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本文对吐蕃译师管法成的生平及其译作,以及译作的内容等作了详细的研究。对了解管法成的生平和译作,以及那个时期唐吐文化交流的情况可以了解和考究。
【关键词】:管法成;译作;生平
藏族翻译活动历史悠久,硕果累累。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吐蕃时期,吐蕃历代赞普重视外来文化的吸收,大力支持佛教的翻译传播,使翻译事业异常活跃,得到空前的发展。到九世纪已达到佛教翻译活动的鼎盛时期,当时翻译活动从事印度佛教藏译的同时,也积极吸收汉地传播的佛教典籍.佛教的译传成了藏汉文化交流的纽带,许多高僧为藏汉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管?法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翻译家之一。大译师管?法成精通藏文、汉文、梵文,从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到沙州甘州从事译经二十多年。作为藏汉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他光辉的一生博学、谦逊,用毕生的精力给藏汉双方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译品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相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不仅是佛门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从事翻译工作者的楷模。本篇从翻译家管?法成的生平研究和他的译著个案研究联系起来,探讨分析了他的独具风格的翻译技巧。
管?法成(Mgo或Mgos,Vgo.Chos-grub)为公元八、九世纪之间在敦煌和甘州一带出现的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和佛教学者,出自吐蕃世家,属于藏族。关于他的事迹和成就以陈寅恪教授的评论最为鲜明,陈氏说:"(法成)其人为吐蕃沙门,生当唐文宗太和之世,译经于沙洲、甘州,其译著之书今所知者,中文则有敦煌石室发现之《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經》、《诸星母陀罗尼经》、《瑜伽论附分门记》、《萨婆多宗五事论》、《释迦如来像法灭尽之记》、《叹如来无染著功德赞》等;藏文则有西藏文正藏中之《善恶因果经》(按:此即贤愚经,见于北京版藏文为贤愚经,旁题汉文作因果可证--笔者),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重译本及关于观世音菩萨神咒三种(柏林图书馆所藏西藏文正藏目第123頁第五号,124页第一号及第五号)等。""夫成公之于吐蕃亦犹慈恩之于震旦;今天下莫不知有玄奘,法成则名淹没者且千载,迄至今日,钩索故籍,仅乃得知。"(陈寅恪:《金明馆丛编二稿》254-255页。陈氏文中还列举伯希和、羽田亨、石滨纯太郎诸氏对法成事迹考证文字,见诸《JA》卷,1941年第4期,《史林》,第八卷一号,《支那学》第三卷五号。)近年来,日本上山大峻氏、旅法华裔学者吴其昱氏及笔者本人都专文述及(上山大峻:"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的研究",刊于《东方学报》第三八、三九册,1967、1968年。文中作者对法成的译著事业做了极为详尽的搜寻和考证。堪称最详细、最平实的长文。但是作者提出法成是汉人的新论,并说吴姓、继承昙旷的传统把唯识宗的教理道入敦煌、发扬光大的大师。他的论文受到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P.Demieville)教授的赞扬,称为"才华横溢的论文",见戴氏的论文"敦煌学近作"(汉译本,刊于《敦煌译丛》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吴其昱:"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法成事迹考",载于《讲座?敦煌》第七卷,《敦煌的中国佛教》,东京出版,1984年。文中对上山氏的法成族别的论点提出驳正。王尧:"藏族翻译家管?法成对民族文化交流的贡献",载《文物》1980年10月,文中列举法成的家世、种姓、出身,指出其为藏族)。
《贤愚经》是很特殊的一部佛教经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汉译本和藏译本的卷数各不一,此经的汉译本有十三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等不同版本。藏译本也有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等不同版本。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因为往往一品中包含很多小故事。
《贤愚经》(又译作《贤愚因缘经》)国内有汉、藏、蒙、满四种文字译本(四种文字刻本除满文刻本情况待查外,其它三种文本刊刻情况如下:
A.汉文本:《大正藏》本缘部202:《贤愚经》十三卷,元魏慧觉等译。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律部088号,《贤愚经》十五卷,元魏慧觉译,太平真君六年(455年)据《古今译经图记纪》。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天监九──十七年(510-578)作昙学威得合译。金陵刻经处木刻本《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元魏慧觉译。
B.蒙文本:《天清番经局目录》蒙文贤愚经四卷。未注明译者及译经时代,依《蒙古文学史》云,系自藏文译蒙。
C.藏文本:布顿(Bus-Ston,1290-1364)所著《佛教史大宝藏论》(1322年成书,又译作《善逝佛教史》,汉文本郭和卿译,北京出版社版。)列此经为小乘经典。
题名:Mdo-Vdzang-blun。未标译者,但云:系从梵文及汉文译出。木刻有那唐、卓尼、北京、德格、拉萨诸本均收录此经,且注明自汉文译出,译者为管?法成(Mgo或Mgos-Chos-grud)。拉卜楞木刻本最为特别,声称据彭楚林版复刻,且有五十二品,(其它各版均为五十一品。其末品即为须菩提缘品)不注明译者。
解深密经: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此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为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讲所观境,次二品明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此经传到中国后,法相宗依《无自性相品》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并依心意识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三性说及唯识说,阿赖耶识和缘起说,为一宗根本教义。
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著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
佛教自松赞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弃宗弄赞617—650年)时期正式传入吐蕃,赤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tsan,娑悉笼腊赞,755—797年)执政后,兴佛是吐蕃王朝的国策;佛教成为吐蕃的全民宗教。带着弘法、译经的远大抱负,吐蕃僧人管.法成,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来到敦煌。敦煌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东西方佛教传播中理想的交通位置,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敦煌的佛教事业。藏经洞出土的古藏文文献,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藏汉文化的使者、大翻译家、大校阅师的卓越功绩。本文将对法成身世作一简单论述,并列出甘肃藏敦煌吐蕃文献中法成校经目录。
吐蕃统治敦煌的时期是汉藏密教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无论是考察汉传密教还是藏传密教,吐蕃时期的敦煌密教理所当然成为这两大佛教系统的交融部分。中唐时期,汉传密教和藏传密教开始大规模地在敦煌地区碰撞、交流。译介汉藏经典的译师,在敦煌汉藏密教的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法成就是这一时期活跃于敦煌佛教界的最著名藏族僧人之一。陈寅恪先生将法成在佛典译介方面的卓著功绩比之以玄奘。以往学术界对法成在显教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介和肯定,但却忽视了他在密教方面做出的成绩。
【摘要】:本文对吐蕃译师管法成的生平及其译作,以及译作的内容等作了详细的研究。对了解管法成的生平和译作,以及那个时期唐吐文化交流的情况可以了解和考究。
【关键词】:管法成;译作;生平
藏族翻译活动历史悠久,硕果累累。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吐蕃时期,吐蕃历代赞普重视外来文化的吸收,大力支持佛教的翻译传播,使翻译事业异常活跃,得到空前的发展。到九世纪已达到佛教翻译活动的鼎盛时期,当时翻译活动从事印度佛教藏译的同时,也积极吸收汉地传播的佛教典籍.佛教的译传成了藏汉文化交流的纽带,许多高僧为藏汉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管?法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翻译家之一。大译师管?法成精通藏文、汉文、梵文,从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到沙州甘州从事译经二十多年。作为藏汉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他光辉的一生博学、谦逊,用毕生的精力给藏汉双方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译品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相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不仅是佛门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从事翻译工作者的楷模。本篇从翻译家管?法成的生平研究和他的译著个案研究联系起来,探讨分析了他的独具风格的翻译技巧。
管?法成(Mgo或Mgos,Vgo.Chos-grub)为公元八、九世纪之间在敦煌和甘州一带出现的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和佛教学者,出自吐蕃世家,属于藏族。关于他的事迹和成就以陈寅恪教授的评论最为鲜明,陈氏说:"(法成)其人为吐蕃沙门,生当唐文宗太和之世,译经于沙洲、甘州,其译著之书今所知者,中文则有敦煌石室发现之《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經》、《诸星母陀罗尼经》、《瑜伽论附分门记》、《萨婆多宗五事论》、《释迦如来像法灭尽之记》、《叹如来无染著功德赞》等;藏文则有西藏文正藏中之《善恶因果经》(按:此即贤愚经,见于北京版藏文为贤愚经,旁题汉文作因果可证--笔者),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重译本及关于观世音菩萨神咒三种(柏林图书馆所藏西藏文正藏目第123頁第五号,124页第一号及第五号)等。""夫成公之于吐蕃亦犹慈恩之于震旦;今天下莫不知有玄奘,法成则名淹没者且千载,迄至今日,钩索故籍,仅乃得知。"(陈寅恪:《金明馆丛编二稿》254-255页。陈氏文中还列举伯希和、羽田亨、石滨纯太郎诸氏对法成事迹考证文字,见诸《JA》卷,1941年第4期,《史林》,第八卷一号,《支那学》第三卷五号。)近年来,日本上山大峻氏、旅法华裔学者吴其昱氏及笔者本人都专文述及(上山大峻:"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的研究",刊于《东方学报》第三八、三九册,1967、1968年。文中作者对法成的译著事业做了极为详尽的搜寻和考证。堪称最详细、最平实的长文。但是作者提出法成是汉人的新论,并说吴姓、继承昙旷的传统把唯识宗的教理道入敦煌、发扬光大的大师。他的论文受到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P.Demieville)教授的赞扬,称为"才华横溢的论文",见戴氏的论文"敦煌学近作"(汉译本,刊于《敦煌译丛》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吴其昱:"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法成事迹考",载于《讲座?敦煌》第七卷,《敦煌的中国佛教》,东京出版,1984年。文中对上山氏的法成族别的论点提出驳正。王尧:"藏族翻译家管?法成对民族文化交流的贡献",载《文物》1980年10月,文中列举法成的家世、种姓、出身,指出其为藏族)。
《贤愚经》是很特殊的一部佛教经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汉译本和藏译本的卷数各不一,此经的汉译本有十三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等不同版本。藏译本也有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等不同版本。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因为往往一品中包含很多小故事。
《贤愚经》(又译作《贤愚因缘经》)国内有汉、藏、蒙、满四种文字译本(四种文字刻本除满文刻本情况待查外,其它三种文本刊刻情况如下:
A.汉文本:《大正藏》本缘部202:《贤愚经》十三卷,元魏慧觉等译。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律部088号,《贤愚经》十五卷,元魏慧觉译,太平真君六年(455年)据《古今译经图记纪》。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天监九──十七年(510-578)作昙学威得合译。金陵刻经处木刻本《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元魏慧觉译。
B.蒙文本:《天清番经局目录》蒙文贤愚经四卷。未注明译者及译经时代,依《蒙古文学史》云,系自藏文译蒙。
C.藏文本:布顿(Bus-Ston,1290-1364)所著《佛教史大宝藏论》(1322年成书,又译作《善逝佛教史》,汉文本郭和卿译,北京出版社版。)列此经为小乘经典。
题名:Mdo-Vdzang-blun。未标译者,但云:系从梵文及汉文译出。木刻有那唐、卓尼、北京、德格、拉萨诸本均收录此经,且注明自汉文译出,译者为管?法成(Mgo或Mgos-Chos-grud)。拉卜楞木刻本最为特别,声称据彭楚林版复刻,且有五十二品,(其它各版均为五十一品。其末品即为须菩提缘品)不注明译者。
解深密经: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此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为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讲所观境,次二品明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此经传到中国后,法相宗依《无自性相品》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并依心意识相品和一切法相品等,以三性说及唯识说,阿赖耶识和缘起说,为一宗根本教义。
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著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
佛教自松赞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弃宗弄赞617—650年)时期正式传入吐蕃,赤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tsan,娑悉笼腊赞,755—797年)执政后,兴佛是吐蕃王朝的国策;佛教成为吐蕃的全民宗教。带着弘法、译经的远大抱负,吐蕃僧人管.法成,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来到敦煌。敦煌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东西方佛教传播中理想的交通位置,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敦煌的佛教事业。藏经洞出土的古藏文文献,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藏汉文化的使者、大翻译家、大校阅师的卓越功绩。本文将对法成身世作一简单论述,并列出甘肃藏敦煌吐蕃文献中法成校经目录。
吐蕃统治敦煌的时期是汉藏密教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无论是考察汉传密教还是藏传密教,吐蕃时期的敦煌密教理所当然成为这两大佛教系统的交融部分。中唐时期,汉传密教和藏传密教开始大规模地在敦煌地区碰撞、交流。译介汉藏经典的译师,在敦煌汉藏密教的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法成就是这一时期活跃于敦煌佛教界的最著名藏族僧人之一。陈寅恪先生将法成在佛典译介方面的卓著功绩比之以玄奘。以往学术界对法成在显教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介和肯定,但却忽视了他在密教方面做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