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源 :技术与创新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o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研究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对团队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创业过程为中介,构建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创业过程与创业绩效的概念模型,其中创业团队认知能力采用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和监测调控能力3个维度,创业过程采用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决策2个维度。运用多元层级回归分析方法,用SPSS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对收集到的团队成员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与创业决策交互项对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共识能力、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决策匹配,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创业过程;实证研究;创业绩效;创业环境;中图分类号:F 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9)05-0587-08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cognitive ability on team’s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cognitive ability,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s constructed with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s an intermediary.The entrepreneurial team’s cognitive ability adopts three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consensus ability,expertise allocation ability an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bility,and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dopts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and SPSS to build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the collected survey data of team member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Entrepreneurial consensus ability,expertise alloc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 interaction term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Entrepreneurial consensus ability,monitoring and regul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matching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Monitoring regul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 matching,specialty alloc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matching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team;cognitive ability;entrepreneurial process;empirical research;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0 引 言創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增进就业的强大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强,市场信息趋于分散碎片化,新创企业面临着很多来自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有研究表明,以创造性整合为特征的创业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个体创业转变为团队创业[1]。与个体创业者相比较,团队创业能够更有效的整合资源、实现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在创业研究领域,团队创业以其创造性的资源整合特点,更加全面直观地反映创业活动的作用规律,而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2]。Timmons的创业模型认为创业团队是整个创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领导者[3]。近年,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以往研究,创业团队认知推动了创业团队研究从关注团队行为理性深化为团队认知理性,揭示出团队行动背后所隐含的驱动机制,逐渐成为创业学领域的独立议题之一[4]。但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如果不从认知结构、认知要素、认知层次来具体解析团队认知,创业团队认知这一构念会变得很模糊空泛,导致对创业团队认知的研究停留在表面,因此文中侧重于挖掘“创业团队认知能力”以解决对于团队认知研究的空泛性。到目前为止,创业绩效在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根据以往研究显示,在探讨企业创业活动与绩效之间关系时,多数学者会考虑到单一绩效衡量指标会导致错误推断,因此一般都从多层面绩效指标衡量创业活动与绩效之间的关系[5]。研究在结合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创业绩效包含生存绩效、成长绩效和创新绩效[6]。生存绩效关乎企业运转,包含市场占有率、利润增长率等;成长绩效表明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前景,表明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等,包含员工离职率、未来几年内的投资回报率等;创新绩效显现出一个企业在运用创新技术在研发新产品上的投入与回报,以及科研创新的成果等。   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基于团队认知能力角度下对创业绩效的研究非常少,研究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进新创企业对外部环境不定因素的适应能力,促进新创企业及时根据任务反馈形成有效的决策。显然,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和创业绩效之间是有相关作用的,研究这种相关作用也是国内外不少学者日益关注的热点,但是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很多复杂变量,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受到多要素影响,因此文中引入可能会造成影响的中介变量,通过创业团队I-P-U模型可知,创业绩效是创业团队认知能力的产出,创业过程是团队认知能力和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机制。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并非多个体认知能力的简单累加,而是通过成员之间心智交互自下而上衍生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会对创业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创业过程主要体现在创业决策以及创业机会识别2个方面[4]。因此,研究构建了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模型,对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创业过程和创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创业过程在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和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创业团队认知能力与创业绩效回顾以往文献发现创业团队认知能力没有确定的概念,因而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其的表述上也不尽相同,Cohen和Levinthal(1990)认为团队认知能力是一种判断和监测能力,团队成员在对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和知识的处理过程中会不断完善这种能力[7]。葛玉辉和陈倩(2011)认为团队认知能力是指团队成员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辨识出对战略决策有用的信息,运用于战略决策中的能力,以及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调整战略的能力[8]。目前对于创业团队认知的定义主要基于状态视角、过程视角和能力视角,很多学者对团队认知做出了不同的定义而呈现分散化状态,因而对于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定义的提炼也造成了阻碍。从状态视角来看,团队认知更加侧重于在一定情景和任务背景下团队成员所拥有的共同的认知状态,但是状态视角下的认知能力忽略了团队成员间的互动过程。从过程视角来看,对于团队认知的定义只是强调团队间的互动过程确忽略了成员互动背后所隐含的导致认知相似性的影响机制。从能力视角来看,团队认知的定义更接近创业团队认知能力的定义,但是忽略了认知环境对认知的嵌入性要素分析。因而对于创业团队认知能力的定义的提炼要综合3种视角,从多种维度综合性进行定义。综合以上观点,文中对创业团队认知能力进行概括,将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定义为在创业情境中,创业团队成员间通过心智交互促进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加工与分配,从而使团队实现对团队专长知识分布和对特定任务的共同理解的准确把握的能力。根据周建林和王国红[9]的研究,将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分为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和监测调控能力。创业共识能力是指团队成员在创业行进过程中对特定任务和情境下快速形成共同认识的能力,培养创业团队形成创业共识能力有助于团队形成集合型的心智模型,帮助团队成员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团队的创业需求,以及通过成员间的心智交互更清晰的清楚团队的创业愿景和创业任务。专长配置能力是指团队成员获取、存储、利用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或知识,并且在工作中进行合作性分配的能力。该能力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协调性模型,帮助团队成员在模糊、多变、复杂的环境中共同完善创业团队内部信息、知识共享及加工过程。监测调控能力是指创业团队基于创业环境线索和任务的感知和反馈,对其自身的团队认知进行监测和反馈调整的能力。该能力有助于创业团队在复杂的创业环境中及时根据环境感知反馈信息监控创业过程并对相应认知策略做出调整。高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监测调控能力成员的个体成员遇到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在复杂的环境中都能更好的表现出高效行为、做出有效决策。创业环境的不稳定需要创业团队成员看清当下的局势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团队成员的认知能力高可以使整个团队考虑的问题比较全面。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共识能力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H2:专长配置能力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H3:监测调控能力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1.2 创业过程的中介机制团队创业过程是团员之间心智交互、沟通协调的过程,会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增强团员之间的信任感[10]。创业过程主要体现在创业决策和创业机会识别2个方面,随着创业环境的动荡性、复杂性、多变性、模糊性的日益增强,创业决策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创业决策的正确与否会给企业利益带来不同的影响效果,要提高企业绩效,必须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决策,这对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处理大量复杂、模糊、多样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决策不论是对个人、团队还是组织来说,都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行为,战略决策更是关于企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决策,基于错误信息或前提做出的决策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危及企业生存[12]。从创业决策方面来看,团队的决策质量取决于团队成员的认知资源能否经过团队交互得到有效利用[13]。Cacioppo等人认为团员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14],具体表现在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和监测调控能力的不同。创业团队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每个个体成员的差异是影响团队形成共同认知的最基本的因素,WestⅢ认为由个体所具有的团队历史和先前经验决定的个体心智模型是影响团队形成创业共识的重要因素之一[15]。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会不尽相同,团队创业共识能力高会让团队成员在共同工作中形成对人际、沟通和任务的共同直觉和期望,拥有更高认知体系的团队成员会促进认知体系相对较低的成员主动向其靠拢,认知体系相对较低的成员会获得新的想法和灵感,从而使个体产生对创业团队任务、创业决策等同一环境条件的共同认知,進而使得创业团队做出对团队更有利的决策,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文中提出以下假设H4:创业共识能力和创业决策匹配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每个成员所专长的领域是不同的,因此专长配置能力会有助于团队成员在做出决定前对所有信息进行较好的整合和利用,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合作性分配,对决策选项进行思考,也会让成员们更倾向于在未得出结论时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最大限度对最终决策造成影响,从而对创业绩效奠定良好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5: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决策匹配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监测调控能力高的团员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获取新的思路以及方法,从而能够对未来的局势发展有准确的预测,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进而可以提炼出对创业绩效有利方面的整合。因此,文中提出以下假设H6: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决策匹配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从创业机会识别角度来看,机会识别并非是一闪而过的当下就能做出识别判断,而是要通过团员之间的心智交互才能产生的结果。而创业团队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心智交互过程,促进个体认知的比较和吸收[16]。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有多种渠道可以获取,为了让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壮大,创业团队在面对不同的机会时团队成员的个人认知能力会使得成员看待问题的层次和切入口不同。在复杂多样的机会面前,不同的选择都会影响新创企业的未来发展,在选择的过程中,团员之间必然会通过自身所拥有的认知体系来看待问题,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自己过去所拥有的信息和方法,并用成功的案例来说服团队内的其他成员支持自己的看法,但是机会是一闪而过的,这就需要创业团队迅速形成统一的共识从而抓住正确的机会,创业共识能力让团队成员快速形成共识并且会调整自身去选择符合团队创业愿景的机会帮助企业达成目标,从而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其次,从创业团队的定义来分析专长配置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Kamm提出创业团队是由多个体基于共同的愿景和兴趣联合创立的企业团体[17]。从创业团队的定义可以看出创业团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价值观、认知体系等方面都是相差很多,所擅长的领域也是不尽相同,Jehn等人认为团队成员在获得信息数量、质量和渠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18],因此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的专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专长配置能力会使得团队成员进行合作性分配各成员专长,集各自专长识别出最优机会,共同达成团队目标绩效,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最后,监测调控能力高的成员必然会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来看待问题预测未来的情况,并且用其自身的理解和成功案例来说服其他的成员个体赞同自己的看法,做出正确的机会识别,在这过程中争论和摩擦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监测调控能力低的团队成员更容易被能力高的团队成员所同化,彼此达到一致性的可能性会升高,而创业绩效也是最大效度的得到了提高。同样,在面对机会识别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也会有意愿倾向于整合所有的信息,挖掘出更多有助于判断创业机会是否能带来创业绩效提高的依据。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提出以下假设H7:创业共识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H8: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H9: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综合文中变量间的关系,提出文中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除了考虑控制变量(团队规模、团队所属行业、团队经营时间等)、自变量(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对因变量(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外,还要考虑中介变量创业过程(创业决策和创业机会识别)与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文中采用多元层级回归分析法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研究问卷调查针对国内创业团队展开,预调研和正式调研均遵循以下几个规则:①选取符合要求的创业团队进行调查;②以团队或者部门为单位进行成员调查;③要求团队或者部门至少有3人以上填写问卷。调查采取电子问卷方式进行采集,于2017年10~12月在上海、江苏等地进行调查,通过和部门主管或团队管理层或团队成员建立联系,抽取绝大多数个体进行调查以代表团队整体情况。问卷调查共发放240份问卷,收回221份问卷,剔除14份无效问卷,共取得207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86%.本次调查中,男性占比39.6%,女性占比60.4%,年龄分布上24~40岁占比42%,41岁以上占比47.8%,学历分布上专科及以下占比6425%,大学占比25.12%,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成员分别占比41.06%和38.65%.团队规模主要集中在16人以上团队,占比44.4%,团队经营时间较为平均,半年以下、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两年、两年至三年、三年以上分别占比18.84%,24.64%,20.29%,676%和29.47%,团队所属主要为服务业和其他各占比27%和38.65%.
  2.2 变量测量文中对相关变量使用的量表均采用国内外学者使用过成熟的量表。文中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包括5个部分;背景资料、创业团队认知能力量表、创业决策量表、创业机会识别量表、创业绩效量表。创业认知能力量表使用的是周建林、王国红[8]的研究量表,包括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监测调控能力量表3部分,共有24个题项。创业决策采用的是国内较成熟的苗青[19]的研究量表,含5个题项。根据Baron[20]和黄金嘗[21]的研究确定文中的创业机会识别量表,含5个题项。在Covin[22]以及 Adegoke Oke[23]开发的量表基础上,结合研究的内容确定了创业绩效的量表内容,含9个题项。所有的量表均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进行测量,每个题项均有5个选项,分别为“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很同意”和“非常少”、“较少”、“一般”、“较多”、“非常多”,对应分值分别为1~5分。此外,研究选取年龄异质性、性别异质性、职务异质性和创业团队的规模、行业、经营时间为控制变量。
  2.3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检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保持一致性的程度,文中利用Cronbach Alpha系数对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当Alpha系数大于0.7时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测量结果见表1.根据表1所示,各量表Alpha系数均高于0.7,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信度。
  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 24.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见表3,首先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和监测调控能力均值均较高,创业共识能力的重要性要明显高于专长配置能力,说明探索团队认知各维度对于团队创业绩效的影响效果的必要性。其次,创业决策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均值均高于4,说明研究创业过程对于团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的必要性。最后,由相关系数可知部分假设得初步验证,为后面的假设研究提供依据。
  3.2 假设检验文中采用层级回归对假设提出检验,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构建交互项时将各变量均进行了中心化处理,经处理后的各变量DW值均接近2,VIF值均小于10,回归分析说明如下:首先,以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务、团队规模、团队经营时间、团队所属行业)为自变量,创业绩效为因变量建立模型M1,结果显示控制變量对创业绩效解释力不足(R2=0.017,ns),模型统计量F值不显著,由此说明控制变量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模型M1的基础上增加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和监测调控能力为自变量,建立模型M2, M3和M4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步骤见表4.加入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和监测调控能力后,模型变得显著(M2:F=13.695,p<0.01,M3:F=12.732,p<0.01,M4:F=12.23,p<0.01)。3个变量系数为正数且显著(β=0.65且p<0.01;β=0.201且p<0.1;β=0.33且p<0.01),这说明创业共识能力、专长配置能力和监测调控能力与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因此假设H1,H2,H3得到支持。
  接下来对创业过程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为了检验创业过程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本研究构建创业绩效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表6.由表5分析结果显示,由M5和M8可知,在加入创业共识能力和创业决策的交互项后,创业共识能力与创业决策的交互项系数为正数且显著(β=0.207,p<0.01),这说明创业共识能力与创业决策匹配对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H4得到支持。由M6和M9可知,加入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决策交互项后,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决策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β=0.145,p<0.1),这说明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决策匹配对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H5得到支持。由M7和M10可知,在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决策交互项的介入下,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决策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且不显著(β=-0.033),因此假设H6没有得到支持。
  由表6结果显示,交互项“创业共识能力×创业机会识别”和“监测调控能力×创业机会识别”都与创业绩效显著相关,且系数显著为正(β=0.132,p<0.1;β=0.17,p<0.01),说明创业共识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假设H7和假设H9成立,由M12和M15可知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匹配对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是不显著(β=0.072),假设H8不成立。   4 结 语
  通过207份创业团队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团队认知能力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创业团队认知能力的不同维度和创业过程不同维度的匹配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不同。
  1)创业共识能力与创业决策匹配对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将明显增强,有较明显的正向促进;
  2)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决策匹配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其影响没有特别明显;
  3)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决策匹配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但是影响相对细微;
  4)创业共识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交互项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
  5)专长配置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交互项对创业绩效正向促进但是不显著;
  6)监测调控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交互项对创业绩效正向促进,且影响明显。
  在新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会面对很多风险和复杂环境带来的威胁,创业团队认知能力揭示出了创业团队行为背后所隐含的驱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创业团队的认知能力通过影响创业团队的决策和机会识别,使得创业团队取得更高的创业绩效。因此对于创业团队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更着重于培养和提高团队成员的认知能力水平,使得创业团队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认知任务。创业过程在创业团队认知对创业绩效的促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创业过程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要与创业团队认知能力结合,因此要做好创业决策和创业机会识别与团队认知能力的不同匹配,这样才能更有效促进创业绩效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Beckman C M.The influence of founding team company affiliations on firm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04):741-758.
  [2]邹晓凤,鲁 虹.创业团队异质性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01):103-107.
  [3]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M].5th Edition.Boston:Irwin/McGraw-Hill,1999.
  [4]王國红,周建林,秦 兰.创业团队认知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39(04):3-14.
  [5]李乾文.公司创业活动与绩效关系测度体系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02):2-9.
  [6]刘晓敏.隐性知识获取、机会能力与创业绩效[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0):117-123.
  [7]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01):128-152.
  [8]葛玉辉,陈 倩.高层管理团队认知能力二维组合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08):142-146.
  [9]周建林.创业团队认知能力与创业决策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10]Marks M A,Mathieu J E,Zaccaro S J.A temporally based framework and taxonomy of team proces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03):356.
  [11]王倩楠,葛玉辉,刘喜怀.认知视角下TMT与中层管理者互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05):467-472.
  [12]沈思瑶,孙跃东,吴满琳.创业团队即兴能力对决策绩效的影响——职能经验异质性的调节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39(02):190-198.
  [13]谢凤华,古家军.团队认知特性、决策过程与决策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06):88-91.0
  [14]Cacioppo,John T,Petty,et al.Disposition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motivation:the life and times of individuals varying in need for cogni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6(119):197-253.
  [15]G.Page West III.Collective cognition:when entrepreneurial teams,not individuals,make decis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31(01).
  [16]Gruber M,MacMillan I C,Thompson J D.From minds to markets:how human capital endowments shape market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of technology start-up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05):1421-1449.
  [17]Kamm Judith B,Shuman Jeffrey C,Seeger John A,et al.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new venture creation:a research agend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14(04):7-17.
  [19]苗 青.基于规则聚焦的公司创业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0]Robert A Baron.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basic “why” ques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02):221-239.
  [21]黄金嘗.环境特性、创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以服务业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2]Covin J G,Slevin D P.New venture strategic posture,structure,and performance:an industry life cycle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0,5(02):123-135.
  [23]Adegoke Oke,Fred O Walumbwa,Andrew Myers.Innovation strategy,human resource policy,and firms’ revenue growth:the roles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Decision Sciences:The Journal for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Decision Sciences,2012(02):273-302.
  (责任编辑:王 强)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解旅游各界对疫情冲击旅游业的评价及应对策略,对旅游企业实施自救、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业快速复苏及长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运用内容分析法,从高频词、网络语义和主题内容3个层面对150篇旅游评论文章的主题内容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现有成果主要关注两大层面内容:一是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评价,包括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领域和影响时间尺度等;二是疫情期间及结束后
期刊
摘要:文中对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环境发展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经济效应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跨区域研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万德数据库的2007—2017年的中国各省经济人口数据,通过建立中国金融环境、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实现协同发展,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中国西部地区技术
期刊
摘要:哈萨克斯坦煤炭资源丰富,储量与原煤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为弄清中哈两国煤炭行业的合作前景,扩展后续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运用统计与文献分析法,对哈萨克斯坦煤炭资源及开发利用、投资环境和中哈煤炭能源产业合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煤炭储量大、分布广、人均占有率高,但开采程度低,技术落后,环境保护待加强;同时,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加之在开发利用工艺、技术与装备上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相关文献,梳理及预测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以“‘互联网金融’并含‘监管’”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生成知识图谱。从发文数量上来看,2013—2016年发文量迅速增长,2017年至今发文量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高频关键词有互联网金融
期刊
摘要:文中基于上海市2002—2016年的可得数据,借鉴Feder(1982)和Levin和Raut(1997)的基础理论,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出口贸易所引致的要素配置机制和创新溢出机制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要素配置机制还是创新溢出机制,知识产权出口部门的对外贸易均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素配置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优于创新溢出;非知识产权出口部门所引致的创新溢出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治理制度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始终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北京市市属国有企业为例,针对微观调查采集的薪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水平高于社会平均工资,体现出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薪酬在性别、岗位类别方面差异不显著,体现出较好的内部公平性;国有企业员工薪酬差距主要由工作年限和职级决定,教育的投资回报尽管有所体现,但影响较小。针对目
期刊
摘 要:文中使用负二项回归层次模型,以2011—2015年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21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联合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CEO权力对联合风险投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单独风险投资机构,联合风险投资更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且风险投资机构数越多,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CEO权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CEO权力在联合风险投资
期刊
摘 要:实现基于专利成果分析的高校技术创新评价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研究对象,借助Patsanp专利分系统统计其历年来的专利,从专利申请量变化趋势、专利授权比例、有效专利维持率、活跃专利发明人、专利技术领域分布情况和重要核心专利等不同维度。量化分析了南京邮电大学的专利发展情况,并在重要的创新技术领域进行了创新能力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对南京邮电大学技术创新的活跃程度及优势领域分布进行了深入解析。结
期刊
摘要:員工作为企业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面临一系列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如何使员工成为组织效能的助推器,越来越受到组织效能领域研究的关注。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员工GNS与组织效能的关系,并引入绩效考核方式为调节变量,分析其对上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文中样本取自我国中西部地区20家金融企业的240名员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18份,回收率为90.83%,剔除存在明显错误和缺失的无
期刊
摘 要:基础研究是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科技基础设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运用2003—2016年我国30个省区相关数据,基于经典生产函数形式,实证分析高校基础研究投入、科技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得出结论如下:从全国范围看,高校基础研究和科技知识基础设施对区域专利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科技物力基础设施则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效应,高校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对区域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