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摆动腿技术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跳高是体能主导类项目,但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跳的更高是每位跳高运动员所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跳高项目举步维艰的现实让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改进此项目在技术上的不足。本文着重对跳高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取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有效训练方法和经验,为跳高技术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摆动腿;起跳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80-04
  跳高由助跑、单脚起跳、腾空过杆与落地等一系列的连贯技术动作组成,以其最后成功地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计算成绩并判定比赛名次。我国跳高项目在世界上也曾有过光辉的历程。1957年,我国著名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采用剪式跳高技术跳过1.77m的高度并打破世界纪录;1965年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倪志钦以2.25m的成绩列当年男子跳高世界第一位,距离世界纪录仅差3cm;1970年倪志钦以2.29m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70年代后期,由于背越式技术的引进,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跳高运动员,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朱建华,1983年6月~1984年6月,连续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将其从2.35m提高到2.39m。
  从近些年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可以看出,很多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最后一步的摆动腿技术和起跳腿技术是决定跳高成败的关键技术环节,这也是跳高运动员把水平速度转换为垂直速度的重要过程,为了更好地腾空过杆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决定着起跳效果的好坏。本研究着重对起跳前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进行分析,提取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有效训练方法和经验,为跳高项目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跳高起跳阶段的摆动腿技术对起跳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跳高摆动腿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30余篇,围绕研究内容,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力求研究全面、系统。
  1.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跳高起跳阶段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将获得的宝贵意见进行整理和收集。
  1.2.3 逻辑分析法 在这一方法具体运用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从整体上把握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技术及其影响起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 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积极放腿对起跳效果的影响分析
  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积极放腿分为前摆和下放两个部分,根据动量定理,前半部分是直腿向前向上摆动,大腿总能量不变,力臂逐渐变短,速度逐渐加快。后半部分是屈膝下放摆动,则产生向下的加速度,而惯性力方向向上,对人体来说产生的力向上,这有利于提高身体重心产生向上的初速度。同时,屈腿快速下放还有利于身体的伸屈,有利于髋的送出和身体快速转向背对横杆及背弓的形成。
  世界著名的跳高运动员巴巴科娃最后几步助跑加速积极,动作结构变化不大,保证了助跑的速度,使助跑自然连贯过渡到起跳,摆动腿的积极放腿也是为了摆动腿的积极蹬伸创造了有利条件。摆动腿积极蹬伸,充分伸展踝关节,推动髋部和躯干大幅度快速前移,对起跳脚迅速踏上起跳点和起跳时身体快速由内倾变为竖直具有积极作用。为使助跑与起跳紧密衔接,许多有经验的教练员在训练中非常注重倒数第二步跑进的积极性和发挥摆动腿在推动身体重心快速前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可见,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积极的放腿至关重要。
  2.2 摆动腿支撑技术对起跳效果的影响分析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越性主要在于能否充分利用助跑的水平速度提高起跳效果。背越式跳高的摆动腿支撑技术是助跑与起跳紧密衔接的枢纽,具有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摆动腿在最后的支撑过程中积极降低重心,过渡顺畅,为起跳腿的积极着地和屈伸奠定基础。因此,摆动腿的支撑技术的质量直接反应出助跑速度的保持和转化、最后一步的步长是否适宜、摆动腿的摆动效果以及影响起跳腿起跳技术完成的效果。所以说,跳高起跳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技术的完成情况。
  2.3 摆动腿的摆动技术对起跳效果的影响分析
  摆动腿的摆动速度由摆动方式所决定,摆动腿的摆动技术是助跑与起跳是否能够有效结合的关键技术环节,对起跳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摆动腿的摆动是借助充分伸展的屈髋肌群快速、有力地收缩,以髋带动大腿快速前摆,同时大腿带动小腿自然地折叠向上摆动,其摆动开始于蹬离地面的瞬间。关于跳高运动员起跳瞬间对地面的作用力大小问题的研究,美国学者研究认为:起跳腿占20%,摆动腿占20%,摆臂占60%;加拿大学者研究认为:摆动腿的摆动对地面的作用力可达65%~70%;上海体科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动作的摆动反作用力(减去体重)垂直分力可达114kg。可见,摆动腿的摆动技术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教练员对跳高训练上多强调“以速度为核心”的理念,这其中就包括了助跑速度、起跳速度和摆动速度,这就要求摆动腿在摆动过程中为了使膝部移动和腿的前摆速度加快,就必须缩短摆动半径,以达到更快的摆动速度,因此,膝关节的角度变化是评定摆动腿摆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从摆动腿摆动过程的生物力学分析得出:折叠型摆动方式比屈腿型摆动方式在摆动的速度方面更具优势,因为屈腿型的摆动方式在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蹬离地面的瞬间,摆动腿蹬伸的程度不如折叠型的蹬伸效果好,膝关节角度变化幅度较折叠型小。另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来看,折叠型摆动方式可以有效缩短摆动半径,使膝关节的移动以及腿的前摆速度更快。从黄海强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左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见表1),摆动腿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值较大,起跳腿离地瞬间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均值为(73.39±7.46)。,说明黄海强采用的是折叠型摆动方式。   2.4 摆动腿摆动速度、幅度对起跳效果的影响分析
  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过程先向下一然后向前向上一然后向前上一最后急速制动。在这个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对起跳效果影响最大,因此,正确合理的摆动腿摆动技术可增加摆动角速度和摆动幅度。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摆动腿摆动速度一般为620.05 rad/s~1000 rad/s,均值可达到951.99rad/s,朱建华的最大摆速甚至超过了1000rad/s。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跳高运动员摆动腿的摆动幅度小,摆动速度慢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专项训练水平相对较低的青少年跳高运动员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高度可有效提升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高度越高摆动幅度就越大,世界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和索托马约尔在起跳离地后,摆动腿的摆动高度明显并持续到做背弓动作的开始。所以说,摆动腿的摆动幅度是一个影响起跳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摆动腿积极的向前和向上摆动时,其加速的过程的作用力必然会产生向下和向后的反作用力与起跳点上。起跳离地瞬间,人体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力越大,人体所承受到的制动力就越大,从而增大了起跳腿的踏跳力。不同的跳高运动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对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可增加48~107kg。根据力学原理公式:F=MA,一个人的质量不变,加速度A与起跳对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F成正比,因此要想提高起跳的加速度就必须提升起跳离地时人体对地面所施加的反作用力。
  2.5 摆动腿角速度的增量与起跳腿角速度变量对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2009年全运会前8名跳高运动员的统计结果得知(见表2),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增量与缓冲期摆动腿摆动角速度的变化量与蹬伸期摆动腿角速度的变化量及支撑腿角速度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较大,而与缓冲期支撑腿角速度变化量的关系相对较小,说明缓冲期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带动髋部的快速前移,摆动腿的快速摆动、制动与支撑腿的快速伸展是提高支撑期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直接原因。而缓冲时期支撑腿角速度的变化量与提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效果不明显,因此,摆动腿摆动与起跳腿蹬伸之间的协调配合是保持和提高起跳效果的根本原因。
  2.6 摆动腿的摆动动作对提升起跳腾起瞬间的人体总重心高度的影响分析
  跳高的高度(H)由腾空前身体重心距离地面的高度(H1)、腾起后身体重心上升到最高点的高度(H2)和达到最高点时身体重心距离横杆的垂直距离(H3)三部分组成,即:H=H1+H2-H3。由于人的身高和腿长无法改变,所以要想提高H1值,摆动腿的摆动技术至关重要,摆动腿的上摆带动同侧髋向上摆动从而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使身体充分向上伸展,提高身体离地时重心距离地面的高度,达到增大H1的目的。从H2来看,身体重心上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V和腾起角A,腾起初速度由起跳瞬间人体所受的支撑反作用力F决定,与摆动腿的摆动有直接关系。
  当摆动腿加速上摆时,加大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增加F值,日本学者金原勇通过对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实测结果得出:摆动腿的积极上摆可使身体重心相对提高达23cm。当摆动突然停止,摆动惯量转移到躯干上升的初速度,在摆腿动作结束时对身体重心进行测定,积极加速向前向上的摆动,一方面增加了人体对地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双臂的配合下,能有效地提高身体重心。可见,摆动动作在跳高中的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在训练和教学实践中应加以重视。
  2.7 摆动腿与双臂向上的垂直速度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在跳高的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和双臂的向前向下运动有利于减轻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力。当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和双臂转为向上运动时,就会对躯干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并通过起跳腿作用于地面,加大了起跳腿的负荷重量,使用力肌肉群的紧张度提高,进而增加人体对地面的垂直分力,有利于提高身体重心垂直向上的加速度,使人体获得一定的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提高起跳效果。随后,摆动腿和双臂的快速制动产生向上的惯性力对起跳具有减压的效果,从而减小起跳腿的负担,进一步加速起跳腿一侧髋、膝、踝三个关节的伸展度,特别是加强了踝关节的快速蹬伸,提高起跳效果。从我国优秀运动员黄海强的双臂、摆动腿及重心垂直速度曲线图分析表明(见图1),其双臂摆动与摆动腿摆动的最大速度出现的时间存在间隔,不利于起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的提高,对起跳的效果影响较大。
  此外,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和双臂在垂直方向上的摆动与起跳腿之间的协调配合,直接影响到起跳质量的好坏。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起跳离地时垂直速度一般为4.32±0.24m/s,这个速度值很多选手根本达不到,其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起跳时右臂的摆动速度小于左臂的最大速度,摆动到最大速度时两臂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均采用双臂同时摆动的方式,但是,由于两臂摆动幅度的不同,导致最大摆速具有一定的差异。摆动腿摆动达到最大垂直速度的时刻,均早于两臂摆动达到最大速度出现的时刻,说明摆动腿与摆臂的配合动作不协调、不同步,这是造成起跳离地时的垂直速度明显低的主要原因,从而影响起跳的效果和运动成绩。
  3、结论
  (1)摆动腿积极的放腿和有效支撑可为速度转换创造条件,转换效果要取决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动作的完成情况。
  (2)摆动腿的摆动技术在背越式跳高的起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摆动方式主要有屈腿型和折叠型两种,折叠型摆动方式比屈腿型摆动方式在摆动的速度方面更具优势。
  (3)在整个摆动腿摆动过程中,摆动速度对起跳效果影响最大。
  (4)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增量与缓冲期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变化量与蹬伸期摆动腿角速度变化量及支撑腿角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较大,而与缓冲期支撑腿角速度变化量关系不明显。
  (5)摆动腿的摆动动作能有效地提升起跳腾起瞬间的人体总重心高度。
  (6)摆动腿和双臂的向前向下运动有利于减轻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力,在垂直方向上摆动与起跳腿之间的协调配合,对起跳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学习《盐和水的故事》单元《水落盐出》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小红军让盐水受热就又得到了盐,同时产生了水蒸气”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由于正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担心
提出了有效介电常数模型,利用“流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超短超强激光与团簇相互作用过程中高价电离态离子产生的机制,以及不同波长激光对高价电离态离子产生机制的影响。并在此
李志英撰文《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环境意识及其成因分析》指出,经济史研究天然与环境史研究有密切联系。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就是人类的体力、智慧与特定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对此,民国时期的学者的认识已经很清楚了。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的渺小,认为即使是在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相当程度进步的工业时代,人类仍不能跳出地理环境的规定性。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放牧试验设计,结合对比分析、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数据分析方法,探讨荒漠草原主要种群与植物
城镇居民体育作为特殊的文化运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影响到城镇体育的发展目标。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受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以及经济
C1和C2关节突平面在处于正中位时呈完全接触状态,旋转活动意味着C1相对于C2发生位移,由此可导致相应关节面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接触平面丢失。C1和C2之间正常的活动范围是左侧40
摘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健身活动,形成体育自觉,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在思想产生需要向行动付诸实践的进程中,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更新是引发学生锻炼兴趣的重要因素。立体化理论知识学习平台的构建、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变革和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借鉴和改良,是丰富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中图分类号:G
对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我在
通过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民间沿袭进行解读,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其源起、发展、跃升及流失等社会学成因。从研究中发现,文化与环境的变迁使得原
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利用人工设置野外减雨措施(生长季5~8月减雨66%、6~7月减雨100%和自然降雨)探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极端干旱的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