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达美洲之谜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bow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人发现美洲说”是18世纪法国汉学家金勒首先提出来的。这一假说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于“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女国”的诸多记载;古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也具备了远航美洲的能力;通过考古发现,印第安人血液成分研究等诸方面均可证明,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创造了灿烂的古印第安文明并繁衍生息到现在。
  关键词:中国人;哥伦布;美洲之谜
  
  克里斯托尔·哥伦布(1451—1506)首次航行美洲,他的历史功绩载入了世界历史,编入了各国的教科书。使人们多年来一直认为是哥伦布首先发现了美洲大陆,也说15世纪末哥伦布首次航行美洲。在今天看来,这种说法早已过时了。20世纪以来,人们在历史研究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是无法解释的。随着各国学者对美洲史研究的深入,随着世界海洋考古科学的进展,人们确信在哥伦布之前,人类早已到达美洲,这就是中国人。
  
  一、“中国人发现美洲说”的提出
  
  “中国人发现美洲说”是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关于它的材料非常丰富,但结论目前却还是一个谜。
  “中国人发现美洲说”的原始资料,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于“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女国”等记载。
  “中国人发现美洲说”是18世纪法国汉学家金勒首先提出来的。1761年他发表一篇轰动欧洲的论文:“中国人到美洲海岸航行并有关亚洲极东地方一些民族研究”,引起了西方汉学家们的兴趣和讨论,在以后的160多年间,赞成派发表论文和专著30余种,其中以法国学者威宁为代表。金勒为研究中国历史,潜心研读中国古籍;并作出一条由中国通往美洲的海行路线:从中国辽东至日本为12000里;经日本北行7000里至“文身国”(即今北海道);再东行5000里为“大汉国”(即今勘察加半岛南部);继续东行20000余里便至“扶桑国”(即今加利福尼亚附近的国家)。他也怀疑这些距离是怎样测量的,正确程度如何,但他的结论是“自公元450年以来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美洲”。
  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对我国距今2400多年的《山海经》进行考证,《山海经》第9经和第14经中,描述了北美科罗拉多大峡谷等地方。《山海经》中还有不少描述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北美东部情况的篇章,还有在美洲内华达州拾黑色蛋白石和金块。甚至还描述了考察者对一种会装死避害的美洲负鼠①大感兴趣的研究。
  根据《山海经》中详细的地理学记载及美国学者汉特莱·莫茨和法国学者威宁的考证和对中国《梁书》的研究,人们开始认为,中国人可能在4500年以前就向北美大陆进行着广泛的科学考察和详尽的历史记载。这样中国人早于哥伦布3000年就已到达美洲大陆。
  
  二、中外学者对中国人到达美洲研究综述
  
  事实正是这样。1975年冬天,美国潜水运动员鲍勃·麦斯特拉尔及其教练韦恩·鲍德温在巴罗斯·佛德斯湾附近的洛杉矶海岸的污泥中捞到一块像大车轮胎,中间有孔,重280英镑的大石头。经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莫里亚蒂、皮尔逊及中国、日本来的科学家考证,这块石头很像中国古代船只使用的石锚,石质与来自中国南海采石场的标本类似。为证明这个发现,莫里亚蒂和皮尔逊再次深入考察,又在海底发现了类似的石头,形状和大小都与中国两千年前船只使用的锚非常相似。
  为取得“第一个能令人接受的实物证据”,莫里亚蒂寄来五块石锚岩样标本,希望测定其产地。经北京大学地质系安泰痒老师初步鉴定,它们“质地相同,均与我国台湾中、东部的灰岩一致”。与此同时,美国几个科研机构也通过鉴定,认为石锚岩质不存在于北美太平洋沿岸,而同南中国海岸地区所产灰岩一样,中美两国科学家鉴定的结果不谋而合。莫里亚蒂和皮尔逊据此肯定,在加利福尼亚南部先后发现的11块大石头,是中国古代航海船只遗留下来的五只石锚和附具。根据石锚表层的2.5—3毫米锰矿外衣推算,它们沉海已达二三千年之久。
  欧美学者经过考证一致认为,约在3000年前,即我国殷商末年,一些逃亡的中国人就已经到达墨西哥,在墨西哥拉文塔地方发现了众多具有浓厚中国商代文化特征的遗物和遗迹。从美洲发现的沉锚判断,殷商时可能已有能载百数十人的大船。从沉海石锚出水处判断,殷人东渡,可能选择了当时最合理的沿海岛东航的阿留申航线,这就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二千年。
  美国《易经》考古学会也宣称:多年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出土的一件印第安人彩钵上的7个表意符号与中国西安半坡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符号完全一致。这件彩陶钵底有7个呈车轮状排列的表意符号。它以八卦形式演绎阴阳之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辩证法思想。该学会根据西安半坡遗址的研究资料断言,早在7000年前西安附近半坡氏族的后裔已开始辗转移居美洲大陆。上述印第安人彩陶为证明这一新论点提供了直接的最新研究资料。
  另外,美洲印第安人身上有着“中国印记”。我们知道,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但其起源问题一直是个谜,在美洲的考古发掘也未找到旧石器时代以前的遗物。因此,许多学者大都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美洲之外的亚洲。196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生活在纽约的华人血液发现,60%的华人血液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转铁蛋白(运送铁质的蛋白),于是将它命名为“转铁蛋白中国”。日本、蒙古、朝鲜学者进一步研究表明,体内有“转铁蛋白中国”的人主要分布在地球上四个区域。一是亚洲东部(包括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二是印度次大陆(包括斯里兰卡);三是北欧;四是中美和南美北部。这一带的印第安人带有“转铁蛋白中国”的比例非常高,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地方。所有这些资料,为研究印第安人起源亚洲大陆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此,11—14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也到了美洲。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附近的一座博物馆里,陈列着2艘古代斯堪的纳维亚海盗船,船上只有一张巨大的单桅风帆,船两侧各有16只浆,弯弯的船头向上翘得老高,像是在期待能够再去海上探险。
  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就是乘着这种船从格陵兰、冰岛出发,渡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他们到美洲的时间比哥伦布还要早500年。古代阿拉伯人在哥伦布之前也已几次到美洲探险。
  也有人说最初发现美洲的是一个印度和尚,爱尔兰人则说,爱尔兰的一个修道士可能在7世纪之前就航行过大西洋了。
  
  三、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为中国人到达美洲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性。1973年8月在我国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发现的一艘13世纪后期的船只证明,中国当时航海已拥有了有轴的舵,而且水密舱的利用和罗盘的构造也很先进。所有这些技术,欧洲的航海船只直到15世纪始能采用。对中国古代天文地理知识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具有丰富的航海知识和天体导航法。战国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就已经知道利用磁针指南特性,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教科书里,已经提到利用星辰来指引航向。而公元850年后,磁针已被广泛应用等。北宋末年朱彧所写《萍洲可谈》云:海船航行时,“昼则观日,夜则观星,阴晦则观指南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也说:船队航海,夜晚“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指南针弥补了天文导航之不足,是全天候的导航工具,开创了航海技术的新纪元。
  美国古代航海工艺专家埃德温·多兰指出,“几千年来确确实实有数百条明显的航线是指向这个方向的”。沿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再顺着美国西海岸南下,与陆地保持100英里以内的距离,更可以利用亚洲海岸、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北去的滚滚洋流,这些洋流冲刷着北美,南至墨西哥,而后折向夏威夷南边,再向亚洲冲去。顺流航行,再好不过了。
  中国学者涉足此问题是在20世纪初,大都赞成法国学者金勒和威宁的说法。1939年朱谦之先生著《扶桑国考证》,又名“哥伦布1000年前中国僧人发现美洲说讨论”。该书论定在哥伦布前1000年,中国僧人发现美洲决无可疑,成为国内外研究此问题较为详尽的一本专著。
  台湾著名学者卫聚贤著《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研究成果论文64篇,认为中国同美洲的交往始自公元前1000余年,就是说殷商灭亡时,曾有一部分人逃往美洲。美洲被哥伦布发现之前,已有130多位中国人到过,其中不少为知名人士,包括孔子、齐桓公等人。
  综上所述,中国人确实在哥伦布之前发现了“新大陆”。1975年冬,中国古代失事船只石锚的被发现,不过证实了这一史实罢了。只是由于人类文字发明的较晚,缺少直接记载罢了。随着海洋考古科学的进展,随着各国学者对美洲史研究的深入,“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将会被更多的人接受,更令人信服。那时,中国人发现美洲将会载入世界历史的史册。
  
  注释:
  ①负鼠:哺乳纲,负鼠科。一种袋鼠,但育儿袋不完全。体长约26厘米,尾长30厘米,能缠绕,体褐色,头顶有一褐纹,树栖。主食昆虫,小负鼠能爬在母兽背上,用尾缠住母兽的尾,让母兽背负行走,故名。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
  
  参考文献:
  
  [1]《海洋》1984年1—12期,《世界历史教程》。
  [2]邓拓《燕山夜话》,《外国史知识》1985年7期。
  [3]美.沈巳尧,《海外排华百年史》,苗华青摘译自美《现代科学》。
  [4]《史学月刊》《羊城晚报》《人民日报》《西安晚报》《文汇报》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文居住环境不断提高,业主对工程质量的关注远大于以前,维权意识起来越强,而现阶段工程的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仍有待加强,多层住宅的楼板裂缝现象尤为严重。本文从笔者多年对楼板裂缝现象的统计分析,对楼板裂缝的质量通病的成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对楼板裂缝的防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楼板裂缝;原因;防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
期刊
摘 要:主要介绍了软弱地基的特点和软弱地基加固的分类,以及针对不同的软弱地基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了选择不同软弱地基加固方法时所考虑的条件。  关键词:软弱地基;加固;合理选择。  软弱土一般是指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渗透性较小的土,如松散砂性土,尚未固结的吹(冲)填土、杂填土、素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等.地基主要受力层由软弱土组成时,称为软弱地基.软弱地基不经加固处理,一般不宜直接作为建筑物
期刊
摘 要:老年人糖尿病病史长,治疗复杂,老年糖尿病临床症状往往极不典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较少发现,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值得引起警惕。本文对诊治的3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老年糖尿病临床症状往往极不典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较少发现,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值得引起警惕。现将近年来我们诊治的3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病例作一临床分析。 
期刊
穆如成作者简介:穆如成,男,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市小数学会会员,曾获市基本功大赛一等獎,市电教优质课二等奖。    摘 要:数学日记是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记录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评价、及自己对数学活动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语言表达数学情感、交流数学思想的平台。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让老师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人。  关
期刊
摘 要:在传统观念上,公正一直作为政治的价值加以提倡,而效率和经济则成为公共行政的两大支柱。但在实践中,公共行政根本无法避免其承担的公正的职责,要求我们把政治价值与行政精神整合起来,并且从政府职能的视角分析公共行政的公正精神。因此最终应把公正作为公共行政的第三个支柱。  关键词:公正;行政精神;政府职能    传统的公共行政和官僚体制是政治与行政相分割的产物,它强调研究行政的科学性与技术性,强调行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原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没有停止过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期刊
摘 要: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我国政府的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电子政务防止的瓶颈。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府所引起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应变,并进一步探析了政府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针对此种种正负效应,寻求信息化时代政府的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这些对我国政府的电子化人力管理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化;政府人力资源管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本文以昆明市为例,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为昆明市的PREE系统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环境;协调度;区域经济;昆明市    城市是由聚集人口、聚集经济、聚集科学文化所形成的空间地区系统,是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不断寻求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投入产出平衡
期刊
摘 要: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支柱。现今我国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使得建设诚信政府成为时代的强音。由于相关体制、制度和公务员信用意识等的缘故,可以从加强诚信观念建设、制度建设、行政公开、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诚信运作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等方面来着手打造诚信政府。  关键词:政府;诚信;建设    政府诚信,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官员及其行政决策,本着“主权在民”的思想还权于民,充分体
期刊
摘 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根据地的执政党,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在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内关系和谐、党政关系和谐、各阶级阶层内部关系的和谐,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能否正确地分析矛盾、把握矛盾和解决矛盾,对于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