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王庄—宁海地区亿吨级稠油油藏的发现,砂砾岩扇体成藏类型的稠油隐蔽油气藏已经成为现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和储量增长点。本文利用现代沉积学、测井学和地震勘探等手段,通过对王庄地区砂砾岩扇体及其稠油成藏特征研究认为:王庄地区在下第三系以形成Es3+4段的较高水动力能砂砾岩扇体(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储集体为主,其中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是本区最主要的油气储集体。该区油气成藏具有油源充足、油气运移动力足和通道多、储层的储集性能好、盖层发育良好的特点,遭受极强的生物降解氧化作用是稠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油藏类型以岩性—地层型圈闭为主,油气的聚集和分布均受沉积相的控制,油藏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关键词:郑家-王庄地区;砂砾岩体;岩性—地层型圈闭
1.概况
郑家-王庄地区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城北,构造上处于东营凹陷西北部,是陈家庄凸起南侧陡坡带上的郑家和王庄两个潜山披覆构造及其所夹持的湖湾。勘探面积约80km2。该区自1961年开始地震勘探以来,迄今为止共完钻探井46口,有34口井见到油层,发现了Ng、Es1、Es3、Es4、∈-О、Anz等六套含油层系,除王庄地区的前震旦系潜山油藏为稀油外,其它均为稠油层。本区在基岩古断剥面起伏较大的背景上,主要沉积了沙河街组的砂砾岩地层,多次构造升降运动形成了多次较大的沉积间断和地层不整合结构。比较主要的有4个,即Anz/Es4、Es4/Es3、Es3/Esl、Ed/Ng间的不整合,地层的这种沉积特点对该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较强的控制作用。
2.区域稠油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郑家—王庄地区在沙三、沙四时期特殊的沉积条件下,形成了以砂砾岩为主体的粗碎屑沉积,缺少生油岩。因而其能否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是油源与运移条件。
2.1油源充足,具有油气大规模富集的基础
据对利津洼陷及周围地区的油源进行对比分析,郑家—王庄地区的油气来自利津洼陷的沙三、沙四段生油岩。用原油与生油岩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不同组份和构型的相对含量对比分析结果,其原油是以利津洼陷沙四段生油岩为主要油源,其次是沙三段生油岩。
2.2油气运移动力足、通道多,为区域油气运移的指向
从油气运移条件看,本区发育了两个正向构造,即以鞍部相邻的郑家和王庄基岩残丘山,它们的南翼均呈鼻状倾没于利津生油深洼陷,构造倾伏角大,约为200,具有良好的区域构造背景,构成区域油气运移的指向,利津洼陷生油岩最厚可达2000m以上,其埋深在2400—4400m,水动力条件属“挤泄型”水动力系统,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洼陷区生油岩内易于形成高压地质体或高压地质沉积带,亦即欠压实带,最高压力系数可达1.78。因此,深洼陷区的周围还具有特殊的油气运移条件,即发育在生油岩内的油气藏所存在的异常高压系统。因此该区既有区域上倾引起的油气运移动力,又有高异常压力的复合油气运移动力条件。本区的基岩古断剥面的风化壳厚度最大可达300m以上(郑4井),可成为非常好的油气储层,也是非常好的疏导层,加之在其上还发育有沙四段及沙三段超覆沉积的砂砾岩扇体,而这些扇体侧向上尖灭在洼陷内的生油岩中。因此,二者一起构成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另一方面,在郑家—王庄南侧发育了利津断裂构造带,断层落差大,活动时间长,沟通了油源与本区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总之,断裂、地层不整合面及本区南部发育在基岩古断裂面上的砂砾岩扇体一起在空间上相互沟通,构成了本区油气运移的立体通道。
3.油气聚集特征与分布规律
3.1油藏类型及油藏模式
郑家-王庄地区处于盆地北部陡坡带的断阶上,除断阶上的基岩残丘山储层外,还发育了多种成因类型的沉积储集体。本区形成了地层型油藏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或构造油藏。各种油藏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本区的油藏模式。纵向上,自下而上依次是断阶上的基岩潜山油藏-中层的下第三系地层不整合及岩性油藏-上第三系岩性及地层超覆油气藏。横向上,自利津洼陷至北部凸起,依次是陡坡带下部的岩性油藏-洼陷向断阶过渡带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断阶至凸起处的地层及岩性油气藏。
3.2油气富集分布规律
3.2.1沙一段稠油层富集特征研究
沙一段稠油层主要发育在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附近,其储层有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构成了沙一段稠油层的主要储集体,相应地在本区形成两块较富集的稠油含油面积。均以沙一段上部泥岩做盖层,以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为遮挡,形成地层超覆油藏。由于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的不严密性,均形成特稠油油藏。但油藏的储层物性好、油层集中单一,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适合热采。
3.2.2 沙三段稠油层富集分布规律
沙三段稠油层主要发育在王庄地区,是该区最主要的含油层段,被夹持在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与沙四段顶部不整合面之间,受地层超伏和不整合遮挡因素控制,同时该油层又由多个互不连通的透镜状或长楔形含油砂砾岩体组成,各砂砾岩体的物性与含油性不同,并具有不同的油水关系。该油藏属典型的岩性—地层油藏,油层在富集与分布上有以下特征:原油性质变化较大,油水关系复杂,其原油密度从0.9480-1.03g/cm3,粘度149—36129mpa.s。在平面上原油性质变化趋势是东北部略稀,西南部偏稠。从全区看,油层纵横向富集、分布受沉积相控制。由于沙三上亚段砂砾岩体为扇三角洲沉积,在沉积时期扇体的横向摆动,形成多个独立的扇叶体。砂砾岩体间互相交又叠置,呈厚层状大面积分布。从成油条件看,以王庄地区东部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最发育,圈闭条件好,成为油气的富集区。
3.2.3 寒武-奥陶灰岩潜山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油气主要富集在潜山南部。造成油气这种富集特点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潜山顶面存在多个山头,但总体上是向北依次降低的,这种展布型式属“外向型”山系,而油气差异聚集的油水关系向北是渐次抬高的。其二,潜山南部地层为中、下寒武系的灰岩与泥岩互层,地层北倾和近东西向老断层的切割,易于在潜山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泥岩层接触处形成油气封堵带,而不利于油气向北运移。
4 结论
(1)处于盆地边部的陡坡断阶上,在断阶上形成郑家和王庄两个潜山构造。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超覆沉积其上,并形成四次较大的地层沉积间断。(2)油气来自利津洼陷,并以沙四段生油岩为主要油源岩,具有油气较大规模运移聚集的三个有利条件:a、油源充足,b、油气运移动力足,通道多,为区域油气运移指向,c、储层发育,具有较好的储盖配置关系。(3)在下第三系以形成较高水动力能的沉积储集体为主,主要有四种成因类型:a、冲积扇,b、扇三角洲,c、近岸水下扇,d、粒屑滩相碳酸盐岩,其中扇三角洲砂砾岩体物性好、分布广,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体。(4)本区有6套含油层系,较主要的是Es1、Es3、∈-О。三套油层,各套油层上、下均受地层不整合的影响,以形成地层型油藏为主,部分以岩性或构造控制因素为主。其中沙一段与沙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是本区油气聚散的关键性通道。
参考文献
[1]曹辉兰,华仁民,纪友亮,胡文宣,张善文,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沉积特征及与储层物性的关系—以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为例,2001,Vol7,No.2
关键词:郑家-王庄地区;砂砾岩体;岩性—地层型圈闭
1.概况
郑家-王庄地区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城北,构造上处于东营凹陷西北部,是陈家庄凸起南侧陡坡带上的郑家和王庄两个潜山披覆构造及其所夹持的湖湾。勘探面积约80km2。该区自1961年开始地震勘探以来,迄今为止共完钻探井46口,有34口井见到油层,发现了Ng、Es1、Es3、Es4、∈-О、Anz等六套含油层系,除王庄地区的前震旦系潜山油藏为稀油外,其它均为稠油层。本区在基岩古断剥面起伏较大的背景上,主要沉积了沙河街组的砂砾岩地层,多次构造升降运动形成了多次较大的沉积间断和地层不整合结构。比较主要的有4个,即Anz/Es4、Es4/Es3、Es3/Esl、Ed/Ng间的不整合,地层的这种沉积特点对该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较强的控制作用。
2.区域稠油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郑家—王庄地区在沙三、沙四时期特殊的沉积条件下,形成了以砂砾岩为主体的粗碎屑沉积,缺少生油岩。因而其能否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是油源与运移条件。
2.1油源充足,具有油气大规模富集的基础
据对利津洼陷及周围地区的油源进行对比分析,郑家—王庄地区的油气来自利津洼陷的沙三、沙四段生油岩。用原油与生油岩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不同组份和构型的相对含量对比分析结果,其原油是以利津洼陷沙四段生油岩为主要油源,其次是沙三段生油岩。
2.2油气运移动力足、通道多,为区域油气运移的指向
从油气运移条件看,本区发育了两个正向构造,即以鞍部相邻的郑家和王庄基岩残丘山,它们的南翼均呈鼻状倾没于利津生油深洼陷,构造倾伏角大,约为200,具有良好的区域构造背景,构成区域油气运移的指向,利津洼陷生油岩最厚可达2000m以上,其埋深在2400—4400m,水动力条件属“挤泄型”水动力系统,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洼陷区生油岩内易于形成高压地质体或高压地质沉积带,亦即欠压实带,最高压力系数可达1.78。因此,深洼陷区的周围还具有特殊的油气运移条件,即发育在生油岩内的油气藏所存在的异常高压系统。因此该区既有区域上倾引起的油气运移动力,又有高异常压力的复合油气运移动力条件。本区的基岩古断剥面的风化壳厚度最大可达300m以上(郑4井),可成为非常好的油气储层,也是非常好的疏导层,加之在其上还发育有沙四段及沙三段超覆沉积的砂砾岩扇体,而这些扇体侧向上尖灭在洼陷内的生油岩中。因此,二者一起构成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另一方面,在郑家—王庄南侧发育了利津断裂构造带,断层落差大,活动时间长,沟通了油源与本区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总之,断裂、地层不整合面及本区南部发育在基岩古断裂面上的砂砾岩扇体一起在空间上相互沟通,构成了本区油气运移的立体通道。
3.油气聚集特征与分布规律
3.1油藏类型及油藏模式
郑家-王庄地区处于盆地北部陡坡带的断阶上,除断阶上的基岩残丘山储层外,还发育了多种成因类型的沉积储集体。本区形成了地层型油藏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或构造油藏。各种油藏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本区的油藏模式。纵向上,自下而上依次是断阶上的基岩潜山油藏-中层的下第三系地层不整合及岩性油藏-上第三系岩性及地层超覆油气藏。横向上,自利津洼陷至北部凸起,依次是陡坡带下部的岩性油藏-洼陷向断阶过渡带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断阶至凸起处的地层及岩性油气藏。
3.2油气富集分布规律
3.2.1沙一段稠油层富集特征研究
沙一段稠油层主要发育在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附近,其储层有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构成了沙一段稠油层的主要储集体,相应地在本区形成两块较富集的稠油含油面积。均以沙一段上部泥岩做盖层,以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为遮挡,形成地层超覆油藏。由于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的不严密性,均形成特稠油油藏。但油藏的储层物性好、油层集中单一,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适合热采。
3.2.2 沙三段稠油层富集分布规律
沙三段稠油层主要发育在王庄地区,是该区最主要的含油层段,被夹持在沙一段底部不整合面与沙四段顶部不整合面之间,受地层超伏和不整合遮挡因素控制,同时该油层又由多个互不连通的透镜状或长楔形含油砂砾岩体组成,各砂砾岩体的物性与含油性不同,并具有不同的油水关系。该油藏属典型的岩性—地层油藏,油层在富集与分布上有以下特征:原油性质变化较大,油水关系复杂,其原油密度从0.9480-1.03g/cm3,粘度149—36129mpa.s。在平面上原油性质变化趋势是东北部略稀,西南部偏稠。从全区看,油层纵横向富集、分布受沉积相控制。由于沙三上亚段砂砾岩体为扇三角洲沉积,在沉积时期扇体的横向摆动,形成多个独立的扇叶体。砂砾岩体间互相交又叠置,呈厚层状大面积分布。从成油条件看,以王庄地区东部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最发育,圈闭条件好,成为油气的富集区。
3.2.3 寒武-奥陶灰岩潜山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油气主要富集在潜山南部。造成油气这种富集特点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潜山顶面存在多个山头,但总体上是向北依次降低的,这种展布型式属“外向型”山系,而油气差异聚集的油水关系向北是渐次抬高的。其二,潜山南部地层为中、下寒武系的灰岩与泥岩互层,地层北倾和近东西向老断层的切割,易于在潜山顶部不整合面的上、下泥岩层接触处形成油气封堵带,而不利于油气向北运移。
4 结论
(1)处于盆地边部的陡坡断阶上,在断阶上形成郑家和王庄两个潜山构造。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超覆沉积其上,并形成四次较大的地层沉积间断。(2)油气来自利津洼陷,并以沙四段生油岩为主要油源岩,具有油气较大规模运移聚集的三个有利条件:a、油源充足,b、油气运移动力足,通道多,为区域油气运移指向,c、储层发育,具有较好的储盖配置关系。(3)在下第三系以形成较高水动力能的沉积储集体为主,主要有四种成因类型:a、冲积扇,b、扇三角洲,c、近岸水下扇,d、粒屑滩相碳酸盐岩,其中扇三角洲砂砾岩体物性好、分布广,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体。(4)本区有6套含油层系,较主要的是Es1、Es3、∈-О。三套油层,各套油层上、下均受地层不整合的影响,以形成地层型油藏为主,部分以岩性或构造控制因素为主。其中沙一段与沙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是本区油气聚散的关键性通道。
参考文献
[1]曹辉兰,华仁民,纪友亮,胡文宣,张善文,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沉积特征及与储层物性的关系—以罗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为例,2001,Vol7,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