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描述中国富裕人群其实是件艰难的事。因为这是一个被不同角度扭曲甚多的物种。一方面,社会对于他们的印象,经常是与暴发户、野蛮生长和不稳定的品味相关;另外一方面,对于这个群落的收入等基本信息都缺乏一个客观的数字参考——公开严肃的主流媒体上的报道往往都坦白承认低估了这些先富起来的人的灰色收入。
不过,细节的模糊乃至匮乏,并不影响有心人观察中国富裕人群,而且这种有距离的观察,甚至能够产生一些戏剧性的效果——就像没有上过太空的专家,可以对月球有详尽的报告;没有参与过明帝国的东征,但是IT工程师、网络人气作家马伯庸也能写出1592年中日决战于朝鲜的数十万字长篇通俗历史读物。
作者张小军花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样一次对中国富人群落的个案考察以及相应的追问与反思,这本《富世绘——中国新富阶层的活法与看法》的新书,完成了“审富”的历险。
事实上,就像给本书作序的叶檀女士感慨的那样,多数刻下的富人们“并没有学会娴熟驾驭他们的财富,周围的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暴富充满诟病,财富与社会阶层的分化,使这一群体成为大众天然的假想敌”。
在丛林社会站稳脚跟的新富阶层是凶悍的。
趁着资产上市大捞一票,趁着房地产市场化抛弃实业成为地主,趁着国际化的过程转移资产,趁着奢侈品资产化交易红酒、白酒、古董,一切皆可交易,只要有利可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中国最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速度非常快——2011年中国最富1000人的财富统计显示,他们的平均财富是59亿元,相比两年前上涨了51%。
前1000名的门槛从上一年度的15亿元跃升到20亿元,比两年前翻了一倍。
这些飞涨的数据是透明的部分,超级富人财富增长的部分往往是公开市场(比如证券市场)的部分,而还有一大批超级富豪、超级财富并没有浮出水面,2011年曾有财富调查机构发现,中国隐形财富上100亿元的有上百人,而隐形财富在1亿元以上的超过6万人。
人均GDP的指标低估了中国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美国学者史宗瀚估计,中国人口中最富的1%的人的流动资产和房产价值总和在2万亿美元至5万亿美元之间。这些巨额的财富不仅仅是数字,中国富裕人群的购买力正在不断物化并如阅兵式般展示出来。
在作者看来,大多数富豪的财富快速增长背后充满“海盗式”垄断色彩。例如,一度成为世界首富的墨西哥大亨斯利姆的业务五花八门,遍及电信、石油、零售、餐饮、银行、医院等,甚至可以说墨西哥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斯利姆。而且斯利姆在墨西哥的诸多行业和百度在中国的地位一样,处于霸主地位,最为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全国90%以上的电话业务都握在斯利姆手中。斯利姆的致富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其实,“海盗式”暴富关键在于掌握某个领域的話语权或者说相对垄断某个市场,借助这个逻辑,暴富得以实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具备“海盗”或者是这些话语权和垄断的能力,多数人得从零开始奋斗,所以多数人暴富很难。这个结论虽然残酷,却更接近现实。
但同时,这一群人的财富积累之后,并未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位亿万民营企业家,与一个面对城管的小贩的想法与做法,有时候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时常软弱,凶悍与软弱奇怪地集于一身。
争先恐后拥有洋奢侈品的富豪们,甚至愿意花费几十万去消费,一旦出现问题,宁愿吃亏认赔夹着尾巴也不愿意露富。当不公平的关税加在他们身上时,极少有人愿意花费几年时间讨个说法。
有人说现在是拼爹时代,还有人说现在拼圈子比拼搏更重要,其实等级和阶层在任何时期几乎都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它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等诸多细节上,这些细节的组合很难用游艇、私人飞机这类简单的筐来装。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我们自己的”富人憨厚与狂狷。许多国家之中,掌握更多资源的这群人,都天然地与大众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
在书中,作者就引用了《华尔街日报》有关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牵涉美国富人致富靠奋斗还是靠人脉的调查。
这份调查结果让人意外,46%的美国人认为富人致富是因为他们“出身富贵或结交了正确的人”,只有43%的人认为是因为“奋斗、理想或教育”。
美国富人的经历和众多美国梦联系在一起,美国梦是什么?答案万千,其中肯定少不了通过奋斗变成有钱人。
调查显示出近年有关通过奋斗变得有钱的“美国梦”在18岁-34岁的美国年轻人看来可能有一个新的解释:人脉比奋斗要重要。
只要在外国呆上一段时间的人,也大都能够体会到,所谓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的路径依赖依然是壁垒森严。除了硅谷或者以色列、爱尔兰等一些特别地区,大多数老百姓有个温饱生活容易实现,但是屌丝要实现逆袭,创业、崛起乃至IPO的故事,还是非常艰难。
还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证据,就是二战之后,美国的影视作品里面,到今天,依旧充满了对于新富人群长期不懈的冷嘲热讽。
掌握财富的第一代的恶俗与第二代的幼稚,依然是笑料段子的灵感之源。而且不管是大多数的穷人还是延续几代的“老钱”家族,甚至是新富阶层自己本身,都已经对此喜闻乐见乃至见怪不怪了。
这本书是中国新富阶层生动的镜相,读这些文字更像看一部关于中国新富阶层的纪录片。
不同主角的“出生”、成长与沉浮,也不回避婚姻八卦到光头现象等等花絮,从个人的悲欢到群体的浮沉都跃然纸上。
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中国“富世绘”,它选取的更多是中国快速造富之后,作为个体富人的剧烈适应或者被适应的过程描述和分析,整本书的写作,除有趣的富裕阶层故事外,调侃里亦有严肃的观察,松散的故事里更有严密的财富逻辑。
当然,本书读完,读者很可能得出一些不太容易让人兴奋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的富人们,无论是财产数值还是个人品味,都还处在一个相当不稳定的阶段,未来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沉淀、积累以及筛选的过程。
不过,当整个社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系列大概念都需要凝聚共识、寻找突破的今天,对于富人们出现小布尔乔亚式的软弱、动摇与投机,并不需要更多的担心。
过去的35年纵然有诸多不满,但是向上的轨迹已经清晰。富人们不傻,走回头路的概率很低。
(作者为财经作家、企业高管)
这本书是中国新富阶层生动的镜像,读这些文字更像看一部关于中国新富阶层的纪录片。
《富世绘——中国新富阶层的活法与看法》
作者:张小军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经济运行的逻辑》
作者:高善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作者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等问题都进行了自成一体的论述,与读者分享他对中国经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
《18世纪俄国的改革与贵族》
作者:张宗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本书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俄文书籍和档案,在最新研究成果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内在统一。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
作者:褚静韬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一部颇见学术功底,史料丰富且填补研究空白的著作。
《碎片》
作者:(日)村上春树著,杨若思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这是村上春树最有趣的书。本书会让你见识到时光中的奇妙事物,然后心里想着“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嘴角上扬,开心地继续翻阅。
不过,细节的模糊乃至匮乏,并不影响有心人观察中国富裕人群,而且这种有距离的观察,甚至能够产生一些戏剧性的效果——就像没有上过太空的专家,可以对月球有详尽的报告;没有参与过明帝国的东征,但是IT工程师、网络人气作家马伯庸也能写出1592年中日决战于朝鲜的数十万字长篇通俗历史读物。
作者张小军花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样一次对中国富人群落的个案考察以及相应的追问与反思,这本《富世绘——中国新富阶层的活法与看法》的新书,完成了“审富”的历险。
事实上,就像给本书作序的叶檀女士感慨的那样,多数刻下的富人们“并没有学会娴熟驾驭他们的财富,周围的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暴富充满诟病,财富与社会阶层的分化,使这一群体成为大众天然的假想敌”。
在丛林社会站稳脚跟的新富阶层是凶悍的。
趁着资产上市大捞一票,趁着房地产市场化抛弃实业成为地主,趁着国际化的过程转移资产,趁着奢侈品资产化交易红酒、白酒、古董,一切皆可交易,只要有利可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中国最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速度非常快——2011年中国最富1000人的财富统计显示,他们的平均财富是59亿元,相比两年前上涨了51%。
前1000名的门槛从上一年度的15亿元跃升到20亿元,比两年前翻了一倍。
这些飞涨的数据是透明的部分,超级富人财富增长的部分往往是公开市场(比如证券市场)的部分,而还有一大批超级富豪、超级财富并没有浮出水面,2011年曾有财富调查机构发现,中国隐形财富上100亿元的有上百人,而隐形财富在1亿元以上的超过6万人。
人均GDP的指标低估了中国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美国学者史宗瀚估计,中国人口中最富的1%的人的流动资产和房产价值总和在2万亿美元至5万亿美元之间。这些巨额的财富不仅仅是数字,中国富裕人群的购买力正在不断物化并如阅兵式般展示出来。
在作者看来,大多数富豪的财富快速增长背后充满“海盗式”垄断色彩。例如,一度成为世界首富的墨西哥大亨斯利姆的业务五花八门,遍及电信、石油、零售、餐饮、银行、医院等,甚至可以说墨西哥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斯利姆。而且斯利姆在墨西哥的诸多行业和百度在中国的地位一样,处于霸主地位,最为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全国90%以上的电话业务都握在斯利姆手中。斯利姆的致富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其实,“海盗式”暴富关键在于掌握某个领域的話语权或者说相对垄断某个市场,借助这个逻辑,暴富得以实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具备“海盗”或者是这些话语权和垄断的能力,多数人得从零开始奋斗,所以多数人暴富很难。这个结论虽然残酷,却更接近现实。
但同时,这一群人的财富积累之后,并未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位亿万民营企业家,与一个面对城管的小贩的想法与做法,有时候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时常软弱,凶悍与软弱奇怪地集于一身。
争先恐后拥有洋奢侈品的富豪们,甚至愿意花费几十万去消费,一旦出现问题,宁愿吃亏认赔夹着尾巴也不愿意露富。当不公平的关税加在他们身上时,极少有人愿意花费几年时间讨个说法。
有人说现在是拼爹时代,还有人说现在拼圈子比拼搏更重要,其实等级和阶层在任何时期几乎都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它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等诸多细节上,这些细节的组合很难用游艇、私人飞机这类简单的筐来装。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我们自己的”富人憨厚与狂狷。许多国家之中,掌握更多资源的这群人,都天然地与大众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
在书中,作者就引用了《华尔街日报》有关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牵涉美国富人致富靠奋斗还是靠人脉的调查。
这份调查结果让人意外,46%的美国人认为富人致富是因为他们“出身富贵或结交了正确的人”,只有43%的人认为是因为“奋斗、理想或教育”。
美国富人的经历和众多美国梦联系在一起,美国梦是什么?答案万千,其中肯定少不了通过奋斗变成有钱人。
调查显示出近年有关通过奋斗变得有钱的“美国梦”在18岁-34岁的美国年轻人看来可能有一个新的解释:人脉比奋斗要重要。
只要在外国呆上一段时间的人,也大都能够体会到,所谓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的路径依赖依然是壁垒森严。除了硅谷或者以色列、爱尔兰等一些特别地区,大多数老百姓有个温饱生活容易实现,但是屌丝要实现逆袭,创业、崛起乃至IPO的故事,还是非常艰难。
还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证据,就是二战之后,美国的影视作品里面,到今天,依旧充满了对于新富人群长期不懈的冷嘲热讽。
掌握财富的第一代的恶俗与第二代的幼稚,依然是笑料段子的灵感之源。而且不管是大多数的穷人还是延续几代的“老钱”家族,甚至是新富阶层自己本身,都已经对此喜闻乐见乃至见怪不怪了。
这本书是中国新富阶层生动的镜相,读这些文字更像看一部关于中国新富阶层的纪录片。
不同主角的“出生”、成长与沉浮,也不回避婚姻八卦到光头现象等等花絮,从个人的悲欢到群体的浮沉都跃然纸上。
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中国“富世绘”,它选取的更多是中国快速造富之后,作为个体富人的剧烈适应或者被适应的过程描述和分析,整本书的写作,除有趣的富裕阶层故事外,调侃里亦有严肃的观察,松散的故事里更有严密的财富逻辑。
当然,本书读完,读者很可能得出一些不太容易让人兴奋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的富人们,无论是财产数值还是个人品味,都还处在一个相当不稳定的阶段,未来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沉淀、积累以及筛选的过程。
不过,当整个社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系列大概念都需要凝聚共识、寻找突破的今天,对于富人们出现小布尔乔亚式的软弱、动摇与投机,并不需要更多的担心。
过去的35年纵然有诸多不满,但是向上的轨迹已经清晰。富人们不傻,走回头路的概率很低。
(作者为财经作家、企业高管)
这本书是中国新富阶层生动的镜像,读这些文字更像看一部关于中国新富阶层的纪录片。
《富世绘——中国新富阶层的活法与看法》
作者:张小军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经济运行的逻辑》
作者:高善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5月
作者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产业周期、资产重估等问题都进行了自成一体的论述,与读者分享他对中国经济过去与未来的理解。
《18世纪俄国的改革与贵族》
作者:张宗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本书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的俄文书籍和档案,在最新研究成果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内在统一。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
作者:褚静韬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一部颇见学术功底,史料丰富且填补研究空白的著作。
《碎片》
作者:(日)村上春树著,杨若思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这是村上春树最有趣的书。本书会让你见识到时光中的奇妙事物,然后心里想着“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嘴角上扬,开心地继续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