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始末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e87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计划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在全世界到处寻求资金、技术、产品出路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宣布对外开放“欢欣鼓舞”,纷纷表示愿意为中国现代化“做贡献”。1978年,中国签订的引进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合同金额就高达78亿美元,涉及50多个项目。而且,中国还提出此后10年的引进规模可以考虑增加到800亿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的“宏大计划”。中国的“大手笔”,一下刺激了外国政府和企业家的神经,以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已然大门大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暴露,中国采取了调整经济的政策,从1979年到1981年,对大规模引进和投资采取有力控制,由此引发西方世界各种揣测和猜疑,他们对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前景感到沮丧。
  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和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联合主办、香港新鸿基公司协办的世界经济讨论会,就在此背景下于杭州召开。通过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的会内会外沟通与交流,我们可以窥察刚向世界开放的中国与初步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西方经济界人士,是如何在试探中接触、在疑虑中沟通、在熟悉中信任,一点一点触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热点和敏感问题,从充满疑虑、猜忌和偏见到惊讶、满意和理解的,进而了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如何摸索着进行国际沟通与释疑,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
  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是中美交流合作的产物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迅速开展外交“补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议和筹划召开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就是中美之间交流合作的产物。
  1979年7月,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派代表访问中国,提出要在中国举办一次国际性世界经济讨论会的倡议,建议先在北京开会,然后再到上海讨论。1980年3月、7月,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两次派代表访问中国,就举办研讨会问题继续与中国进行磋商。经过双方反复探讨,最终决定讨论会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于1981年3月在杭州联合举行。此后,美方代表于1980年9月、12月,1981年2月三次与中国代表商讨确定讨论会的主题、议程和整个筹备工作的细节。
  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和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是因为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与中国之间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成立于1946年,原属斯坦福大学的一部分,1970年独立出来后,到1980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名专职人员的国际性研究和咨询机构。它主要为美国政府,尤其是国防部以及工商企业从事范围广泛的研究,同时还与世界各国的政界、企业界以及著名的战略、政策和学术研究机构往来密切。进行经济问题的咨询和研究,是其一项主要业务,他们特别善于从事一些战略性、重大决策性的经济课题研究。战略性经济决策咨询,正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所急需的,而且通过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可以加强对美国的了解与沟通。
  经过紧张的筹备,1981年3月23日,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正式开幕。来自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共聚一堂,讨论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与中国经济、外交密切相关的大型国际学术活动在中国举办得并不太多,因此讨论会的规格很高,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
  讨论会中方主席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钱俊瑞担任。美方主席由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所长威廉·米勒担任。钱俊瑞在开幕式上致辞,阐明了召开会议的宗旨。他说:相聚在这风光明媚的西湖之滨,目的就是为了展望80年代世界经济的前景,探索和寻求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世界各国尽管政治经济制度有所不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同,但认真研究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克服困难而努力,是各国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所肩负的职责。威廉·米勒也认为:“当今世界的经济正处在一个动荡的过渡之中”,这种动荡既存在于国内,又存在于国际,因而影响了大家对经济理论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实践上的、互相之间政治经济交流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共同探讨。浙江省省长李丰平出席会议并致辞。他介绍了浙江省经济社会概况和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改革,生产的发展,我们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必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出席讨论会并发言的中方代表,充分考虑到了国外代表的关切,可谓名家云集,涵盖了外资外贸、经济研究、金融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人物,一些代表既是学术界很有造诣的专家,也是党和政府的智囊、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他们主要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宦乡、于光远,国家计委顾问、经济研究所所长薛暮桥,中国银行行长卜明,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投资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季崇威,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元铮等。这些领导和专家,就外国代表所关注的中国对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中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中国对外金融关系、中国吸收外国投资的情况和政策、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科学技术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上海在中国发展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做了阐述。在讨论会上发言的国外代表,主要以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为主,主要有所长威廉·米勒、常务副所长威尔登·吉布森、国际部主任亨利·罗比森、国际问题研究室主任梅尔文·小厄尔。另外,还有美国代表哈拉尔德·马姆格雷、戴维·哈登,西德代表冈瑟·施米特-韦兰,澳大利亚代表彼得·德赖斯德尔,日本代表小岛清等。他们就中国关注的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现代化计划的評论、地区经济合作、合作经营、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等问题做了详细介绍。
  围绕着上述问题,讨论会安排得很紧凑,每天上午代表发言,下午分为五个小组讨论。这五个小组分别是:影响和引导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新的理论基础;80年代西方国家、苏联、东欧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80年代科技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能源问题;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很广,但中方关注的焦点主要是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西方对中国经济政策的看法;国外尤其是西方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经济调整与改革政策、与中国发展贸易的前景。
  美国代表阐释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
  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主要由中国和美国的智囊机构组织,因此双方主要目的是了解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态度。美方代表主要由与里根政府和美国西部财团有密切联系的专家学者和一些银行家、企业界人士组成,比如哈拉尔德·马姆格雷曾任总统顾问委员会、白宫经济政策委员会顾问,罗宾是美国驻华使馆经济官员。里根政府及其智囊迫切需要摸清中国的经济情况、方针政策以及中美发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前景等问题。他们想通过会议讨论和考察交流,对中国政治经济情况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在参加会议之前,由美国代表梅尔文·小厄尔撰写并发给参会西方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概况》,就充分表明了他们的这种目的。《概况》指出:“本材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计划和影响及其实施的主要因素做了综述,其目的是对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具体商业机会和西方对华贸易政策和技术的观察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里根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声称要“把马列主义抛弃在历史的尘埃中”。在1980年竞选总统期间,里根和美国亲台势力相呼应,抨击卡特对华政策,声称他上台后将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因而,在1981年里根上台前后,美国亲台势力有所抬头,美国此前出现的“中国热”降温,中美关系呈现冷却和下降的趋势。面对这一外交领域的变数,中国想通过讨论会了解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动向及对发展中美关系的影响等。因此,除了会上的发言与讨论、私下的沟通与交流,宦乡等人还邀请美方代表威廉·米勒、梅尔文·小厄尔、哈拉尔德·马姆格雷等举行座谈,进一步了解里根政府的外交战略,尤其是美国对中美关系、美苏关系的态度以及对波兰问题的看法。
  对于中国关注的问题,美方代表做了比较坦诚的交流。美国代表把里根政府的外交战略指导原则归结为四个方面:确定美国的利益所在,从维护美国的利益出发,但不是美国第一;不向任何压力屈服;不出卖“朋友”;加强实力地位;等等。美国代表还透露,里根曾任州长,具有牛仔的性格,容易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为了消除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之间的摩擦,里根决心削弱国家安全顾问的权力,把原来属于国家安全顾问的协调各方面力量以应对危机的权力,交给了副总统布什。美国代表还认为,里根班子里没有一个成熟的思想家,因此里根的全球政策仍在形成之中,但是对华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中美关系会比较稳定地发展。他们也承认里根总统本人和国家安全顾问艾伦等是亲台的,但又指出艾伦等人在政府和国会中并没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美国大多数人认为中美应当友好。左右里根政府对外政策的副总统布什和国务卿黑格对华态度都比较好,都是赞成发展中美关系的。而且,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美国今后也只能这样做。只要台湾不受到“军事攻击”,中美关系就不会后退。美国《幸福》杂志总编辑威廉·鲁凯瑟说:美国希望中国好起来,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任何成就,美国都是欢迎的。他还表示,美国有些人主张美中结成军事联盟,他们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们最恨苏联。如果中苏开战,美国不会出兵帮助中国,但肯定希望中国打赢。
  在经济方面,美国代表认为,中国增加出口的关键是改革出口产品的结构。改善中美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唯一办法是美国增加对中国的贸易,购买中国的货物。中国有必要派代表团到美国去,了解美国销售中国货物的情况。关于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入境的问题,美国代表说,这是政府干预,相信这是暂时的,5年左右时间内就会取消,我们欢迎通过谈判让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
  对于中国关注的美国对苏政策等国际问题,美国代表也并没有回避。梅尔文·小厄尔认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核心有四点:苏联企图利用军事力量和军事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国务卿黑格根本不能接受的;军事均衡问题,美国将继续加强军事力量;黑格认为,在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美国没有得到好处,还要继续进行谈判;关于美苏经济关系,美国将严格限制对苏出口尖端技术,但不会过多地限制企业家同苏联做生意,可能取消对苏粮食禁运。美国和西方代表还认为,里根政府对苏将采取比较强硬的态度。美国一个代表认为,如果苏联进攻西欧,美国的对策有两条:一是动用核武器,二是联合西欧共同对付苏联。他们还表示,单靠美国制止苏联的扩张野心是不够的,应该联合那些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共同应对。
  梅尔文·小厄尔还颇有自信地表示,不出6个月,苏联将出兵干涉波兰。他的根据是:苏联正有意识地恶化波兰的局势,为干涉波兰制造借口。如果出现苏联出兵占领波兰的情况,美国不会出兵,但一切美苏谈判都将停止,同时里根政府将会重新考虑它的对外关系,包括同中国进一步加强关系。他还坦率地表示,由于西欧国家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往来密切,几乎占据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因此他们不会因波蘭问题而同苏联断绝经济往来,这是苏联对西欧的一个很大牵制。
  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代表,试图更多地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的内部情况,如打探中国会不会出现波兰的“团结工会”,美国如出售武器给台湾,中国将做何反应等。中国代表按照相关外事规定做了回应。
  中国代表对经济调整与改革政策的释疑
  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召开的时候,正值西方世界大肆讨论中国调整经济、放慢计划和停建一些工程以及出现能源不足、工业增速下降、国际收支逆差、财政预算赤字等问题的时候。亨利·罗比森表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计划受到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广泛注意,但是这些计划对西方贸易界可能意味着什么,对此,西方企业界和金融界里仍然存在着许多疑问。”
  对中国经济调整政策,一部分外国代表表示理解。西德DG银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冈瑟·施米特-韦兰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对待中国的计划,不能用西方或欧洲的标准衡量。他认为中国的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因为它是以两个事实为依据:一是中国有10亿人口,其中8亿即80%是在农村就业和生活的;二是中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如果中国的计划能实现,就可避免其他许多国家因为过分强调工业化而遇到的问题。他表示:“对中国的信誉从未发生过怀疑,现在仍不怀疑。”澳大利亚的一位代表认为,中国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因为加速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以及使重工业更好地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就会增加出口产品的货源,从而加强能源、交通行业的建设,又会增加中国对外国某些技术设备的需求。   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外国代表,对中国经济情况、对中国的调整方针和对外经济政策不太了解,产生了各种怀疑。有的认为中国大规模地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停建、缓建一部分利用外资建设的项目,是轻率和缺乏远见的表现,甚至认为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失败了,又回到了高度集中、只有计划调节没有市场调节的老路上去了,从而担心在中国缺少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与条件。那些尝到了中国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甜头、渴望获得更好贸易机会的企业家,对中国的经济调整尤其感到失望和沮丧。他们对中国继续执行经济调整政策感到很不理解,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变化过于频繁,让人捉摸不透,尤其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的稳定性抱有怀疑态度。他们说:“从过去30年间中国不时地发生重大的政策变化的角度看,中国在这些方面的行为造成了西方国家采取了中国方面认为实际上不必要的谨慎态度。”
  如前所述,在外国代表中,多数是企业界、银行界人士,他们急于摸清楚中国的底,主要关心的是与中国的贸易前景。按照会议日程安排,第一天下午分组讨论主题是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前景,但是很多外国代表就已迫不及待地提出有关中国经济调整的问题,要求中国代表回应。当第二天全天都安排讨论中国经济问题后,西方代表十分满意,讨论会气氛异常热烈,会议讨论达到高潮。西方关注中国经济调整政策的迫切心态,中国了然于胸,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由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外贸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代表团从容不迫地应对和回答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薛暮桥、卜明、季崇威、汪道涵和钱俊瑞等人在大会发言中详细阐明了中国经济调整和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国代表还充分利用座谈会、小组讨论和私下交流的机会,反复阐明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坦诚地承认中国经济存在的困难,强调经济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二是表明中国经济调整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并不矛盾,经济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的大门是始终敞开的。
  薛暮桥在《中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的发言中,针对西方关于中国经济调整政策的各种猜疑,明确指出:“产生这些疑问,是由于他们不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以及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的。”对于因为经济调整政策造成与国外合作的一些项目不能继续实施,他给出了鲜明的态度:“有些引进成套项目的停建、缓建会使有关的外国厂商也要受到损失,我们一定会慎重负责地处理。目前,中国政府正同日本、西德的厂商和著名的经济界人士,就宝山钢铁厂项目等问题,共同磋商,看能否找到妥善的办法使某些工程能够继续建设下去。”薛暮桥的发言,讲到中国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决定大量压缩经济建设投资,同时又讲到中国所遇到的经济困难与西方国家不同,不是需求萎缩、产品过剩,而是需求膨胀、产品供不应求。有些外国代表感到迷惑不解:既然产品供不应求,就应该增加投资,发展生产,为什么反而要压缩生产呢?为了深刻阐明这个问题,薛暮桥接受了《世界经济导报》和香港《经济导报》记者的采访,公开答复了相关问题。
  卜明在《中国对外金融关系》的讲话中,着重表明了两个态度:一是在调整期间,中国对进口的技术设备和有些同国外合作的项目可能做些调整,但是利用外资的根本方针不会改变。这是一项坚定不移的政策,而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二是强调了对外信誉问题。重合同,守信用,保护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这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无论是从主观因素还是从客观条件来看,中国完全能够维护自己的信誉。
  季崇威在《中国吸收外资的情况和政策》的讲话中明确表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调整中还是今后,中国都将继续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稳妥地吸收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针对有些外国投资者担心在中国的投资将来会被“征用”或“没收”的问题,他表示,中国政府领导人多次明确表示,对外国投资不存在“没收”和“征用”的问题,而且中国政府已经同美国政府签订了投资保险和担保协议,和西德、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将签订类似协议。针对有些外国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立法不健全、怕政策多变的问题,他详细介绍了中国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和相关立法的进度。最后,他还透露了80年代前期中国将吸收外资的重点领域。
  姚依林接见会议代表并与其进行交流
  1981年3月28日,杭州世界经济讨论会闭幕。在闭幕式上,钱俊瑞和亨利·罗比森分别做了总结发言。钱俊瑞在发言中,回顾和总结了会议对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再次阐明了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政策。他认为讨论会有三大收获:一是就80年代世界经济的前景交换了意见,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若干重大问题的对策;二是讨论了中国经济调整、改革政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三是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了友谊,为中国和外国的经济交往寻找了若干渠道。亨利·罗比森在总结发言中认为,国外代表的发言和交流,尽可能地解释了美国里根政府的政策和方案,介绍了西方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国更好地估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中国代表对西方代表提出的问题回答得越来越直率,这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方案。他也坦诚地表示:“我们彼此从不同的角度,都还有一些問题不太清楚。”最后,他表示:“我想声明一下,有一种所谓的信任危机。这个信任危机最近在你们的官方报纸上也都提到了。我认为这种信任危机是没有必要的。有些人提出了一些怀疑,中国是否可以成功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便达到邻近国家的那种程度。不过,我认为对中国来说,这种提高生活水平的广泛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对国家领导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的推动力。”
  在闭幕式上,还有四位国外代表自由发言。菲律宾代表华兴肯·赛西普指出:“我们东南亚联盟所深为感谢和深感慰藉的是中国政府对越南采取了如此强硬的立场,我认为,很可能是中国的这种立场,将防止越南对泰国采取任何冒险的行动。”他最后表示:东南亚和中国之间有两个相当敏感的问题,即居住在东南亚的海外中国人问题和政党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国家之间的官方关系的问题,一定能成功解决。奥地利代表克劳斯·利布斯彻发言时表示:作为奥地利银行的代表,到杭州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搜集关于中国及其未来经济意图方面的资料。他认为,中国对计划的谨慎态度是正确的,由于经济计划过于激进而遭到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荷兰道塔姆集团总经理威廉姆斯·沃里杰发言指出:“随着我对中国人在独立经营和利润管理方面的进一步的了解,随着我对某些合营企业的西方参加者的经验的了解,我逐渐相信,合营企业的可能性的确存在。”美国《幸福》杂志总编辑威廉·鲁凯瑟发言指出:“我观察到中国出现了一个有益的征兆,即中国人的有名的智慧正在相当明显地用来寻找这些艰巨问题的实际解决办法……我毫不怀疑,寻找这些问题的可行的解决办法的机会是无限地美好的。”
其他文献
(英国.伦敦)根据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TNS最新一项研究表明,2/3的移动电话用户和PDA用户认为能支持移动设备频繁使用的高容电池是未来移动设备理想的装置。该调研是在今年
整个并购的流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资金的流动在并购的整个操作过程中,有一个较易为人忽视的财务安排,但它对并购的成败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个环节就是并购融资——融资是
有效地协调、控制海外子公司,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适度的分权,达到最佳的决策质量,是跨国公司面临的重要考验。本文从跨国公司网络观点出发,从子公司自身特质、母—子公司关系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但国家形态的民主并非民主的全部内容.民主自其产生起就意味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但国家形态的民主却掩盖了社会民主.而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的矛盾运动使非
本文通过对EVA和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EVA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结合点,结合发电企业的特点,设计了以EVA为起点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该模式以EVA为编制起点,从预算编制、执
刑事判决书证据说理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法官一般仅对控辩双方有争议的证据事项进行说理,没有争议的事项则不会主动说理;法官在证据说理中力求实现“证据——事实”对应,极少
政党政治或许是20世纪政治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学者王长江在《现代政党执政规律》一书中说:到19世纪末,政党在其中活动的国家仍然是屈指可数,而到20世纪末,屈指可数的反
大数据作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之后信息社会又一次革命性技术的突破,正将信息社会发展引入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信息服务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也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产生重
本文第一部分从问题导向入手,探讨裁判文书公共性与法治中国建设三个层面的对接需要,揭示当前裁判文书说理模式与公共价值之间的现实分歧。第二部分从原因分析切入,从公共说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力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银行也会因为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