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伴西湖六十年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li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我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复员杭州。从重庆乘汽车,往东北出剑门关到宝鸡,沿陇海铁路往东,过徐州转津浦路,再从上海往杭州,沿途无数次的爬车、露宿、转货车搬运行李、抢占一席之地,等等,在十分疲劳的情况下,经24天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杭州火车站,再换乘竹席篷的公交车,穿过杭州城往西到学校。
  车行经过湖滨时,从车窗外忽见到青山绿水、平静如镜的西湖时,车上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那是西湖”、“真漂亮”、“比见到的照片还美”……
  公交车沿湖滨,经断桥,穿白堤,直到孤山平湖秋月站下车,搬下行李跟随接应的人到靠山下的苏白二公祠的宿舍。沿途目不转睛地望着西湖,从原来心仪神往的西湖,到如今眼前的西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兴奋,忘记了一路的疲劳与不快。
  当年学校校址,是在孤山南,浙江博物馆旁与平湖秋月之间,礼堂、教室、办公室在西,宿舍、食堂、运动场在东,每天上课与吃饭,都要来回跑好几趟,加之早读、早操或晚饭后散步,还有外出写生、画风景或人物速写等,都常常在孤山周围和两堤湖山间。也可以说,整日与西湖相依相伴,徜徉于西子怀抱之中。西湖的朝夕、晴雨以及春、夏、秋、冬和露、霞、霜、雪,从眼前掠过,也有不少的景色、故事留存在我的写生作业或记忆中。
  大概是和西湖相处太近、太密、太久的缘故,慢慢地好像也感觉不到那种初次见面的激动。但也有几次例外:一次南京中央大学四川同学会30多人来杭州玩,我作为艺专同乡会接待之,陪同游山玩水,我们从灵隐经狮峰,沿十里邶趟,下九溪十八涧,再经六和塔返回西湖。在杭州呆了二三年,还是头一次领略西湖周边的山光水色,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尤其是在十里瑯珰山顶上,虽满身大汗,却有顶天立地之感。
  课余,我常借同学董青海自制的两公尺多长的小木船,一人在湖中漂游或划行,登戚继光纪念塔,穿三潭印月,或荡漾在岸边漂浮近水的柳荫下,或仰卧观天……自由漂荡,十分逍遥自足。有一次,一人划行到阮公墩(当时是荒岛),浚湖时挖出的淤泥,覆盖其上,时干时湿,高低坎坷,岛上树上栖息着无数的白鹭。登岸后,突然雷雨倾盆而至,随即躲于树下,亦满身淋湿,成了“落汤鸡”,雨停后,踏在满脚污泥与白鹭粪便之上,狼狈登舟回校。洗澡更衣,虽苦犹乐,爽快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我参军去了,随部队转战于浙江海畔与海岛;后又到东北参加了抗美援朝。每逢有事,路过杭州总要回到学校,与旧时同学师长漫步于湖山美景之中。1957年,我又回到了杭州,重读于美院国画系。当年美院已从孤山搬到现在的南山路,毕业后,我留校任教,直到今天,课余写生或早晚健身、散步,还是经常与西湖为伴,前后加起来与西湖结伴近六十年了。
  解放前,我在油画系学习,建国后,我转学中国画系。之前我只认识了西湖的外在之美;之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后,渐渐地对西湖的内在之美也多了一点认识。触景生情,自古以来,那些吟诵和描写西湖的诗句,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漫步在白堤上,常浮出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漫步在湖边,观看湖上晨雾、朝阳,自然想到苏东坡的绝妙评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炎夏,路过荷叶一大片的湖畔,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常会溜出嘴角。
  西湖风景甲天下。有春光明媚的西子湖,有青翠茂隆环抱的三面云山,有势如千军万马的钱江潮,还有经千百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西湖十景,二评、三评出的西湖新十景,正可谓不可多得的文化之邦、人间天堂。
  自唐宋以来,作为曾经辉煌的古都,杭州以她人杰地灵的自然环境和绵延不息的人文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江南才俊,也一度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留下了千古留名的诗词歌赋,同时也留下了他们对湖山和人民的贡献史迹。如白堤、苏堤、杨公堤;还有岳飞庙、秋瑾烈士墓和纪念室、徐锡麟墓、于谦祠墓、张苍水墓等等,这些史迹更增添了西湖之美的深度、广度和阳刚之气。
  如今我已年过八旬,可以说,前后生活在西湖边60年,是西湖的水土和历史文化哺育长大,从青年、壮年至老年。西湖是一位母亲,用她的博大胸怀、慈祥的爱哺育我慢慢地成长、壮大和坚强,长久以来,逐步深深地感受她的爱与关怀,慰藉我的心灵,使我终生受益。
  
  刘江简介
  刘江,原名佛奄,号湖岸、知非。重庆万州人,1926年7月出生,幼年即喜好书画,承家学。1945年中等师范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两年后升入本科油画系学习。1949年5月八伍,在浙江沿海及朝鲜等地服役。1957年回校(国立浙江美术学院),复学于国画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出版有《刘江书唐诗百首》等书法集八种。撰有《论甲骨文百印集》等16种专著。其中《篆刻技法》、《篆刻的形式美》等已被译成日、韩等国文字出版。
其他文献
遥控器是无人机操作的关键设备,一款遥控器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无人机航拍的安全性和效率。大疆针对Inspire 2专业用户推出了CENDENCE遥控器,而UP!则有幸成为了第一批用户。自8月初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测试与体验,对于这款专业级的遥控器产品,我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呢?请看我们本期展现给大家的首发评测。  外观解析  初次看见CENDENCE时,我们被它坚实硬朗的外观所吸引,黑色亚光的外
期刊
如果看过央视的《航拍中国》,一定会感叹这部以空中视角取景的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壮阔之美。剧组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和57架无人机,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了第一季的6个省份,但在此之前,有一个人,用了两倍的时间,不开车就靠着发达的交通系统,一前一后背两个包,只身一人做了航拍中国这件事。作者简介  吕凤霄,风光、人文摄影师:无人机航拍中国被《光明日报》、《广州日报》、《成都晚报》等新媒体报纸专版报道。 
期刊
一路南下,接近赤道,又直到南太平洋的斐济看海、航拍,然后坐在芒果树下唱听云的呢喃,就算在那晒黑也没关系,谁让斐济只属于夏天呢?飞手简介  孟夕,原航天研发工程师,两年前辞职环游世界。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几百座城市。现在为一名职业旅行摄影师,与南方航空、OPPO等多个著名品牌进行合作。所写的游记普遍见于马蜂窝和微博等平台(ID:孟夕)。  对于海岛,我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感觉。要是身边的朋友圈出现了诸
期刊
《战狼2》拍摄期间,吴京在钢管上行走,飞影航拍团队使用大疆无人机跟随拍摄。  聚光灯下,一切都可以被放大,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会因为一部电影一举成名,一个小镇会因为一部戏而众人皆知。对观者而言,影视给予人们窥视他者人生的机会。因为有了电影,世界才为我们显现出真正的丰富与无限,因为“是电影,让我们变成了更善良、更包容的人。”电影在过去一百多年里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和重要的艺术形式,活动影像——无论是
期刊
达人,通常在网络中指专长于某一领域的深耕者。无人机航拍领域中,这个群体不小,性格也各不一,他们当中有人喜欢默默发片,用“秀操作”吸粉;还有人喜欢随时更新学习路上点滴的心得,引领零经验者触碰航拍的魅力,和进阶者一起探索新的技术,吴祁禄属于后者。  如今以Vlog为内容承载形式的网红越来越常见,诸如B站上的“网红老美”郭杰瑞,几分钟看一部电影的谷阿莫……他们拍自己的日常,分享自己的心得,要么借此输出自
期刊
在接触无人机之前,其实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放在静态照片的拍摄创作上,很少接触视频的创作,更谈不上有何研究。但是在第一次接触无人机后,才发现用无人机拍摄视频画面信息量更大,对于很多场景,动态的视频往往更能够说明问题,而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转场,蒙太奇的后期处理等等,视频玩起来确实魅力无穷,某些方面远比静态照片来得更加精彩,以至于现在每次外出旅行,往往都是照片、视频、延时的拍摄同时进行,回来再慢慢处理,愈
期刊
我生长在桂林的大河乡,叫桂林大河这个名字,大抵是一个游子对于家乡的执念吧。游子关于故乡的执念,应该都能寄托到一件家乡的某个具象上去,对作家白先勇而言,是《花桥荣记》的桂林米粉,对我这样一个常年奔波在外的摄影人来说,不外乎是桂林百里漓江的这一片山山水水。作者简介  桂林大河,原名谢松汕,出生于桂林大河乡,机电工程硕士,喜欢国画,师从著名国画家唐道昌,“80后”摄影师,云游色风光摄影讲师,获奖经历包括
期刊
人类在11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活动,它为城市的崛起和进一步分工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规模化农业让我们生产出了历史上最多的粮食,但全球有10亿人仍处于饥饿状态。  漫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之后,如今当人类生产出有史以来最多粮食的时候,地球上却仍有超过1/7的人处于饥饿状态。在这10亿人挨饿的同时,另一项历史新纪录是:地球上有15亿超重人口,数量甚至超过了饥饿人口。  堪萨斯州的作物圈,里
期刊
大疆进入植保市场不算早,但我们或许还能做更多的事情,负责中国区销售的陈韬说:“以前对农业的直接接触可能就是去菜市场买买土豆,而现在是真正在关注和深入了解农业。这是一份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作。”进入市场  从负责广东片区的销售,到新疆负责子公司运营,再回到深圳负责中国南区销售,到现在负责整个中国区销售,正在接受采访的陈韬并没有半点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疲劳感”,谈吐间神态充满“活力值”。  这份工作在“
期刊
泪洒千秋慈母情!—千位母亲,便有—千种爱,—千种爱,却都是一种情怀。    那是一个残酷的日子。  我痛恨心脏病,它居然这么快就夺走了那么健康、那么有活力的母亲的生命,前几天她还抚琴吟唱,准备登台表演,人们都说她能活95岁,谁想到她才84岁就飘然而去,她远远没有活够啊……我捶胸顿足叩问苍天,这是为什么?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与最亲爱的人永别的痛苦,从未尝过痛不欲生的滋味。也许是太缺乏思想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