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迫切。本文重点讨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围绕如何培养艺术设计创作的热情,如何训练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技能以及如何提升综合素质往更高的境界探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要求和对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 艺术设计人才 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37-03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旨在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具体的战略任务部署上,提出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1]本文将针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我们的研究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即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达到未来驱动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要求会包括不同的层面;第二方面是怎么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培养艺术设计创作的热情
艺术创作是需要兴趣和激情的,“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而已”。[2]如果缺少了创作的热情,艺术家的作品就没有了灵魂。像梵高的《星空》中,力争上游又带着一点不安的柏樹,本应是宁静祥和的蓝色夜空又带着躁动的漩涡一起,蓝色和黄色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冲突中孕育着和谐,不安中预示着希望,完美的呈现了作者内心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激情,这也使得整幅作品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最优的应该是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内心深处喜欢艺术创作的人加以培养,退而求其次的是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该阶段的人才培养中,为了遵循顺应学生的天性,教学方法应该更多的考虑“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恰恰是我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更多的是按照培养流水线上的工人的方式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教学者的理念和意愿,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才有可能挖掘出他们每一个方面的特性和潜质,而不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埋没了他们的才华。
针对退而求其次的情形,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这就需要研究心理学的有关内容,人们是怎么学习、怎么认知的。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教学上的启发,它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带来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支撑。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发现飞行员在飞机驾驶过程中并不会注意仪表盘上的全部信息,而是选择性的查看某些信息,据此他认为人类个体身上存在一种主动的信息加工和控制的伺服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导致飞行员会主动寻找信息并给不同信息分配不同的注意力。[3]我们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人脑认知方面存在的天性和机制,人脑在学习认知方面,从最具象化的图像入手是接受程度最高的,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期展示更多的一些实际作品,让学生有一个主观知觉感受,然后逐渐加深相应的训练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他强调了整个学习的动态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结构,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提问不予回答,更尊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仅仅是灌输式的被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的引导,学生才有可能出于兴趣和爱好而学习,从而在未来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抱有激情。
二、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技能
艺术设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过程,有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创新永远都不是脱离现实实际情况的,都是在现有的知识理论体系之上生长起来的,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因此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其中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基本功的锤炼没有捷径可走,如果说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理论的学习之外,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非常关键。关于实践教学的类型,四川美术学院的张杰认为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体验式、感悟式、印证式的实践教学;第二种是创意式的实践教学;第三种是职业性的实践教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则将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分为几个层次:课堂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动态的综合的培养过程,使设计人才能够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4]
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最早由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案例教学形式,选自商业管理中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尝试,而案例教学可以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需求或场景让学生从理论角度、创意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是对理论教学的另一种实践,也是对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艺术设计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审美水准的提升,通过精选的设计底稿或相关艺术作品的展示,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有助于鉴赏能力的提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并最终将领悟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自身设计的产品中。
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和实际动手能力是艺术设计的工具,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要点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达到“无他,唯手熟尔”的目的。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作风,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游刃有余。
三、提升综合素质往更高的境界探寻 陆游曾经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只能说是在一个领域初级入门而已,要真正的融会贯通,不仅需要关注本专业本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博览群书,从跨专业领域汲取养分。
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能仅仅定位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能够将创意与灵感融入设计作品,让艺术设计作品能够有灵性,从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发挥艺术的人文影响性。创意与灵感、思想的融入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作者知识的广度扩大,并培养一种对艺术的直觉和悟性。
艺术的悟性培养需要学习一点“哲学”思维,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的发展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实践,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学科: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哲学的黑土地衍生出艺术的花朵,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有必要再次追本溯源的去看看哲学的相关理论和观点,从最广阔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在哲学层面拥有价值的艺术创作一定是能超越时空的作品,能从根本上给人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
不同的哲学思潮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现象和艺术风格。儒家的礼仪等级制度下造就了严格分层级、分等级的审美特征,中軸对称,层层递进;禅宗的顿悟思想下,极简主义得以发展。中国历来的艺术均十分重视意境,讲究天人合一,这明显的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艺术一方面强调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感染教化。”[5]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设计的技巧,也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审美差异,甚至是哲学思维的差异,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艺术源自于生活,艺术设计需要学会从生活中去观察思考,从自然中去学习感悟。“道法自然”既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更可以是一种设计理念。来自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David Rose创作了一个眼镜品牌SALT.,取自Sea(海洋)、Air(空气)、Land(大地)和Timeless(永恒)4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遵循的设计理念是从大自然美景中获得灵感,在眼镜的框架、细节、配色方案等,永远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从笔者自身的服装色彩搭配习惯来看,也会尽量的遵循“自然法则”:鞋子的色彩选择尽量接近大地的颜色,因为大地生长万物,鞋子作为最底层的颜色,选用大地的颜色不管是和什么颜色的衣服搭配都能够非常和谐。当然不同的场景下大地的色彩也不同,海滨风格的大地颜色会偏浅黄或灰白色;城市或乡村的大地颜色会偏土黄色和酱红色。整体而言大地颜色的鞋子基本能够百搭;裤子的颜色选择可以接近树木的枝干的颜色,大部分情况下是棕色或邻近色系;而上衣的颜色可以选择轻快明亮点的颜色,可以是白色、淡绿色等,也可以点缀一些花朵的颜色;如果愿意还可以选择天空的颜色作为丝巾或者发饰的颜色。当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地域下,大地、树木、天空、云彩的搭配是千变万化的,从自然中可以拥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这对于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至关重要。
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境界的养成方面,教学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比如可以通过为学生开具一些课外书单进行阅读并安排讨论,可以组织一些户外骑行活动,让学生融入大自然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需要有专业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天马星空的灵感闪现。本文简要谈论笔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唯有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中持续实践探讨,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2016.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Anderson B J 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5th Edn[J].2010.
[4]潘鲁生,张杰等.2009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院校长论坛纪要[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04):6-10.
[5]张玉红.有感于丹纳的《艺术哲学》[J].黄河之声,2016,(10).
[6]道法自然——David Rose和他设计的SALT[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7,(04).
关键词:创新 艺术设计人才 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37-03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旨在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具体的战略任务部署上,提出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1]本文将针对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我们的研究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即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达到未来驱动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要求会包括不同的层面;第二方面是怎么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培养艺术设计创作的热情
艺术创作是需要兴趣和激情的,“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而已”。[2]如果缺少了创作的热情,艺术家的作品就没有了灵魂。像梵高的《星空》中,力争上游又带着一点不安的柏樹,本应是宁静祥和的蓝色夜空又带着躁动的漩涡一起,蓝色和黄色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冲突中孕育着和谐,不安中预示着希望,完美的呈现了作者内心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激情,这也使得整幅作品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最优的应该是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内心深处喜欢艺术创作的人加以培养,退而求其次的是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该阶段的人才培养中,为了遵循顺应学生的天性,教学方法应该更多的考虑“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恰恰是我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更多的是按照培养流水线上的工人的方式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教学者的理念和意愿,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才有可能挖掘出他们每一个方面的特性和潜质,而不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埋没了他们的才华。
针对退而求其次的情形,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这就需要研究心理学的有关内容,人们是怎么学习、怎么认知的。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教学上的启发,它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带来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支撑。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发现飞行员在飞机驾驶过程中并不会注意仪表盘上的全部信息,而是选择性的查看某些信息,据此他认为人类个体身上存在一种主动的信息加工和控制的伺服机制,正是这种机制导致飞行员会主动寻找信息并给不同信息分配不同的注意力。[3]我们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人脑认知方面存在的天性和机制,人脑在学习认知方面,从最具象化的图像入手是接受程度最高的,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期展示更多的一些实际作品,让学生有一个主观知觉感受,然后逐渐加深相应的训练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他强调了整个学习的动态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结构,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提问不予回答,更尊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仅仅是灌输式的被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的引导,学生才有可能出于兴趣和爱好而学习,从而在未来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抱有激情。
二、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技能
艺术设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过程,有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创新永远都不是脱离现实实际情况的,都是在现有的知识理论体系之上生长起来的,艺术设计更是如此。因此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其中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基本功的锤炼没有捷径可走,如果说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理论的学习之外,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非常关键。关于实践教学的类型,四川美术学院的张杰认为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体验式、感悟式、印证式的实践教学;第二种是创意式的实践教学;第三种是职业性的实践教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则将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分为几个层次:课堂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动态的综合的培养过程,使设计人才能够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4]
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最早由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案例教学形式,选自商业管理中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尝试,而案例教学可以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需求或场景让学生从理论角度、创意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是对理论教学的另一种实践,也是对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艺术设计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个人审美水准的提升,通过精选的设计底稿或相关艺术作品的展示,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有助于鉴赏能力的提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并最终将领悟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自身设计的产品中。
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和实际动手能力是艺术设计的工具,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要点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达到“无他,唯手熟尔”的目的。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扎实严谨的作风,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游刃有余。
三、提升综合素质往更高的境界探寻 陆游曾经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只能说是在一个领域初级入门而已,要真正的融会贯通,不仅需要关注本专业本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博览群书,从跨专业领域汲取养分。
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能仅仅定位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能够将创意与灵感融入设计作品,让艺术设计作品能够有灵性,从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发挥艺术的人文影响性。创意与灵感、思想的融入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作者知识的广度扩大,并培养一种对艺术的直觉和悟性。
艺术的悟性培养需要学习一点“哲学”思维,哲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的发展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实践,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学科: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哲学的黑土地衍生出艺术的花朵,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有必要再次追本溯源的去看看哲学的相关理论和观点,从最广阔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在哲学层面拥有价值的艺术创作一定是能超越时空的作品,能从根本上给人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
不同的哲学思潮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现象和艺术风格。儒家的礼仪等级制度下造就了严格分层级、分等级的审美特征,中軸对称,层层递进;禅宗的顿悟思想下,极简主义得以发展。中国历来的艺术均十分重视意境,讲究天人合一,这明显的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艺术一方面强调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感染教化。”[5]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设计的技巧,也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审美差异,甚至是哲学思维的差异,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艺术源自于生活,艺术设计需要学会从生活中去观察思考,从自然中去学习感悟。“道法自然”既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更可以是一种设计理念。来自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David Rose创作了一个眼镜品牌SALT.,取自Sea(海洋)、Air(空气)、Land(大地)和Timeless(永恒)4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遵循的设计理念是从大自然美景中获得灵感,在眼镜的框架、细节、配色方案等,永远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从笔者自身的服装色彩搭配习惯来看,也会尽量的遵循“自然法则”:鞋子的色彩选择尽量接近大地的颜色,因为大地生长万物,鞋子作为最底层的颜色,选用大地的颜色不管是和什么颜色的衣服搭配都能够非常和谐。当然不同的场景下大地的色彩也不同,海滨风格的大地颜色会偏浅黄或灰白色;城市或乡村的大地颜色会偏土黄色和酱红色。整体而言大地颜色的鞋子基本能够百搭;裤子的颜色选择可以接近树木的枝干的颜色,大部分情况下是棕色或邻近色系;而上衣的颜色可以选择轻快明亮点的颜色,可以是白色、淡绿色等,也可以点缀一些花朵的颜色;如果愿意还可以选择天空的颜色作为丝巾或者发饰的颜色。当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地域下,大地、树木、天空、云彩的搭配是千变万化的,从自然中可以拥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这对于艺术设计创作的灵感至关重要。
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境界的养成方面,教学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但是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比如可以通过为学生开具一些课外书单进行阅读并安排讨论,可以组织一些户外骑行活动,让学生融入大自然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需要有专业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天马星空的灵感闪现。本文简要谈论笔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唯有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中持续实践探讨,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2016.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Anderson B J 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5th Edn[J].2010.
[4]潘鲁生,张杰等.2009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院校长论坛纪要[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04):6-10.
[5]张玉红.有感于丹纳的《艺术哲学》[J].黄河之声,2016,(10).
[6]道法自然——David Rose和他设计的SALT[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