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的美丽与哀愁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中流传最广的名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堪称抒写祖孙深情、母子亲情、夫妻柔情的典范之作。作者聚万般情感于小小的项脊轩,其中有少年對美丽人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有祖母、母亲及妻子温暖的问候与深切的期盼,更有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无尽的悲情,饱含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承受的苦难与哀愁。
  项脊轩里蕴藏着整个“春天”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书斋既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空间,也是一个自由阅读与思考的场域,更是承载着读书人的渴望与梦想的地方。可以说,一方小小的天地,寄寓了少年归有光生命的整个“春天”。它是归有光儒道互补的文化人格最具象的体现。入世,靠的是斋中的发奋向上;出世,靠的是斋中的独立空间。
  文章开篇,归有光以诗意的笔调描述项脊轩之“多可喜”,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项脊轩可谓斗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狭小昏暗,破败颓圮,充满历史的沧桑,如同归氏家族一样,家道中落如斯,一方小屋可观大千世界与芸芸众生。
  其二,经过主人的简单修葺,百年老屋重新焕发生机,不仅有了阳光射入,更多了一些生命的活力。“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读书人有了书屋,又有满架的书籍陪伴,实乃人生之一大乐事。在读书人的眼里,书屋就是精神世界的全部载体。读书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书斋里化成文字,最后完成生命的吐纳与抒写。他或是“思接千载,神游八极”,或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寄托着归有光重振家族荣耀的重大使命。所以说,“项脊轩”里蕴藏着归有光强烈的人生抱负与生命追寻。
  其三,寂静的夜里,项脊轩又别有一番景致:“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爱”二字虽是写景,实则透漏出作者内心的安然与喜悦。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明清时代士大夫不仅讲究书斋内部意境,而且注意斋内与斋外的和谐与统一。坐卧书斋,视野所及皆有雅趣。”(暴鸿昌《明清时代书斋文化散论》)


  在这个修葺一新的书斋里,项脊轩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此时,归有光的心里燃起了重振家族声威的希望。归有光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他所看到的是一个已经走向落魄的寒儒家庭,并且人心离散、叔伯失和,还有周围邻里不太热情的脸色和眼神。归氏家族往日的荣光只停留在长辈们对儿孙辈的回忆之中。归有光寄寓于读书的期望,既有匡扶家业之责任,更有在科举制度下一个读书人对功名利禄的祈盼,以及实现儒家弟子治国平天下宏愿的渴望。这一点从《项脊轩志》的“项脊轩生曰”部分就可捕捉到依稀的痕迹。
  据资料记载,归有光少年早慧,六七岁时即从塾师周寅之学《孝经》,很快显露才华,八九岁时即能成文,13岁应童子试,19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在《梦鼎堂记》里他就自述:“余少时有狂简之志,思得遭明时,兴尧、舜、周、孔之道,尝鄙管、晏不足为。”祖母和母亲在他身上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项脊轩志》中他忆及,祖母某日“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在怀念母亲的《先妣事略》里也记述:“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在项脊轩里,少年归有光自觉地扛起了匡扶家业的艰难重任。这个书屋就是归有光寄寓希望的地方,承载着他少年的梦想,是他人生之舟起航的基地。这座百年老屋是归氏宗族留给归有光的最好的纪念,也是最好的激励。可以说,归有光赋予了项脊轩一个神圣的光环,项脊轩又给予了归有光强大的力量和神圣的使命。
  至情与至美:笼摄万般思念于轩中
  归有光擅长写人间之至情与至美。他在《泰伯至德》中写道,“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又有“殊不知儿女之情,贤者之所不免也”,“夫惟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是天下之至情也”。从归有光诸多感人至深的“天属类”散文可以看出,他的散文美学观是以“至情”为“至美”。
  这种“至情”之美主要体现在“情真意切”上,包括情感事实上的真实,即不虚情、不妄言,一切情感都以写真的笔法铺叙而成;还包括艺术上的真实,即捕捉到人世间最能打动人心的、具有普遍性的“亲情”,使之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正如钱穆所言:归有光是“懂得文学真趣”的人。贝京在《归有光研究》“事关天属类散文”里也说:“归有光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夫妻、父子之情的价值,才会直言不讳、不厌其烦地倾诉这类情感,使文章能够真切动人。”
  归有光又是散文笔法的高超运用者。看似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他苦心经营的文章雕饰。“归有光的有些文章,人工痕迹是很明显的,如《项脊轩志》中大量的四字句的运用,就是有意为之、颇费斟酌,只不过这种斟酌的结果能给人以美感而已。”(贝京《归有光研究》)其实,从整个文本的布局更能看出归有光的高超笔法。林纾从结构上盛赞归有光“能够把琐琐碎碎的家庭琐事,纳入‘轩’中,不至散漫繁赘,能使融成整片,尤得欧阳修法乳,得古文精义,在具体的方式上又别开生面”。笔者把它称为“笼摄万般思念于轩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项脊轩里有母亲最美的、最温暖的问候。一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足以感动无数的后来人。归有光八岁丧母,他对母亲充满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从《先妣事略》就可以看出,其母周孺人是一个勤劳治家又疼爱子女的好母亲,却又因频繁怀孕为子女所累。最后听了愚蠢的老妪之言:“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可怜的周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没过多久,周孺人丢下几个正需要母爱滋养的幼小孩子而撒手人寰。   18岁的归有光再次回忆十年前的往事,点点滴滴如在昨日。母亲给予少年归有光的是人间最美的亲情、温暖的怀抱,还有心灵的抚慰。这是一种来自人类生命本源的爱,是深入血液里的情感皈依。归有光一生视亲情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就根源于母親那八年温暖的怀抱。
  可见归有光对母亲至美之情的思念,很明显带有一种情感缺失补偿的意味。他在八岁之后就失去了母爱的呵护,幼小的心灵不免饱受孤独、伤痛、无助的煎熬,以致归有光骨子里从小就打上了悲情的烙印。在写亲情类的散文里,他以“悲情”为自己疗伤,并沉浸其中,以获得情感缺失的慰藉。
  其二,先大母(祖母)对归有光的爱则在于对人生志向的确立。“‘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因归有光的少年情怀,以及对家族特有的追宗怀远的情结,祖母的一个举动对归有光人生的进取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归有光的家族在吴中只能算是大姓家族,属于地方乡绅阶层,并不属于名门望族或是贵族阶层,归氏在当时也只是寒儒世家,并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更无人在朝中任职。比如,他在文中提到的“太常公”夏昶,只是在宣德年间曾任太常侍卿。夏昶是祖母的祖父,还不属于归氏家族,距离归有光已经有六代人了。归有光的曾祖归凤,成化十年举人,担任过兖州城武知县。祖父和父亲都只是县学生员,未曾出仕。归有光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
  归有光之所以对祖上的功德充满无限的崇敬和追念,主要是以此激励自己去成就一个读书人的志向。隋唐开科举以来,天下多少寒士都梦想着金榜题名。尤其自北宋以来,读书人的地位到达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君王一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前赴后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一幅读书人永恒追求的画卷。归有光是一个很虔诚的读书人,自然不会例外。从归有光后来的人生之路来看,他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坎坷的求仕之路。通过金榜题名而光宗耀祖,已成为其毕生奋斗的目标。
  其三、在项脊轩里,还有妻子最温柔的陪伴:“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古代读书人以读书为人生之乐;若有红袖添香、美人在伴,更是乐事之至美事也。如果一个女子懂诗书,能成为丈夫的知己,是很令人羡慕的雅事。比如,王弗之与苏轼成为千古佳话;《浮生六记》之沈复与陈芸也成为羡煞后世读书人的美事。
  归有光的妻子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她嫁给归有光时,归家已经穷困潦倒,但是魏氏从不在意。魏氏的到来给归有光带来了许多幸福的时光。妻子出身书香世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与归有光琴瑟和鸣。“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天真可爱之态跃然纸上。他们可以说是志趣相投、心心相印。在封建社会,妇女读书识字者很少,能与丈夫有共同语言者更少。所以归有光是幸运的,他不仅娶到了一位贤妻,还找到了一位红颜知己。
  《寒花葬志》中记载:“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文中从侧面描写了魏氏的温和性情。有如此女子相伴,才有如此美丽的回忆,这也是归有光悲情人生中不幸之大幸。
  归有光的人生旅途中曾有这样三个女人相伴,或许是上天对他不幸人生的补偿。纵观归有光的一生,他是一个少年聪慧且怀有大志的人,科考之路使他耗尽毕生精力而志未得骋。一个那么珍视亲情的人,却总是饱受父母妻儿相继离去的伤痛,这不能不叩问上天之赐福是何其不公。唯有这三个女人使归有光饱受伤痛的心灵残存一些美丽而忧伤的回忆。
  “情”与“美”的消逝:归有光生命中的三大悲情
  细观世间之物,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随之留下的是人世间无尽的哀惋与叹息。自古文人墨客都喜欢用文字记载春秋代序、生离死别、盛衰兴亡,传之后世又使后人为之哀叹。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不例外,生命中“情”与“美”的消逝使字里行间弥漫着三大悲情,后来者读之无不为之动容。
  悲情之一,一个美满的大家庭也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从“鸡栖于厅”至“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曾经的大家庭已经分裂,人情日渐冷淡。他在《家谱记》一文中就不无痛心地说:“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未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少有壮志而心性又非常敏感的归有光,内心是充满忧伤的。尤其是看到叔伯之间的关系疏离:“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个曾经和谐、兴旺的大家族如今分崩离析,归氏大院完全是一片衰败杂乱之情形。
  悲情之二,至亲至爱的人已经化为一抔黄土,独留一老妪见证这曾经的温情,岂能不悲乎!归有光曾在《先妣事略》里哀呼:“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如果说母亲悲苦短暂而又勤劳的一生给归有光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悲情的因子,那么祖母的过世则击中了他生命中一处深深的隐痛。文中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就足以看出祖母的期盼在归有光生命中的分量。功名未就,而斯人已逝,即便是今后金榜题名,祖母又在何处?
  再环顾昔日之庭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红颜早逝,物是人非,那些年,那个温柔善良的女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昔日之欢声笑语犹在耳畔:“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可悲的是
  天妒红颜,妻子先弃归有光而去,怎能不使人哀伤?归有光在《寒花葬志》中借婢女寒花之名名篇,实则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妻子无尽的怀念。“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悲情之三,青春不再,功名未就。写“补记”的时候,归有光32岁左右,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可是功名依然未成,家族仍然没有振兴。至明代始,“非科举毋得为官”的人才选拔制度基本上使科举成为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门径。明朝中叶以后,日趋激烈的科场竞争使无数读书人为之耗尽毕生的精力,“功名”作为一个读书人所渴求的“春天”却总是“姗姗来迟”。不幸的是,归有光就是其中之一。据资料记载,归有光求取功名之路异常漫长坎坷——20岁方中秀才,6次参加乡试,35岁方中举人,而后二十余年以讲学为生,其中9次进京参加考试,60岁才中进士,人生之路已至暮年,何其哀伤!他曾明言:“予少有四方之志,既年长,无用于世……为太平之不遇人。”(《震川先生集卷十三·晋其大六十寿序》)可见他曾有“四方之志”却“无用于世”,有志不获骋。后世名家袁枚、方苞认为,长期陷溺于科举对归有光有不良影响;包世臣、曾国藩等也指出,归有光之文“为应付科举而读书,心理劳损于八股”。可以说,坎坷的经历给他的生命注入了太多灰暗的底色,这也是悲情中最为凸显的部分。
  最后,《项脊轩志》分为正文和补记两个部分,时间跨度大约12年左右。正是有了这样的时间跨度,才形成强烈的对比。前四段文字中归有光还是一个有志少年;到最后一段文字时,他已经步入青年时代,历经种种家庭变故,进一步加深了散文悲情的力量。青春与死亡,道尽了人世沧桑,诉说着生命的悲凉之情。从青春岁月至而立之年,在《项脊轩志》只是“瞬间”的文字抒写,而这“瞬间”的文字抒写却化成了永恒的回忆。
  《项脊轩志》:祭奠那些年的美丽与哀愁
  每次细读《项脊轩志》,都被文字间的那份美丽与哀愁深深地触动。归有光的一生是不幸的,悲情总是缠绕着他;可他又是幸运的,曾经拥有过那么多幸福的问候和陪伴。“项脊轩”一切的美好最终都归于尘土,化作一缕缕悲情的烟雾弥散在四周,许久不能消逝。它是归有光对已经逝去的美好青春的祭奠,是归有光对跟着青春一起逝去的美丽的人生理想的祭奠,也是归有光对自己生命中最美的三个女人的祭奠。
  归有光以“志”抒怀,以“文”明志。《项脊轩志》有一处细节:“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或许,项脊轩的重重劫难已经预示这个读书人的命途多舛。《项脊轩志》饱含了科举制度下一代读书人对青春、亲情、功名以及生命终将逝去的哀叹,成为了一篇充满美丽而哀伤的祭文。
其他文献
在众多的云彩中我喜欢鱼鳞云,它们排列天空的气势和状如波浪的起伏将我深深吸引。我经常对着它们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重新走回房间里去,不再观望它们。我不能看得太多,它们终究有一天也会让我不再感到新奇。我对着它们深深地吸一口气就够了,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在天空底下我感到紧张的缘故。我深深地吸一口气,对着天空。像我这样仰望云彩的人也许不多,但也许大家都是如此。对于个人隐秘的行为,我们互不言说。  
期刊
【作文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期刊
做一个悲观主义者要谨慎一些,这是一种防止失望的安全保障。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我早就这么给你说过。”——谨慎者就是这么谴责乐观主义者的。  乐观主义的本质在于,它不考虑现在,但在别人都已心灰意懒的地方,它却是灵感、活力和希望的源泉;它能使人高高地抬起头来,争取自己的未来,绝不把未来交给自己的敌人。当然,也有那么一种愚蠢的、随机应变的乐观主义,它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但是,作为对未来的意愿的乐观主义,
期刊
我依赖收听出租车里的电台广播来度过上班之前的这段空闲时间。我甚至喜欢上了一段广告的背景音乐,它让我感到上班之前的某种愉快。和上班无关,这段时光我姑且称之为一个人的心灵片段,它不是多余的。其他都是一种铺垫,包括我和司机的简单对白,关于这个江滨城市和天氣的单调对白,它们仅包含着一种礼貌,消除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感。广告开始之前,我已经在暗中做好一切准备,我知道它就要来了,我不再做声,把头扭向车窗外,故
期刊
相较于许多优秀生都可以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数学、英语学科,语文高考的150分,常常令人心生“可望而不可即”之感。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似乎更为开放,也更具有弹性和张力,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语文素养。那么,应对高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学习语文?或者,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为了在语文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本文试以《读写月报》近三期连续刊载的2020年全国I卷
期刊
1  前阵子我去拜访了几家自媒体公司,发现各大自媒体公司今年都在主推知识变现,今年被誉为知识变现的最好时机。各大自媒体的课程,在网上都卖得很好。原来线下数万元的大师课程,现在线上只需要几十元,最多不过几百元就能学习。据说某公众号一个99元的课程,销售额近千万。  从自媒体公司的知识产品销售业绩可以看出,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度非常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英国著名
期刊
奥古斯丁有言:“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人事多纷扰,人生多曲折,面对各色人等和各种之事,选择“默”还是“鸣”,一般难以骤作决定或一概而论。我以为,只有推己及人,心向普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惠及他人与社会。可以信守的原则,乃是:“默”示修养,“鸣”标风骨。  沉默不仅有关个人之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的沉淀。适时的沉默有如细雨,润人于无声却胜有声。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
期刊
印象中,故园下过一场大雪,下得到处银白。腊梅园里只听得见雪落的声音,我踮起脚够到盖满雪的腊梅枝,“叭拉”一下把雪含在嘴里,然后揪下几枝腊梅带回家去。  雪化的时候,我去往另一座不怎么下雪的城市上学。这里的春天就像樱花的花期那么短,于是冗长的夏天接踵而至。地理老师在气候分布图上圈圈点点,圈出长江中下游的一小块儿,说:“我们就在这儿,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0摄氏度以上怎
期刊
埃隆·马斯克最著名的身份是特斯拉的老板,最被影迷认可的身份是现实版钢铁侠。他虽然不是钢铁侠的原型,但是影片导演和角色扮演者小罗伯特·唐尼都说,创作灵感大量来自于埃隆·马斯克。最近,他被广为人知的是拥有一家发射火箭的公司。其实,他还有做太阳能的公司,做地下轨道交通的公司,等等。那么,他搞这么多看上去业务关联性不大的公司是要做什么呢?  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里,他说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演讲的题目是:
期刊
小说文本的“叙述时间”主要由“时序、时距、频率”等内容构成,其中,叙述“频率”在作品中,可以分为单一叙述和重复叙述。亨利希·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说:“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重复表层的形式主要对文学与历史、政治和伦理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意义。”由是观之,文本中的“重复”并非“闲笔”,它蕴含着作者的匠心与经营。现阶段的一些学术论文,已经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