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的史学观念反思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b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主要音乐期刊②中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的300余篇文献资料进行综录、评注等工作,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始终处于重复、缺乏新进展的胶着状态下。受《检讨》一文的启示,本文认为史学观念的单一与陈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并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对这一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以期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 音乐作品 史学研究 史学观念
  本文系作者硕士毕业论文的一部分,2009年度获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名称:基于音乐作品研究的史学方法反思,项目编号:ZK0972。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主要音乐期刊中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的相关论文,可谓代表了这一时期学界在该专题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但通过对300余篇文献资料进行综录、评注等工作,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无论在研究目的和模式的选择上还是研究材料的处理上,该研究始终处于重复、缺乏新进展的胶着状态下。
  出现这种现象除却各种复杂的现实影响,是否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当代学人思维方式之检讨——文化研究的前提性思考之一》③(下文简称《检讨》)一文从哲学和思维的高度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当代中国学人在探讨任何问题之前,已有一个理解的“前结构”或“先入之见”规约着他们的探讨方向,这一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构成。
  意识层面的“先入之见”
  1.关于“观念中心论”:《检讨》一文指出,观念论乃是一种以观念、理想为中心和出发点来考察其他一切问题的思维方式。
  反观我们的音乐史学界,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以前,我们进行音乐史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毛泽东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论》、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两本著作,主要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阶级斗争,主要的指导方法是一元方法,这样一来,难免陷入简单、教条主义,成为左倾政治的附庸。”[1](p189) 这一时期出现的对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人物、作品、事件的狭隘甚至错误的评价就是由于当时人们观念中狭隘的“指导思想”。而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多数也只对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阿炳的《二泉映月》等反复研究,而对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则比较轻视。这种做法源自我们内心的“名作观念”,即认为作家的全部成就只体现在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中。
  2.关于“泛逻辑论”:文中认为中国学人在研究任何问题时,“既不重视现实生活提供的新鲜经验,也不重视前人或今人在研究同一问题时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
  笔者所见很多文章常常重复既成事实,无论文章中心是什么,都会对既有的作家生平或作品背景进行一番介绍。另一种表现是对既成结论的无谓重复,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民族风格与西洋体裁相结合的典范、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典型等都是早已被人们认可的定论,但很多相关文章还在津津乐道于这一问题。
  作为学术研究,“学者从事学术的意义在于,站在前辈学人的基础上,推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学科体系的进步”。[2](p72) 我们的研究中之所以出现重复、单一的现象,就是因为研究者们执意坚持自己臆想的“逻辑”体系,对他人已做且已澄清的问题进行再次探重复。
  3.关于“道德至上论”是在“观念中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道德伦理作为探讨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认为任何事情的合理性存在都必须以社会伦理道德作为标准。
  音乐艺术具有特殊的道德价值,人们通过欣赏音乐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道德和音乐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将音乐等同于道德、将“美”等同于“善”、将音乐形象等同于道德说教,那就等于否定了音乐自身的独立性,抹杀了音乐作为艺术的艺术性,是“道德至上论”的真正体现。
  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还是能够合理地把握音乐的艺术性和其健康的思想教化功能的关系,至少还没有大量出现以道德出发去衡量、评介音乐作品的现象。
  意识层面上的这几种先入之见相互关联,构成了我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虽然有时我们也能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却无法驾驭它们。
  潜意识层面的“先入之见”
  1.关于“意志主义”:《检讨》一文中认为“意志主义”的集中表现是指支配、改造他人或客观对象的一种权利意向或欲望。
  在学术研究中,当正当的个人“权力”被学术家族的其他成员认可时,它便被奉为“权威”,而当个人“权力”不断自行扩张、膨胀以至扭曲、变形时,学术界的一切“学术争鸣变成了不加掩饰的争权夺利。来一次学术讨论就要整一批人。学术讨论的收场也往往是一部分人占山为王一部分人落荒而逃;一部分人大获全胜,一部分人缴械投降。在许多人眼里,学术讨论的实质已不是一个真假是非问题,而是一个输赢得失问题”,[3](p12) 这就是“意志主义”严重的负面表现。
  在笔者所见研究中,不注重理性思考、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感性推断出发去研究评介作品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任其继续膨胀,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该专题研究领域的言论自由将会被某些“权威”所限制。
  2.关于“自然主义”:文中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自然经济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
  笔者所见文章中,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对音乐本体形态的探讨,而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人文价值关注不多、研究不够,对诸如为什么《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等作品会成为中国人耳里心中的经典的深层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等问题的探讨还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3.关于“实用主义”:《检讨》一文说,“当代中国学人中普遍存在着‘浮躁’心理,这种心理正是由于对实用性的急切追求,即对金钱、财富和权力的渴望引起的。”   从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乐与政通”到近代的“音乐为政治服务”再到当代音乐理论界流行的“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等等,可以看出“实用主义”对音乐理论界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今天笔者所见音乐作品研究中,更是随处可见一些以“实用”为标准而产生的一些漏洞百出的应急之作。
  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纯粹知识”[4](p79) 存在的重要性。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在给文学研究下定义时这样写道:“如果说文学研究仅仅是为了阅读艺术服务,那就误解了这门系统性知识的宗旨。……文学研究这一观念已被认为是超乎个人意义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识见和判断体系。”[5](p6)这段话否定了知识的唯一使命是为实践服务的观点,提醒和告诫研究者们要对学术研究在学术家族和整个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独立地位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对为什么在多元化史学业已形成的新时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的“重复”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状况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虽然我们很难从制约研究者史学观念的“先入之见”和“先在意向”中摆脱出来,但必要的分析和反思使我们的思想前提得到了澄清,有了清醒的认识再去进行各种问题的探讨,就会有意识地对可能发生的狭隘想法有所自检和控制,从而产生各种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见地。
  注释:
  ①俞吾金.当代学人思维方式之检讨——文化研究的前提性思考之一[J].文化与人,1996(1).
  ②分别为国内九大音乐学院学报以及《人民音乐》、《音乐研究》和《中国音乐学》三种专业核心期刊。下限截止时间为2008年3月。
  ③载《文化与人》1996,1.
  参考文献:
  [1]冯效刚.新中国音乐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1949-1999)[J].黄钟,2007,1.
  [2]杨燕迪.音乐学术与规范建制:回顾、思考与建议[J].音乐研究,2003,4.
  [3]雷戈.论历史观的权力性本质[J].宁夏大学学报,1998,2.
  [4]杨燕迪.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J].黄钟,1990,1.
  [5][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等人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 陕西宝鸡
其他文献
本试卷满分150分(不含听力),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1. How does the woman probably feel now?  A.Angry.  B. Busy.  C. Full.  2. What has
期刊
【摘 要】新媒介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界面设计延展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传统设计思路向新媒介思路转换。这类课程的课堂训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可以将新媒介艺术课程用最简单的方式引入学生的设计练习之中。本文突出了课程实践训练的四个主要方式方法,经过我们新的方法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生在新媒介艺术设计课程中潜在交互设计能力。  【关键词】新媒介艺术设计 界面设计 课堂实践 拓展  关于
期刊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3月11日发布2015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美国哈佛大学依然位居榜首,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名次显著上升。  榜单前十位由英美两国高校包揽。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剑桥和牛津两校分别从去年的第四和第五位上升至第二和第三位,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则分别从去年的第二和第三跌至第四和第五位。  清华大学从去年的第36位升至第26位,北
期刊
[摘要]为完成省级课题:协调好建设大西安与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之关系,且进行文化自信之学术探讨,并开发新型旅游文化资源,亲赴大明宫进行实地调研,且检索古今文献、综合分析后认为:建筑群遗址中的弘文馆为唐朝具有多种职能的部门:图书馆;贵族学校(高干子弟学校);儒家文化研究教育场所等。古文献载:“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严格,礼仪轻重皆参议焉。”此文献说明:“弘文馆是一个集文献管理、教学
期刊
【摘 要】作为德国历史的重大转折,1990年的两德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转折文学应运而生。东西两德作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德国统一进行了回忆和反思。视角差异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使得转折文学作品无论在体裁、主题以及写作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转折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阐述不同视角下转折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关键词】转折文学 两德统一 视角差异  转折文学是德
期刊
【摘 要】为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校园足球推广的新形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足球应用型人才,“实验区”构建了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的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人才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足球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  基金项目: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课题,编号:XTJY1229。  人才培养模
期刊
【摘 要】爱德华·蒙克的作品被分为“疾病、爱情、死亡”三大主题,它们是蒙克在画布上屡屡重现的梦魇。其中,“死亡”始终是他竭力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核心主题。蒙克画笔下的“死亡”并非赤裸裸的惊恐,亦非源于人性中对“黑暗”的避讳和畏惧,而是画家对于“失去”的哀悼、不安和焦虑。作为表现主义先驱,蒙克摒弃世俗规束,以其迷狂的艺术表现力,构建了一个游离于生死边界、神魂共舞的意境。他与俄国心理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
期刊
【摘 要】在英语经济类篇章中,时常通过隐喻表达抽象的概念。本文通过研究英语经济报刊对2008年金融危机报道的文章,旨在发现英语经济报道中常用的隐喻始源域,探索描述金融事件所使用的概念隐喻及语言隐喻,最后评判性地讨论隐喻使用背后西方国家认知、社会文化、历史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特点并分析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相关话语策略。  【关键词】概念隐喻 经济语篇 批评性隐喻分析 话语策略  基金项目:2013-201
期刊
2015年1月9日上午,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结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颁奖仪式结束后,面对殊荣,于敏淡定而谦逊地说:“这个奖更应该属于我们的集体,没有同事们,我个人是难以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  寒门之子发奋苦读,业精于勤学有所成  于敏1926
期刊
【摘 要】马思聪作为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演奏家,不仅与其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将对生活的奋斗与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真切感知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从而为中国演奏事业,尤其是为小提琴演奏事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关键词】马思聪 小提琴 演奏 创作 民族化  马思聪自小就拥有非比寻常的音乐天赋,在三岁时,外婆家的留声机是其音乐之旅的启蒙,而七岁时堂嫂家的风琴让他能够从中领会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十二岁时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