身体验相结合地进行学习与创造。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饶斌,学术研究
[2]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田立辉,中国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