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3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高职报货专业课程体系研究》LMJX13043 论文
【文章摘要】
从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阐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确定报关与国家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关键词】
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体系;高职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就业市场,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要求的“准职工”。只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通过对报关与国际货运及相关行业的调研得知,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各类外贸公司、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专业报关行、国际船运公司、港口有关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企业等等,可以从事国际货物海运代理、空运代理、商品进出口报关报检、物流管理等多种岗位的工作。
通过调研还了解到,相关行业工作岗位分工比较明确,要求在了解报关与国际货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外贸相关行业对工作岗位分工边际模糊,更需要具有制单、报关、报检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不同行业对技术人员要求如下:
报关行业:要求专业人才精通海关法规、具有报关和报检程序管理和商务管理知识,独立开展报关和报检业务等专业综合技术能力。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国际货运代理理论,具有各类货物配载操作能力以及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具备市场预测及经营销售能力。
外贸相关行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营销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胜任一般性的国际商务工作、国际货物运输业务代理、报关、物流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专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应以“必需”、“ 够用”、“ 适用”为原则,课程建设以面向就业岗位,突出实用、强化技能兼顾学生未来发展为方向。确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货代实务,货代英语,报检实务,报关实务,商品编码。
各门课程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具体安排如下表1:
2 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本专业结合行业资格标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制定相应教学大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根据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将职业资格能力考核标准融入教学大纲中,组织学生参加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砝码(如表2)。
3 跟随行业新动向、引进企业新技术,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为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与行业企业的专家经常性地交流和研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把握方向。
4 改进教学方法,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要求,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应初步形成由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体系中达50%以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学生自身能力发展要求,在课程内容中应增设技能实训、模拟角色、顶岗实习等实训课程。
例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有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操作员、跟单等,把岗位能力要求,纳入教学实践过程中。分阶段将各种能力训练分解到各个实训项目中去,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素质培养和职业训练并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实习内容和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及时将相关行业的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实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思路安排课程体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表3: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让学生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步入社会走上更高层次职业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课程体系建立是高职教育一个关键的环节,能够达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 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做到课程体系与岗位技能标准无缝对接,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蕾.Word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2]周胜,朱熙然,奚日宁,刘小中,杨扬,戴孝林;基于5个高职试点专業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黄慧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D]
【文章摘要】
从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阐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确定报关与国家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关键词】
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体系;高职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就业市场,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要求的“准职工”。只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通过对报关与国际货运及相关行业的调研得知,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各类外贸公司、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专业报关行、国际船运公司、港口有关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企业等等,可以从事国际货物海运代理、空运代理、商品进出口报关报检、物流管理等多种岗位的工作。
通过调研还了解到,相关行业工作岗位分工比较明确,要求在了解报关与国际货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外贸相关行业对工作岗位分工边际模糊,更需要具有制单、报关、报检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不同行业对技术人员要求如下:
报关行业:要求专业人才精通海关法规、具有报关和报检程序管理和商务管理知识,独立开展报关和报检业务等专业综合技术能力。
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国际货运代理理论,具有各类货物配载操作能力以及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具备市场预测及经营销售能力。
外贸相关行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营销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胜任一般性的国际商务工作、国际货物运输业务代理、报关、物流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专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应以“必需”、“ 够用”、“ 适用”为原则,课程建设以面向就业岗位,突出实用、强化技能兼顾学生未来发展为方向。确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货代实务,货代英语,报检实务,报关实务,商品编码。
各门课程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具体安排如下表1:
2 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本专业结合行业资格标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制定相应教学大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根据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将职业资格能力考核标准融入教学大纲中,组织学生参加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砝码(如表2)。
3 跟随行业新动向、引进企业新技术,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为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与行业企业的专家经常性地交流和研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把握方向。
4 改进教学方法,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要求,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应初步形成由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体系中达50%以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学生自身能力发展要求,在课程内容中应增设技能实训、模拟角色、顶岗实习等实训课程。
例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有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操作员、跟单等,把岗位能力要求,纳入教学实践过程中。分阶段将各种能力训练分解到各个实训项目中去,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素质培养和职业训练并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实习内容和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及时将相关行业的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实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思路安排课程体系,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表3: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让学生具备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步入社会走上更高层次职业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课程体系建立是高职教育一个关键的环节,能够达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 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做到课程体系与岗位技能标准无缝对接,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蕾.Word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2]周胜,朱熙然,奚日宁,刘小中,杨扬,戴孝林;基于5个高职试点专業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黄慧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