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疑问句作为表达语气、情感的句法形式在台词中对塑造人物、传达原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作用。关联理论这一植根于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对依靠于语境的疑问句语气分析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因此可以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来评价《茶馆》英若诚与霍华的译本中疑问句的翻译情况。
【关键词】《茶馆》;疑问句翻译;关联理论;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作者简介】陈雪梅(1995.3- ),女,内蒙古包头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2017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导言
《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作品,他运用醇熟的语言技巧和北京方言的地方特色,勾勒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从语言层面研究《茶馆》中的台词对话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选择疑问句为研究主体,以老舍《茶馆》原文、英若诚与霍华英译本第一幕为研究素材,以关联理论为指导,评价英译本中疑问句的翻译情况。
二、理论框架
1991年Ernst-August Gutt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该模式包含的明示与推理两个阶段与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形成一种三元关系,包含两个交际情景的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第一个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第二个是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最重要的是读懂原文作者的明示信息,传达出对等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本文以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为依据,判断译文是否成功传达原文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
三、《茶馆》英译本中疑问句的翻译情况
汉语中的疑问句可分为四大类:询问句、测度句、设问句、反问句,其中询问句可分为:特设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茶馆》中特设问句和反问句集中出现,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1.特设问句翻译情况。特设问句的主要目的是求得某一问题的答案,《茶馆》中的特设问句除去询问的语气外,更多是在特定语境中表现人物内心感情,并不是为了询问答案,而是在某种语境下表达当时的情绪,达到特定语用功能。
例1:常四爷:上哪儿?事情要交代明白了啊!
英:Chang: Where to? I demand an explanation! (49)
霍:FOURTH ELDER SONG: Where are we going? I demand an explanation. (55)
常四爺在“莫谈国事”的茶馆中说了句“大清国要完”,特务听到要将其抓走,常四爷坚持为自己辩驳说的这句“去哪儿”并不是真的要问明白将他带到哪里,而是表达不满和质问。英若诚推理出原作者的意图,所译的“where to”更有力量更加口语话,符合英若诚一直所推崇的“戏剧翻译的语言要求是口语化与动作性的有机结合”,向译语读者明示出常四爷的语气心理,达到语境上的对等。霍华的直译在语气上略逊一筹。
2.反问句翻译情况。“汉语的反问句是‘寓答于问’的句子。说话人对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却有所信。使用这种句式是为了增强语势,并不要求对方回答。这种问句在句末往往要加上一个语气助词‘么’或‘吗’,用以表示反问语气”。《茶馆》中反问句语气强烈,充分反映人物强烈的内心情感。
例2: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英:Chang (refusing to be intimidated): Who, me? I’ve paid for my tea. Do I have
to bow to anyone?(12)
霍:FOURTH ELDER CHANG (unwilling to back down): What’s it to you? I’ve paid
for my tea—surely I don’t have to answer to anyone.(20)
二德子听到常四爷的嘲讽后,对常四爷说“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随后常四爷说出这样的反驳,对二德子表示强烈不满。为将这种毫不示弱的态度明示给译语读者,英若诚将其直译为一般疑问句,霍华意译出原文反问句的否定含义,添加“surely”加强语气,两位译者都成功将原作意图明示于译语读者。
四、结论
作为资深剧作家的英若诚凭借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和英语语言能力,产出基本能够达到最佳关联的翻译;霍华也推理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忠诚反映在译入语中,只因缺少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有时没有达到语气上的对等,弱化了原文感情色彩。
参考文献:
[1]黄振华,林美玟.从关联理论浅议《茶馆》的英译本[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25-29.
[2]黄志顺.汉语疑问句的英译法[J].上海科技翻译,1988(03):20-21.
[3]老舍.茶馆[M].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4]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张菡.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9,29(01):67-70.
[6]张威.戏剧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英若诚戏剧翻译评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24(02):68-71.
【关键词】《茶馆》;疑问句翻译;关联理论;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作者简介】陈雪梅(1995.3- ),女,内蒙古包头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2017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导言
《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作品,他运用醇熟的语言技巧和北京方言的地方特色,勾勒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从语言层面研究《茶馆》中的台词对话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选择疑问句为研究主体,以老舍《茶馆》原文、英若诚与霍华英译本第一幕为研究素材,以关联理论为指导,评价英译本中疑问句的翻译情况。
二、理论框架
1991年Ernst-August Gutt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该模式包含的明示与推理两个阶段与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形成一种三元关系,包含两个交际情景的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第一个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第二个是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最重要的是读懂原文作者的明示信息,传达出对等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本文以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为依据,判断译文是否成功传达原文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
三、《茶馆》英译本中疑问句的翻译情况
汉语中的疑问句可分为四大类:询问句、测度句、设问句、反问句,其中询问句可分为:特设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茶馆》中特设问句和反问句集中出现,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1.特设问句翻译情况。特设问句的主要目的是求得某一问题的答案,《茶馆》中的特设问句除去询问的语气外,更多是在特定语境中表现人物内心感情,并不是为了询问答案,而是在某种语境下表达当时的情绪,达到特定语用功能。
例1:常四爷:上哪儿?事情要交代明白了啊!
英:Chang: Where to? I demand an explanation! (49)
霍:FOURTH ELDER SONG: Where are we going? I demand an explanation. (55)
常四爺在“莫谈国事”的茶馆中说了句“大清国要完”,特务听到要将其抓走,常四爷坚持为自己辩驳说的这句“去哪儿”并不是真的要问明白将他带到哪里,而是表达不满和质问。英若诚推理出原作者的意图,所译的“where to”更有力量更加口语话,符合英若诚一直所推崇的“戏剧翻译的语言要求是口语化与动作性的有机结合”,向译语读者明示出常四爷的语气心理,达到语境上的对等。霍华的直译在语气上略逊一筹。
2.反问句翻译情况。“汉语的反问句是‘寓答于问’的句子。说话人对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却有所信。使用这种句式是为了增强语势,并不要求对方回答。这种问句在句末往往要加上一个语气助词‘么’或‘吗’,用以表示反问语气”。《茶馆》中反问句语气强烈,充分反映人物强烈的内心情感。
例2: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英:Chang (refusing to be intimidated): Who, me? I’ve paid for my tea. Do I have
to bow to anyone?(12)
霍:FOURTH ELDER CHANG (unwilling to back down): What’s it to you? I’ve paid
for my tea—surely I don’t have to answer to anyone.(20)
二德子听到常四爷的嘲讽后,对常四爷说“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随后常四爷说出这样的反驳,对二德子表示强烈不满。为将这种毫不示弱的态度明示给译语读者,英若诚将其直译为一般疑问句,霍华意译出原文反问句的否定含义,添加“surely”加强语气,两位译者都成功将原作意图明示于译语读者。
四、结论
作为资深剧作家的英若诚凭借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和英语语言能力,产出基本能够达到最佳关联的翻译;霍华也推理出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忠诚反映在译入语中,只因缺少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有时没有达到语气上的对等,弱化了原文感情色彩。
参考文献:
[1]黄振华,林美玟.从关联理论浅议《茶馆》的英译本[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25-29.
[2]黄志顺.汉语疑问句的英译法[J].上海科技翻译,1988(03):20-21.
[3]老舍.茶馆[M].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4]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张菡.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9,29(01):67-70.
[6]张威.戏剧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英若诚戏剧翻译评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24(0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