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圣陶先生“需要和诚实”理论看新形势下写作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教育巨匠、语文教育界享誉最盛的大师叶圣陶先生,以他深厚的创作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言简意赅的“需要和诚实”教学理论,为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需要和诚实”写作教学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涵盖了从学生为什么写、怎么写,到教师如何命题、如何引导,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生本位“写作教学观。在这里,就这一经典写作教学理论做简要释析,与同行共享;将自身教学实践心得,与同仁交流。
  
  一、让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解决对写作厌烦头疼的通病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上写作课学生就叫苦连天的情况,不爱写、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已经成为写作课难上的痼疾所在。针对这一病因,叶先生已经开出了药方,他指出“写作绝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没意思、没需要,硬找些话写出来。这会养成不良习惯,而且影响到思想方面”。换言之,只有将学生的需要作为写作的目的,这样的写作和写作训练才有意义。这里的“需要”,是指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要求和表达欲望,要将尊重学生的需要作为写作教学的出发点。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写作而写作,是因为想写、需要写所以写。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成为“细心的人”,细心地观察周围事物、细心地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细心地积累优美丰富的词、句、段,为以后建设文章的大厦储备基础材料。第三,教师要成为每一名学生的“知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生的个人爱好、情感性格特征、擅长的表达方式等,在写作教学中自觉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个学生不论年龄、性格、基础如何,都能够我笔写我心。通过教师不断努力,真正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哪怕是每天一篇日记、每日一章心得,都是学生的一种收获,最终达到《课标》中所要求和诠释的,教会学生怎样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怎样享受写作、享受生活,而不再让写作成为绞劲脑汁、搜肠刮肚的苦差事。
  二、让“诚实”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始终,从诚实作文向诚实做人升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和育人,是为人师者最为重要、也是教师职业最神圣的所在,二者缺一不可。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写作教学的高层次、高境界应该是用“需要”指导教学,以“诚实”育人,将二者有机融合。正如叶先生所言:“在写作上,‘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诚实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叶先生指出:“文当然是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于做人”。学做人与学作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共通之处,就是要“诚”。做文要诚实,做人更要诚实,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文如其人”。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为了适应考试这一特殊需要,受功利观影响,写作教学无奈地成了以主题、概念先行,以样本、范例摹写为窠臼的机械训练。以至于在学生笔下出现了,父母“毫不知情”的离异、亲朋好友等至亲至近之人“稀里糊涂”的天人相隔等,一系列的无病呻吟、非分臆想的感情冲击类文章,大有赶超“超男超女选秀”的做作之嫌,似乎没有痛苦就不能感人、不挤点眼泪就不是好文章。学生的写作步入了荒诞怪圈,不再是谁的需要、很难再有真情实感,甚至是弄虚作假、编造出莫须有的故事去迎合考试。这就背离了教书育人之道。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时时刻刻、自觉主动贯彻“诚”的思想。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写作理念,按照叶先生所言,即“出于需要而写诚实的、自己内心的话”,“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其次,教师要继承和弘扬叶先生的“生本位”观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写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写作,教学活动的中心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成为学生的“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至高境界。第三,教师要注意融合现代教育观,合理定位写作教学,实行自主开放教育,能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将自身的成人感觉强加到学生身上,鼓励学生写出简单但感情真挚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去进行“诚实”写作,从观察感知到体验顿悟,从捕捉信息到提炼素材,从构思立意到运笔成章,要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认真地感受真情、体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做“至诚文”,成为“至诚人”,将写作的过程化作学生塑造人格秉性的过程,从而确立学生“用笔写出真、善、美”的人生坐标。
  “需要和诚实”理论,虽由叶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但我们不得不感叹,即便是在当下也是最需要倡导和实行的,对于写作教学乃至整个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为新世纪的教育一线工作者,理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苏珊的帽子》。《苏珊的帽子》是西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的大意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她不好意思光着脑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错误资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错误,作为教师不必将错误藏着、捂着,而应站在新的视角对错误进行新的探索,合理善待错误资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一、组织争论,化解错误    案例:教学《分数的意义》片段  一道判断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效果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中学的生物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    一、优化课堂教学    1.学得主动与主动地学  在教学上采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
<正>江苏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已两年多了,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中信息技术这套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然而苏南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由此带来的理论、设备、师资及学段教
由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优化“问题解决”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及创造
听课、看课是学习。但也成了第三只眼睛,旁观者清嘛。因经常听课、看课,放眼现今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有一个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容忽视,由于很多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就进行环境教育。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紧扣《课程标准》在化学新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环境教育;实施    众所周知,对于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如何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使幼儿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改革的深入,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首先运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也面临着改革,经过实践模块教学在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成功。  2006年在江苏省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听取了孟文砚、倪胜勇等专家的报告后受益匪浅,在回校后将专家的先进的经验和学校的特点结合起来并初步实施,经过一学年的实施取得了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果缺少生活的气息,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数学学好、学活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