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父母所致力于构建的家庭关系,发现他们将养儿视为一项另类投资。研究有以下四点贡献。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是一个由无偿到有偿、逐渐变质的过程。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一种“不足投资”。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方式受其自身成长时的家庭关系影响。最后,孩子对于一些父母的意义几乎是一件被投资的高级奢侈品,是家庭关系的被动接受者,而非家庭关系的主动创造者。
关键词:另类投资;家庭关系;投资过程;投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48
1引言
我国国民养育孩子的观念深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也经历了不少的变化。最早时,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育孩子在当时被当作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具有传承的意义。可是到了宋代,这种观念却演变成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育孩子变成了一种古代农民为自己将会面对的年老体衰、做不动农活的时候所做的“保险投资”。养儿已经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未雨绸缪。
现代社会的许多父母,面对我国强烈的市场竞争,对孩子实施了精英式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风气盛行。父母们争先恐后的将幼小的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把他们每天的日程安排的像顶级明星一样充实。从孩子刚出生,父母就开始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父母积极主动地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试图管理孩子的事业,冀望孩子能够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看,家长对孩子所作的付出可以被视为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另类投资。他们希望通过对孩子的付出,换取未来更高的回报。那么,我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原因是为了在孩子身上回顾自己的童年、获得一个长久的陪伴等情感因素,还是把孩子当成是一种另类的投资?目前有关文献主要基于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家庭关系的变迁被动养老行为等问题,忽略了父母养育、培养孩子的动机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组采用了扎根理论研究法展开此次调研,通过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父母进行深入的访谈,探究当代中国父母的养儿观念。
2文献综述
另类投资是指对艺术品、酒类、钟表、珍珠宝石等一系列特殊的商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所进行的投资,以其永久性价值、高增值效应以及满足炫耀性消费心理的特点吸引着全世界的富有人群。人们一般通过欣赏和使用这类商品得到即时满足,也可以通过它们日后的升值转卖得到未来满足。
家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缺少交流型、相互依赖型、相互支持型。在相互支持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相扶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看着孩子从学会说话,到学会走路,最后成家立业,父母可以一直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且,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也有可能会变得有能力加倍回报父母早年的培养,使父母的晚年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由此,养育孩子的过程和另类投资有着相似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将从另类投资的视角,探究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观念。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调研,并使用理论抽样选择的方法选择样本。在找到研究对象后,我们使用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每个访谈持续20-30分钟。数据收集过程一直持续到数据饱和时结束。我们一共采访了34名有孩子的父母。其中有18位是女性,16为是男性;60-70岁者3人,50-60岁者8人,40-50岁者16人,30-40岁者7人。受访者的月薪介于3000元以下到1万元以上不等。
4发现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整合,本课题组发现当代中国父母将与孩子的关系视为一项另类的投资。我们将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目的、投资方式以及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三个方面讨论研究发现。
4.1父母的养育目的——一个从无偿变成有偿的过程
我们从访谈内容发现,父母的养育目的会随着子女的成长和自己的衰老而逐渐变质,是一个从无偿变成到有偿的过程。许多父母一开始只是想要有个孩子做伴,把对孩子的付出当作是一种无偿的行为。然而随着自己渐渐衰老,孩子慢慢地变成能够养家糊口,不少父母就开始希望他们之前在孩子身上所做的付出能夠给他们带来物质上的回报,并将早年的付出当作是一种可以给自己的晚年带来保障的“投资”。
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时,父母会怀着不同的目的养育孩子。父母一般会将为孩子的良好成长投入他们的资源,一直到父母不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时候才会希望孩子能给他们作适当的回报。当孩子还处于幼年阶段时,父母通常不会对孩子有什么特别的期望,只希望能够好好地陪伴孩子,让孩子好好的成长。当孩子开始上学后,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等到孩子开始工作了,还在工作的父母一般还不会有希望孩子给他们什么回报的想法。他们只希望孩子生活的地方能够离他们近一点,以便父母在孩子发生特殊情况时给予帮助。可是,等到父母退休后,他们就会开始希望孩子能够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从需要的角度来说,当父母还不需要子女照顾他们的时候,父母一般会将孩子的养育当成是一种付出,可是等到他们需要子女的照顾时,父母就会将早年的付出当成是一种投资。
4.2投资方式
4.2.1不足投资
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是以物质投资和精力投资两种方式呈现。本课题组发现,无论父母的收入有多少,他们愿意进行高额投资。无论他们投入了多少,他们都会想要投入更多。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的养育阶段进行高额投资,他们一般会将孩子日后在事业上的不顺利归咎于自己。例如,我们有一名受访者,她的孩子在我们进行采访时正在一家二本院校上学。这名孩子上大学前是在家乡乡镇学校上的小学;后来由于母亲工作的调动,才被转到城市上学。她一直认为孩子不能够上一本大学是因为她没有早点换工作,把孩子转到城里念书。 然而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父母来说,他们投资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收入水平较低的父母侧重于物质投资,收入水平较高的父母则侧重于精力投资。本课题组将这种投资行为称作“不足投资”,即投资者越是在某方面不足,就会越重视在某方面的投资。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父母来说,由于他们无法很好的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所以他们一般会注重他们在孩子的物质方面的投资。而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父母,由于他们在物质上可以上孩子衣食无忧,但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可以花在陪伴孩子,所以他们往往会更注重他们所能够带给孩子的精力上的关注。例如,一位月工资一万以上的爸爸说道:“这个时间精力上的投资,在我看来的话,比钱的投入多。钱嘛,你投个几千上万的,还能挣回来,那个时间确实是,少呀。”
4.2.2传承性
父母对孩子的人生规划及事业管理的介入方式通常受他们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如果父母自己的成长环境缺乏自由,由于他们一般有许多未完成的儿时梦想,他们往往就会对孩子严加管教,希望孩子能够代自己实现以前未能实现的梦想。可是如果父母的生长环境充满了自由,由于他们已经按照了自己的选择及意愿过活,不需要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他们就一般也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他们的人生规划。例如,受访者中有一位53岁出身农村的爸爸,在年轻时由于受到家庭贫困且家人不对接受高等教育保有热忱的态度,没有机会上大学。因此,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儿子和女儿接受了高等教育。他说:“我们也有这种自私的想法,希望小孩能实现我们没能实现的东西。”
4.3孩子对父母的意义——高级奢侈品
在受访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对孩子的人生规划施加影响。孩子是父母“掌心里的宝”,像小孩手里的洋娃娃。小孩总是按自己的心情决定给洋娃娃穿什么衣服,而父母也总会不由自主地从自己的立场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把孩子视为一件用来进行另类投资的高级奢侈品。在他们所构建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孩子一般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里程碑,而养育孩子是一项能够满足了他们生活中的某种需要的高额“投资”。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出这项规律:
首先,在对待为什么孩子出生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受访者将孩子视为他们人生规划的其中一个里程碑。即当他们觉得自己其他生活追求都已经达到时,他们就生一个孩子。孩子基本上和事业、房产证等里程碑差不多。他们并没有从孩子的立场做过深思熟虑,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宰孩子是否出世、什么时候出世。例如,一位父亲想有孩子的理由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南京也算比较安稳了,就我们所说的有房啊,有车啦,然后这种社会基本关系呀什么的都有了,就觉得那个时候差不多可以了。”
其次,在许多受访父母的眼中,孩子并不是一个拥有独立情感的个体。例如,当他们觉得在第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缺憾的时候,他们一般会选择生二胎,并在第二个孩子身上进行弥补来寻找安慰。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弥补第一个孩子所曾受到的伤害,更会让第一个孩子感到不公。例如,一位受访母亲说:“因为儿子从小没有接受到我的教育,想在女儿身上好好教育。”
其三,当代中国社会上的普遍认知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父母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的理由不是因为孩子有兴趣,而是他们觉得孩子需要学。有些父母甚至使用“为孩子好”的名义来逼孩子就范,并对不遵循自己意愿的孩子使用强迫性的手段。
最后,当问及“看到社会上诸多子女不孝顺的现象,是否有所担忧”时,受访者一般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好,孩子就会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心目中的孝子。
5讨论
此次研究对现有的投资及家庭关系文献作出了以下贡献。首先,本课题组发现。在被问及对孩子进行高投资的动机时,年轻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大而宽泛的。因为他们正值青年,有能力养活自己,并且孩子还小需要他们来抚养,因此他们往往都会给出“不求回报”之类的冠冕堂皇答案。然而,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自食其力的能力逐渐减弱,孩子也渐渐拥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许多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够基于他们物质上的支持,让他们早年的投资得到回报。这点对目标管理文献具有借鉴意义:危机的逼近会促使人们不斷改变自己的目标。
其二,本课题组发现当父母在对谈论对孩子的投资时,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缺乏的资源。这点和传统投资文献有着很大的出入。传统投资认为投资者投资的诱因是资源的过剩。投资是一个人将过剩的闲置资源用于投资,以期获得更大的未来收益。然而,本研究发现,受访父母在对孩子的投资中所关注的一般是自己的有限资源。对他们来说,自己缺乏的资源的才是最珍贵的。因此使用直接的有限资源所作的投资才更具价值。这点能够为现有探究投资动机的文献提供借鉴:有一部分致力于投资的人是由于对某种资源的迫切渴望,而非拥有的过剩,他们期待用自己仅有的有限珍惜资源来获得资源的升值。
其三,有学者认为,中国家长试图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代为实现。本研究发现这个说法有失偏颇。父母是否会逼迫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取决于父母本身的成长环境。
最后,研究发现,有许多受访父母将孩子视为一件他们用来进行另类投资的奢侈品。在他们所构建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通过在前期为孩子所进行高投资,希望孩子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实现投资的升值。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处事考虑实际价值的思维方式已经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父母将孩子仅仅视为一件可以升值的投资品时,维系家庭关系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而非单纯朴素的情感。然而,家庭本是一处避风港,是能够让我们放松疲于奔命的心灵的地方。只有把孩子当作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而非被一件被投资的奢侈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家庭关系的构建中,才是建设和谐家庭、幸福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chein,E.H.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2.
[2]张雯雯.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以A企业为例文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4]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任世红.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基于社会交换理论[J].青年与社会,2013,532(08):293294.
[6]雷万鹏.家庭教育投资成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1):5051.
[7]Guan,Y., Zhou, W., Ye,L.,Jiang, P., & Zhou,Y.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as predictors of succes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Chinese employe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5,(88):230237.
[8]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J].家庭教育,2007,(10):410.
[9]葛守昆.居民住房究竟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的经济学探讨——我国居民住房的属性判断和发展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1,(2):58.
[10]艾海遙.养儿防老是爱还是亲情勒索[J].大家健康,2014,(12):7475.
[11]李银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1):612.
[12]杨建海.孝道伦理、社会交换和农村家庭养老[J].理论界,2012,(5):168170
[13]黄隽.艺术品市场的财富效应[J].金融博览:财富,2016,(06):8991.
[14]Cumming, D., & Zhang, Y.Alternative investments in emerging markets:A review and new trends[J].Emerging Markets Review,2016,(29):123.
[15]Nissen, K. G., Lange, T., & Prigerson, H. G.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sychosocial Dysfunction Among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16,7(6):19.
[16]Marilena, T.The role of parents in integrating their own children in society [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80(5):16801685.
[17]Glaser, B.G., & Strauss,A.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Chicago: Aldine,1967.
[18]Ng, J. C. Y., Huang, M. M. D., & Liu, Y.In Press. The “feminine”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trai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 in Chinese wei-shang businesses?[J].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19]陈菲琼,孟巧爽,李飞.产业投资基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04):522529.
[20]姚继斌.浅析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1):165167.
[21]徐岚,崔楠,熊晓琴.父辈品牌代际影响中的消费者社会化机制[J].管理世界,2010,(04):8398.
关键词:另类投资;家庭关系;投资过程;投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48
1引言
我国国民养育孩子的观念深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也经历了不少的变化。最早时,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育孩子在当时被当作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具有传承的意义。可是到了宋代,这种观念却演变成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育孩子变成了一种古代农民为自己将会面对的年老体衰、做不动农活的时候所做的“保险投资”。养儿已经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未雨绸缪。
现代社会的许多父母,面对我国强烈的市场竞争,对孩子实施了精英式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风气盛行。父母们争先恐后的将幼小的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把他们每天的日程安排的像顶级明星一样充实。从孩子刚出生,父母就开始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父母积极主动地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试图管理孩子的事业,冀望孩子能够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看,家长对孩子所作的付出可以被视为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另类投资。他们希望通过对孩子的付出,换取未来更高的回报。那么,我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原因是为了在孩子身上回顾自己的童年、获得一个长久的陪伴等情感因素,还是把孩子当成是一种另类的投资?目前有关文献主要基于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家庭关系的变迁被动养老行为等问题,忽略了父母养育、培养孩子的动机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组采用了扎根理论研究法展开此次调研,通过和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父母进行深入的访谈,探究当代中国父母的养儿观念。
2文献综述
另类投资是指对艺术品、酒类、钟表、珍珠宝石等一系列特殊的商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所进行的投资,以其永久性价值、高增值效应以及满足炫耀性消费心理的特点吸引着全世界的富有人群。人们一般通过欣赏和使用这类商品得到即时满足,也可以通过它们日后的升值转卖得到未来满足。
家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缺少交流型、相互依赖型、相互支持型。在相互支持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相扶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看着孩子从学会说话,到学会走路,最后成家立业,父母可以一直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且,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事业之后,也有可能会变得有能力加倍回报父母早年的培养,使父母的晚年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由此,养育孩子的过程和另类投资有着相似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将从另类投资的视角,探究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观念。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展开调研,并使用理论抽样选择的方法选择样本。在找到研究对象后,我们使用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每个访谈持续20-30分钟。数据收集过程一直持续到数据饱和时结束。我们一共采访了34名有孩子的父母。其中有18位是女性,16为是男性;60-70岁者3人,50-60岁者8人,40-50岁者16人,30-40岁者7人。受访者的月薪介于3000元以下到1万元以上不等。
4发现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整合,本课题组发现当代中国父母将与孩子的关系视为一项另类的投资。我们将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目的、投资方式以及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三个方面讨论研究发现。
4.1父母的养育目的——一个从无偿变成有偿的过程
我们从访谈内容发现,父母的养育目的会随着子女的成长和自己的衰老而逐渐变质,是一个从无偿变成到有偿的过程。许多父母一开始只是想要有个孩子做伴,把对孩子的付出当作是一种无偿的行为。然而随着自己渐渐衰老,孩子慢慢地变成能够养家糊口,不少父母就开始希望他们之前在孩子身上所做的付出能夠给他们带来物质上的回报,并将早年的付出当作是一种可以给自己的晚年带来保障的“投资”。
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时,父母会怀着不同的目的养育孩子。父母一般会将为孩子的良好成长投入他们的资源,一直到父母不能够照顾好自己的时候才会希望孩子能给他们作适当的回报。当孩子还处于幼年阶段时,父母通常不会对孩子有什么特别的期望,只希望能够好好地陪伴孩子,让孩子好好的成长。当孩子开始上学后,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等到孩子开始工作了,还在工作的父母一般还不会有希望孩子给他们什么回报的想法。他们只希望孩子生活的地方能够离他们近一点,以便父母在孩子发生特殊情况时给予帮助。可是,等到父母退休后,他们就会开始希望孩子能够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从需要的角度来说,当父母还不需要子女照顾他们的时候,父母一般会将孩子的养育当成是一种付出,可是等到他们需要子女的照顾时,父母就会将早年的付出当成是一种投资。
4.2投资方式
4.2.1不足投资
父母对孩子的投资是以物质投资和精力投资两种方式呈现。本课题组发现,无论父母的收入有多少,他们愿意进行高额投资。无论他们投入了多少,他们都会想要投入更多。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的养育阶段进行高额投资,他们一般会将孩子日后在事业上的不顺利归咎于自己。例如,我们有一名受访者,她的孩子在我们进行采访时正在一家二本院校上学。这名孩子上大学前是在家乡乡镇学校上的小学;后来由于母亲工作的调动,才被转到城市上学。她一直认为孩子不能够上一本大学是因为她没有早点换工作,把孩子转到城里念书。 然而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父母来说,他们投资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收入水平较低的父母侧重于物质投资,收入水平较高的父母则侧重于精力投资。本课题组将这种投资行为称作“不足投资”,即投资者越是在某方面不足,就会越重视在某方面的投资。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父母来说,由于他们无法很好的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所以他们一般会注重他们在孩子的物质方面的投资。而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父母,由于他们在物质上可以上孩子衣食无忧,但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可以花在陪伴孩子,所以他们往往会更注重他们所能够带给孩子的精力上的关注。例如,一位月工资一万以上的爸爸说道:“这个时间精力上的投资,在我看来的话,比钱的投入多。钱嘛,你投个几千上万的,还能挣回来,那个时间确实是,少呀。”
4.2.2传承性
父母对孩子的人生规划及事业管理的介入方式通常受他们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如果父母自己的成长环境缺乏自由,由于他们一般有许多未完成的儿时梦想,他们往往就会对孩子严加管教,希望孩子能够代自己实现以前未能实现的梦想。可是如果父母的生长环境充满了自由,由于他们已经按照了自己的选择及意愿过活,不需要孩子来弥补自己的遗憾,他们就一般也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他们的人生规划。例如,受访者中有一位53岁出身农村的爸爸,在年轻时由于受到家庭贫困且家人不对接受高等教育保有热忱的态度,没有机会上大学。因此,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儿子和女儿接受了高等教育。他说:“我们也有这种自私的想法,希望小孩能实现我们没能实现的东西。”
4.3孩子对父母的意义——高级奢侈品
在受访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对孩子的人生规划施加影响。孩子是父母“掌心里的宝”,像小孩手里的洋娃娃。小孩总是按自己的心情决定给洋娃娃穿什么衣服,而父母也总会不由自主地从自己的立场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把孩子视为一件用来进行另类投资的高级奢侈品。在他们所构建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孩子一般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里程碑,而养育孩子是一项能够满足了他们生活中的某种需要的高额“投资”。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出这项规律:
首先,在对待为什么孩子出生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受访者将孩子视为他们人生规划的其中一个里程碑。即当他们觉得自己其他生活追求都已经达到时,他们就生一个孩子。孩子基本上和事业、房产证等里程碑差不多。他们并没有从孩子的立场做过深思熟虑,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宰孩子是否出世、什么时候出世。例如,一位父亲想有孩子的理由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南京也算比较安稳了,就我们所说的有房啊,有车啦,然后这种社会基本关系呀什么的都有了,就觉得那个时候差不多可以了。”
其次,在许多受访父母的眼中,孩子并不是一个拥有独立情感的个体。例如,当他们觉得在第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缺憾的时候,他们一般会选择生二胎,并在第二个孩子身上进行弥补来寻找安慰。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弥补第一个孩子所曾受到的伤害,更会让第一个孩子感到不公。例如,一位受访母亲说:“因为儿子从小没有接受到我的教育,想在女儿身上好好教育。”
其三,当代中国社会上的普遍认知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父母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的理由不是因为孩子有兴趣,而是他们觉得孩子需要学。有些父母甚至使用“为孩子好”的名义来逼孩子就范,并对不遵循自己意愿的孩子使用强迫性的手段。
最后,当问及“看到社会上诸多子女不孝顺的现象,是否有所担忧”时,受访者一般认为只要自己做得好,孩子就会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心目中的孝子。
5讨论
此次研究对现有的投资及家庭关系文献作出了以下贡献。首先,本课题组发现。在被问及对孩子进行高投资的动机时,年轻的父母给出的答案是大而宽泛的。因为他们正值青年,有能力养活自己,并且孩子还小需要他们来抚养,因此他们往往都会给出“不求回报”之类的冠冕堂皇答案。然而,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自食其力的能力逐渐减弱,孩子也渐渐拥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许多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够基于他们物质上的支持,让他们早年的投资得到回报。这点对目标管理文献具有借鉴意义:危机的逼近会促使人们不斷改变自己的目标。
其二,本课题组发现当父母在对谈论对孩子的投资时,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缺乏的资源。这点和传统投资文献有着很大的出入。传统投资认为投资者投资的诱因是资源的过剩。投资是一个人将过剩的闲置资源用于投资,以期获得更大的未来收益。然而,本研究发现,受访父母在对孩子的投资中所关注的一般是自己的有限资源。对他们来说,自己缺乏的资源的才是最珍贵的。因此使用直接的有限资源所作的投资才更具价值。这点能够为现有探究投资动机的文献提供借鉴:有一部分致力于投资的人是由于对某种资源的迫切渴望,而非拥有的过剩,他们期待用自己仅有的有限珍惜资源来获得资源的升值。
其三,有学者认为,中国家长试图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代为实现。本研究发现这个说法有失偏颇。父母是否会逼迫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取决于父母本身的成长环境。
最后,研究发现,有许多受访父母将孩子视为一件他们用来进行另类投资的奢侈品。在他们所构建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不是主动的参与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通过在前期为孩子所进行高投资,希望孩子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实现投资的升值。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处事考虑实际价值的思维方式已经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父母将孩子仅仅视为一件可以升值的投资品时,维系家庭关系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而非单纯朴素的情感。然而,家庭本是一处避风港,是能够让我们放松疲于奔命的心灵的地方。只有把孩子当作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而非被一件被投资的奢侈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家庭关系的构建中,才是建设和谐家庭、幸福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Schein,E.H.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2.
[2]张雯雯.儒家思想对企业家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以A企业为例文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4]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任世红.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解释——基于社会交换理论[J].青年与社会,2013,532(08):293294.
[6]雷万鹏.家庭教育投资成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1):5051.
[7]Guan,Y., Zhou, W., Ye,L.,Jiang, P., & Zhou,Y.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career adaptability as predictors of succes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Chinese employe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5,(88):230237.
[8]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J].家庭教育,2007,(10):410.
[9]葛守昆.居民住房究竟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的经济学探讨——我国居民住房的属性判断和发展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1,(2):58.
[10]艾海遙.养儿防老是爱还是亲情勒索[J].大家健康,2014,(12):7475.
[11]李银河.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兰州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1):612.
[12]杨建海.孝道伦理、社会交换和农村家庭养老[J].理论界,2012,(5):168170
[13]黄隽.艺术品市场的财富效应[J].金融博览:财富,2016,(06):8991.
[14]Cumming, D., & Zhang, Y.Alternative investments in emerging markets:A review and new trends[J].Emerging Markets Review,2016,(29):123.
[15]Nissen, K. G., Lange, T., & Prigerson, H. G.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sychosocial Dysfunction Among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16,7(6):19.
[16]Marilena, T.The role of parents in integrating their own children in society [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80(5):16801685.
[17]Glaser, B.G., & Strauss,A.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Chicago: Aldine,1967.
[18]Ng, J. C. Y., Huang, M. M. D., & Liu, Y.In Press. The “feminine”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 trai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 in Chinese wei-shang businesses?[J].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19]陈菲琼,孟巧爽,李飞.产业投资基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04):522529.
[20]姚继斌.浅析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尊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1):165167.
[21]徐岚,崔楠,熊晓琴.父辈品牌代际影响中的消费者社会化机制[J].管理世界,2010,(04):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