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W”理论探析孟浩然的交往诗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x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孟浩然诗歌中反映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交往诗有177首,占其留存诗歌的半数以上。通过对孟浩然交往诗的解读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文章以孟浩然交往诗为主要探讨对象,运用传播学“5W”理论从孟浩然交往诗的传者、内容、方式、受者、效果五个方面去探索其一生的交往情况以及诗中蕴含的感情。
  【关键词】 孟浩然;交往诗;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35-03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群”意为结交朋友、“以诗会友”,“群”诗也即是本文的探讨对象交往诗。李毛毛对交往诗作出界定,即“在某种特定场合或者对某个特定对象展开的以交流或者交友为目的的诗歌创作”。傅璇琮总结了交往诗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唱和(追和)、寄赠、联句、送别(留别、赠别)、逢遇、宿会、宴集、伤悼、挽歌、怀思等”。
  孟浩然,襄州襄阳人,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一生纵情山水、热爱漫游,足迹遍布荆楚、长安、湖湘、吴越等地区。“平生重交结”的孟浩然在漫游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交往诗作,《孟浩然集注》的孟诗中含有“寄”“赠”“送”“别”“怀”“寻”“贻”“宴”“和”“陪”“同”“与”“见”等多种方式的人际交往诗有177首,可见孟浩然交往诗占其全部诗歌的比重之大。因此本文试图运用西方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理论对孟浩然的交往诗进行解读。
  一、交往诗的传者
  作为交往诗传者的孟浩然四十岁前基本隐居襄阳,他遍游那里山山水水,结识众多朋友,留下《与诸子登砚山》《秋登万山寄张五》等交往诗。开元十六年,他开始去长安求取功名,不幸并未考中,但这次进京之行让他结识了不少好友,《留别王维》就是孟浩然不第后赠别王维的诗作,记录了想离京又不舍与好友分别的矛盾之情。开元十八年,孟浩然开始长达三年的吴越漫游之旅,创作了丰富的交往诗作,如《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久滯越中贻谢南池会稽贺少府》《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等。
  二、交往诗的主要内容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海晏河清,文人们大多都有一段漫游的经历,孟浩然也不例外,他在漫游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往诗作,依据孟浩然交往诗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干谒入仕
  唐代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入朝为官的机会,因此唐朝文人多志在步入仕途升官成名。受此风气影响,孟浩然也有投身政治的欲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干谒诗的代表作,他借欲渡无舟、临渊羡鱼曲折表达他希望张九龄能够引荐之意。孟浩然其他诗歌中也记述了他的干谒求仕之心,《洞庭湖寄阎九》中“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①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旨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含蓄表达期望友人能早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进而能够提携引荐自己。在赠长安好友的诗歌《书怀贻京邑同好》中更是表现了求仕的急切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②,一字一句都透露着孟浩然希望早日步入仕途施展抱负的心愿。
  (二)送别往来
  古时交通不便,通讯阻隔,也就分外重视离别,送别友人的时刻格外隆重,往往设宴饯行、写诗赠别、折柳送别,传递依依不舍的深情留念。孟浩然自进京之后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大多时间都奔波在路途中,每到一处地方都经历着结识相处离别的过程。“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③,述说着孟浩然对好友王昌龄被贬岭南这一不毛之地的忧虑以及与好友分别的不舍。《送朱大入秦》是孟浩然送好友朱大去长安分别时所作,不同于以往的清淡诗作而彰显其真性情,淋漓痛快、言浅意深,这正是两人仗义之心、知己之情才使孟浩然有感而发创作出这样感情真挚的送别诗。
  (三)宴饮唱和
  宴饮唱和是唐代文人经常进行的交往活动,诗歌多是描写宴饮场面,或者在宴上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创作。“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香炭金炉暖,娇弦玉指清” ④是孟浩然寒夜赴张明府宅宴所作,用刻烛诗成、娇弦玉指表现赴宴宾客赋诗、歌女唱和的场景,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香炭”“金炉”等描绘了宴集的富丽堂皇,孟浩然用寥寥几句展现了宴集之上宾主尽欢的场景。《宴荣山人池亭》中“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⑤,用骏马、名鹅表现宴会的富贵隆重,竹、花意象又渲染出淡然清净的环境,诗酒歌舞尽显宴集上的风流雅韵,这种宴饮唱和的交往诗也表达出孟浩然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
  (四)友朋互访
  自然景观无疑最能激发文人们的创作灵感,同时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孟浩然常与友人共览大好河山,或登高眺远,或游览寺庙登临城墙,一时兴起,吟诗作赋。“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⑥,孟浩然与好友登临岘山所见一片草木凋零,天寒水清的萧条景象,再联系自身仕途不顺,隐居在家的实际,求仕不遇的苦闷心情便再难以掩饰。但并不是都在心情遭遇低谷时才想到与友人登高眺远,《秋登张明府海亭》中“海亭秋日望,委曲见江山。染翰卧题壁,倾壶一破颜” ⑦则是孟浩然秋日里与好友登上海亭眺望江景的高情逸兴之作,以诗会友,尽情凸显闲适心境。
  (五)寄远抒怀
  孟浩然与友人们虽然山水相隔,但仍牵挂彼此,从他的《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中就可以看到孟浩然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清猿不可听,沿月上湘流”⑧。旅途中孤独没有依靠,想到远方好友又徒增伤感,但孟浩然还是痴心于这份思念,不顾那凄清的猿叫声,也要沿月而上,盼望赶紧见到朋友以了却思念之苦。在长安应举不第后孟浩然也书写下《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向远方好友倾诉失意、悲哀的苦闷情绪。   三、传播方式及媒介
  交往诗是唐代文人交往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受到交通、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文人们在借用交往诗表达自己情感时所用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
  (一)口头传播
  口语作为最基本最灵活的传播手段成了唐代文人们之间交往最常用的方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包括雅集宴饮、登高望远等活动之上的赋诗唱和。《全唐文》中记载:“(孟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联诗,次当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以之阁笔不复为继。”⑨孟浩然与诸多才子文人联句赋诗,轮到他时,他口头自诵“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在集会上惊艳众人,他也因此得以一举成名。但这句诗能够流传开来并影响后世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宴会之上文人们的口口相传,他人的称颂促成这句诗成为流传度很广的一首佳句。
  (二)书信
  古时书信成为相距遥远、天各一方的文人之间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唐代“以诗代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它既是讯息又是媒介。孟浩然也习惯于用诗歌的形式代替口语化的书信,有《秋登兰山寄张五》 《大堤行寄万七》 《襄阳旅泊寄阎九司户》《久滞越中赠谢南池会稽贺少府》《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等寄赠诗作。寄赠书信在这里既饱含了孟浩然与友人的情感,又代表了传播媒介的意义,而书信这种方式传播者和接受者一般处于不同的地方,所以邮寄使得诗歌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传播开来。
  (三)题壁
  唐之前已有题壁这种现象,而到唐时这已成为盛行于世的一种诗歌传播方式。“壁”包括驿馆酒楼、风景名胜、私家住宅以及寺院僧房的墙壁,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载体,在孟浩然现存的两百多首诗歌中,题壁诗便有九首,其中《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题李十四庄兼赠綦毋校书》《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同王九题就师山房》四首记录了他与友人的交往情形。唐代佛教兴盛,寺院林立,除了信佛之人,一些文人墨客也常游览拜访。孟浩然题诗于上,留步此处的观者都能一览其才华,进而一传十十传百,扩大了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所以尽管作为文字载体的“壁”是不动的,但是诗歌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却不断流动的,他们通过抄写与吟唱而将诗歌带到大江南北。
  四、交往诗的受者
  孟浩然虽一介布衣却结交甚广,我们从孟浩然的诗歌中可以发现几类迥然不同的交往对象。
  (一)官員文人
  盛唐时期文人大多干谒应制,祈愿一朝入朝奔赴长安,实现自身政治抱负,于是官场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境,他们围绕官场显贵开始人际往来。“丞相范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尚书侍郎河东裴朏、范阳卢撰、大理评事河东裴总、华阴太守郑倩之、守河南独孤策,率与浩然为忘形之交。” ⑩孟浩然结交的官员朋友上至宰相的张说、张九龄,也有官职不太显要的王昌龄、张子容、独孤册等。也许一开始交友是为了进仕途打算,但是真性情的孟浩然绝对不是一个追求名禄的俗人。唐代官员大多是文人,如张九龄、王昌龄都是文坛有影响力的人物,孟浩然能与他们成为忘形之交更多的还是基于文人之间的彼此欣赏。
  (二)僧侣道人
  孟浩然与僧侣道人交往甚密,而这种交往又是非常恬淡寡欲的,远离尘世喧嚣,他与湛上人、明禅师、皎上人、易上人、业上人、融上人都交情甚好。《还山赠湛禅师》则把他们之间这种交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在与湛上人为邻的日子里,孟浩然是非常愉悦的,除与湛上人问法谈道,坐禅入定,还可以挥毫笔墨,填词作诗、赏花抚琴,体验各种山居之乐。
  (三)市井百姓
  孟浩然诗歌中多有提及乡野农民等普通百姓之作,而他与乐伶歌女之间更有诗歌的交流往来,《诗话总龟》载:“韩襄客者,汉南女子,为歌诗,知名襄汉间。孟浩然赠诗曰:‘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襄客《闺怨诗》曰:‘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 ?连理枝、丁香都是爱情的象征意象,可见孟浩然与歌女韩襄客的感情在交往诗互动中步步升温。
  五、交往诗的传播效果分析
  孟浩然一生结交好友无数,不同身份的友人们有着不同的交际圈,人际交往为孟浩然的诗歌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孟浩然与这些友人们的往来唱和以及友人们对孟浩然的认可与赞赏,使得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开始阅读并接受孟浩然的诗歌,孟诗在不同的群体中得以扩散,孟浩然得以诗名远扬。而孟浩然与友人交往过程中这种以诗代书的方式,一来一往间促进了彼此之间创作数量的提升,客观上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其平和冲淡的诗歌创作风格也在交游酬唱之际影响深远,为后世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可鉴之处。
  六、结语
  从孟浩然的交往诗中看到了他的社交网络以及情感经历,丰富的漫游经历为孟浩然提供了交友广泛的机会,在与身份迥异的友人们之间交往的过程中激发孟浩然的创作灵感。孟浩然的交往诗内容以时间线划分,进京之前主要以干谒入仕和宴饮唱和,友朋互访为主,科考不第之后则主要以送别往来和寄远怀思为主。孟浩然清淡的诗歌风格也渗透在他的交往诗之中,无论欢乐愁苦,即便是一心求仕希望友人援引时的孟浩然也总是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孟交往诗中主要的传播方式还是口语与文字,但是伴随着唐代文人们传播意识的觉醒,特别题壁诗因为有着更大范围的接受者已经倾向于大众传播,交往诗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私人空间。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孟浩然著,赵桂藩注:《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47页、第38页、第193页、第319页、第316页、第199页、第241页、第247页。
  ⑨⑩ (清)董诰等:《全唐文》,卷378。
  ?阮阅编撰《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9页。
  参考文献:
  [1]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王世立.唐人唱和赠答、相互推赞与唐诗经典的人际传播[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15(1):71-74.
  [3]母聃.人际关系对孟浩然诗歌传播的影响[J].文学研究,2017,2:10-11.
  [4]林文.公共空间建构维度下的唐代诗歌传播[J].学术交流,2015,9:180-184.
  作者简介:
  刘敏,女,汉,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闻史、中国文化史。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华民族经受的重大卫生事件疾病灾害,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也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在每次面临重大的考验时“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在重大卫生事件疾病中注入新的内容,放射出新的光芒。在防控重大卫生事件疾病战斗中,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同时也在新的实践中锤炼着井冈山精神,为井冈山精神又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维吾尔语则通过词缀和词尾来表示大多数的语法意义。  【关键词】 汉语动态助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6-02  一、动态助词“着”的概述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2011)中,指出:“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
期刊
【摘要】 语言与认同是国内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了学者青睐。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2015年6月到2020年5月关于语言与认同的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时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中的研究热点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近五年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语言与认同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 身份认同;语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移动终端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类教育App被开发出来并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平台。其中,学习通作为一款一体化的教育App,有着海量资源,集课程学习、创作专题、管理知识为一体,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还能建立作业库、实施在线测试等。本文先简要阐述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语文教学的原则,再从利用网络平
期刊
【摘要】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关注所述形象与实际形象是否相符,而是从他者形象反射到形象制造者本身。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的中国形象,发掘作者隐含的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在《女勇士》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汤亭亭的身份认同也从对中国的疏远和迫于无奈的依赖,转向对中国的认同。  【关键词】 女性主义;《女勇士》;中国形象;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本研究厘清了高校管理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梳理
期刊
【摘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人交流、理清思维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在作者从教二十九年的经历中,探讨思索了很多关于上好阅读课的方法,涉及的一些技能例如:如何提出有助于甚于理解文章的文题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问题,这些都围绕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来进行。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老师给予的指导程度是不同的;同样,针对不同学力的同学,老师辅导的方式也会变化。但是目的是一致的
期刊
【摘要】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记者、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无论是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他都有所建树。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及其主题。一百多年后,海明威作品中的人物及其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今天的读者。  【关键词】 海明威;主题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金尚宪作为明朝时期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臣,在其燕行诗中以异域人的眼光,书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风俗、山川景色等,体现了朝鲜文人深厚的儒学修养和精湛的诗文技巧,也反映了中朝两国之间紧密的文化交流关系。  【关键词】 金尚宪;中国使行;朝天录;燕行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25-02  金尚宪(157
期刊
【摘要】 郝大通是宋金时期全真道教重要人物,精擅道教术数学与易学,著有《太古集》等作品。《太古集自序》作为总序,集中概括了郝大通易学的理念、方法论和内容:在《易》《老》互证的基础上,以道家《老子》道论统摄易学观念,承继汉唐易学方法,融汇象数、义理易学,建构了绵密宏大且包罗万象的易学体系。  【关键词】 太古集;易老互证;汉唐易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