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化数学本身的枯燥为有趣,合作学习,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等方式,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为学生的参与铺路架桥,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参与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参与意识;合作学习;互动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3-0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以及我们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等,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参与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文理综合,化数学本身的枯燥为有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属于标准的理性思维,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一些较为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则是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学不好数学。针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在数学教学时,创新地提出了“文理综合”,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就是把文科思想注入到数学题中,然后再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有效的条件下削弱了数学本身的无趣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寓教于乐,然后再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在探究“无理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在教学当中,指导学生画数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出无理数的位置,使得学习变成了画图,让学习数学知识变得可操作可实践。在探究“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从我国的历史研究的脉络出发,把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探究兴趣。
二、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策略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重点或者难点处设计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们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让学生们去学习内容,这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与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与教学条件等,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数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较为适当的且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者任务,鼓励学生之间展开合作探究。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思考性、开放性且趣味性很强的问题引导课堂当中,让学生们都能够发挥出小组集体的智慧一起探究这一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可以促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互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学生参与教学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学生存在着怯场心理和自卑心理的,这一类学生主要是因为基础较差,在课堂教学当中,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互动教学消除学生们的这种心理障碍,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让他们知道在和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此外,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学生也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鼓励,这样也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自信。
四、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促使学生参与教学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与培养“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实际应用,而不是以学应考,训练资料应尽可能来自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一个较为生动、形象活动情境:学生们站成一横排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队,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很多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这个时候可以继续问:“怎样站队才算公平呢?”很多学生则结合了刚学到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这样距离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教师要给予学生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适当的鼓励。再如,在探究《统计初步的概率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投掷并且验证一元硬币背面出现的概率,把学习这节知识点的兴趣延续到课外。所以说,把数学课堂变成“生活课堂”,把学生学习到的一些数学知识转化为成具体的生活体验,也真正地验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以学生为主,进行引导教学,促进参与
课程改革也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学生展开知识的讲解,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采用例题加练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掌握这节内容的重难点。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做题的过程,对习题进行有效的反思,然后再逐渐的得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步骤:改写——代入——解方程——带入求解。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探索如何使用代入消元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解题过程,便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加深学生的理解,方便他们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既能够锻炼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在突出他们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成学生们更乐于学习的欢乐场所!
初中数学是未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抽象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力争以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參考文献:
[1]罗国忠.关于提出探究问题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⑸.
[2]《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参与意识;合作学习;互动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3-0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以及我们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等,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参与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文理综合,化数学本身的枯燥为有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属于标准的理性思维,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一些较为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则是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学不好数学。针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在数学教学时,创新地提出了“文理综合”,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就是把文科思想注入到数学题中,然后再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有效的条件下削弱了数学本身的无趣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寓教于乐,然后再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在探究“无理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在教学当中,指导学生画数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出无理数的位置,使得学习变成了画图,让学习数学知识变得可操作可实践。在探究“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从我国的历史研究的脉络出发,把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探究兴趣。
二、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策略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在重点或者难点处设计问题,也可以在学生们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让学生们去学习内容,这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与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与教学条件等,选择一些有价值的数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较为适当的且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者任务,鼓励学生之间展开合作探究。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思考性、开放性且趣味性很强的问题引导课堂当中,让学生们都能够发挥出小组集体的智慧一起探究这一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可以促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互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学生参与教学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学生存在着怯场心理和自卑心理的,这一类学生主要是因为基础较差,在课堂教学当中,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互动教学消除学生们的这种心理障碍,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让他们知道在和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此外,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学生也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鼓励,这样也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自信。
四、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促使学生参与教学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与培养“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实际应用,而不是以学应考,训练资料应尽可能来自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一个较为生动、形象活动情境:学生们站成一横排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队,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很多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这个时候可以继续问:“怎样站队才算公平呢?”很多学生则结合了刚学到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这样距离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教师要给予学生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适当的鼓励。再如,在探究《统计初步的概率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投掷并且验证一元硬币背面出现的概率,把学习这节知识点的兴趣延续到课外。所以说,把数学课堂变成“生活课堂”,把学生学习到的一些数学知识转化为成具体的生活体验,也真正地验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以学生为主,进行引导教学,促进参与
课程改革也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学生展开知识的讲解,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采用例题加练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掌握这节内容的重难点。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做题的过程,对习题进行有效的反思,然后再逐渐的得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步骤:改写——代入——解方程——带入求解。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探索如何使用代入消元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解题过程,便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加深学生的理解,方便他们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既能够锻炼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在突出他们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成学生们更乐于学习的欢乐场所!
初中数学是未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抽象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力争以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參考文献:
[1]罗国忠.关于提出探究问题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⑸.
[2]《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