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yu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设置,把达到德育目标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怎样认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教师思索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德育 历史教学 渗透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具体的规定:(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如何落实德育目标,成为教师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评价四个方面简单阐述这个问题,希望找到德育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该改变观念,在教学中主导学生的情绪状态。
  1.改变观念,避免陷入误区。多数教师认为,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像讲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在于不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把这种主观选择,即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对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成是“学会”知识或技能的教育。
  片面、形式地理解历史课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学习实际表现在学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硬拉到学生的学习上。
  2.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饱满、振奋的状态。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教师的情感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无意之中接受我们所预设的情感。教师必须突破自我,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渊博、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坦率、公正民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对学生才有感召力,才能被学生接纳、支持,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了解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向是教学的出发点。
  今天在校的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准确了解和把握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总体趋势,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的放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否则无异于“盲人摸象”“夜半临池”,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为例,虽然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历史教育永恒而重要的主题,但这一目标在历史教育中的体现并非是灌输所能达到的。学生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具有爱国精神,但在爱国行为与观念上还存在一些差距,这说明他们在外显的价值取向与深层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德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人的情感认知规律方面去考虑,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再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设计教学,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务实,合情合理,构建新型课堂。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追求以情动人、以史育人、情理交融的境界,切不可不顾历史教育的本质,盲目追求形式、赶时髦,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历史的敏感问题,如民族感情、宗教问题等方面要慎之又慎。比如,角色扮演是一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时对角色扮演内容却有严格要求,并非历史上什么角色都可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对历史上一些落后甚至反动势力的代表,首先要想到这些人物有可能带给学生的消极的心理沉淀和人格扭曲。比如,让学生“穿越”到五四运动期间,为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出谋划策,演绎四一二政变时叛变革命的蒋介石,以及扮演日本的右翼势力,否认日军侵华的罪行等“角色体验”的做法就值得商榷。毕竟,历史课不是戏剧,学生并非演员,我们要把握好尺度。
  课堂教学要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打破课堂教学的各种束缚,彻底解放孩子,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孩子大脑的开发者。正如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应该是“火种”,把学生的“火把”点燃。因此,教师应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全方位、多样化,突出“激励”机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催化剂。
  传统教学中,评价的权威是教师,评价的内容是成绩,评价的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个性”。在“权威”与“统一”中,学生的个性被扼杀了,有个性的见解遭到否定,学生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因此,在《课程标准》中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通过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评价时,应该尽量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各种评价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总之要做到科学性、灵活性的统一。有个性、多元化的正面评价更加重要,这样可以加快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速度,甚至使其在瞬间升华,受益终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至关重要。作者从研读教材和研究学生,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情境的利用率三个方面阐述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实施策略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生都有共同的感受:有很多深刻的道理,看上去都好像知道,但教师一讲反而讲不清了,学生也听糊涂了。结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是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清除党内的腐败现象,则是端正党风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一个值得重视
皮质发育障碍(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MCD)是皮质结构异常病变的总称,代表一系列病理性异常,包括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异位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对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这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呢?  过去,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特别在农村,更是如此。教师凭借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从上课到下课,讲得天花乱坠,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效果不理想。如今,
思想政治新课程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它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目的: 通过观察参芪六味散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大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及小鼠行为学的影响,探讨补气活血通络法对AD的防治作用及机理,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心肌康方案对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影响,初步评价心肌康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今后制定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规范化方案
摘 要: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生对思品课普遍不感兴趣、厌烦甚至反感,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三维目标的实现。这是思品学科教师经常讨论并为之深感焦虑的问题。文章认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 初中思品课 兴趣 有效激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育形式,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本着“突出基础,侧重日常,贵在积累”的思想。那么,在小
由于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