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g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头在这里,人在哪里?”
  无论思想上还是实践中,在美丽的石头和奇石艺术品之间,我们热衷的仍然是对前者的“发现”,而忽略了需要脱胎换骨、破茧成蝶才能完成的奇石艺术品创作。
  “奇石是表达的艺术”理念,必将引导奇石爱好者走出囤积式收藏的误区,向品鉴、创作的方向发展。
  毋庸置疑,“奇石是发现的艺术”作为石界的宣言,有力推动了二十年赏石活动的大发展,成就了石界的一派繁荣。但不同时代的特质和景况决定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奇石是发现的艺术”作为我们赏石玩石的精神指南已伴随我们走过二十年的历程,当下,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道路,总结成功、厘清困惑、找到方向,确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赏石风尚——奇石是表达的艺术。
  当然,重新审视,需要从源头开始。
  思辨:“奇石是发现的艺术”
  1、“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的精神内涵: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的提法,能够迅速地被石界内外所认知、接受,甚或奉为经典,有着其深刻的内在原因。那就是这简短的八个字是对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的认同。蕴含着对赏石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艺术自觉的充分尊重,对每个个体的个性化艺术认知的高度包容。这一精神内涵产生的号召力、影响力,汇聚成赏石文化活动在全国迅速复兴的巨大动力。
  2、“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的积极意义: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无疑从思想上在自然之石和自然之人之间搭建了一道关注、探索、认知、收获的桥梁,成为各界人士纷纷投入到赏玩奇石大军的精神动力。“发现!发现!”也成为大众淘宝寻奇的制胜法门与行动指南,这在客观上降低了赏玩奇石的入门门槛。这让奇石从小众雅玩到大众赏玩,形成了英雄不问出处、人人皆可参与的局面,让奇石赏玩的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成为现实并蓬勃发展。应该说,奇石收藏群体的壮大及奇石和奇石相关衍生产品——市场、展会的蓬勃发展是其最好的明证。其积极意义有目共睹。
  3、“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的理念遭遇瓶颈:


  瓶颈之一:个性的“发现”与群体共鸣的落差。个性化本是艺术家难能可贵的品格和风骨。但赏石活动不是少数艺术家的竞技场,而是大众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里的个性的“发现”,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认知局限性,甚或完全是指鹿为马,是个人的想入非非。既然“奇石是发现的艺术”,那么在奇石圈子里,最难做的、也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否定别人的“发现”。叫好与赞美已经成为石界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有修养的人经常用“自己喜欢就好”来委婉地搪塞一些个性的“发现”,但共鸣并没有产生!当不能与大众至少是小众产生共鸣的时候,一些充满个性化的饱含欣喜与激情的“发现”,只能变成乏味的鸡肋,甚至连鸡肋都不如。
  瓶颈之二:热闹的圈内循环与艰难的跨界认同。这些年来的石界,不可谓不热闹,各地的石展把石界中人忙乎得东奔西走、应接不暇,当下的石市也可谓风生水起,振奋人心的交易喜讯时有传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奇石作为收藏品还远远没有进入艺术品收藏的主流品种行列。细细品来,我们更多是靠利益驱动和资源占有的心理维系着石市的繁荣。我们卖掉的更多的还是具有天然属性的石头,而不是倾注了我们心血的展示给世人的可以表达我们思想情感的高雅艺术品。换言之,我们依赖的是上天创造的奇迹,而不是人的主观能动的艺术创造。无论思想上还是实践中,在美丽的石头和奇石艺术品之间,我们热衷的仍然是对前者的“发现”,而忽略了需要脱胎换骨、破茧成蝶才能完成的奇石艺术品创作。跨界认同,尚在我们的期待中。
  瓶颈之三:“发现的艺术”与“奇石走进生活、走入家庭”的矛盾。
  石界热衷于宣传的奇石的天然属性、稀缺性无助于中石协提出的“奇石走进生活、走入家庭”的倡议。“发现的艺术”的提法与家居摆设的属性需求存在距离。奇石走进生活,走入家庭首先要具备的是陈设功能和欣赏功能,她有着美的属性而不是“发现”的功能;她要具备营造环境空间意韵氛围的生命力,她应该是已经跨越了“发现”阶段的完整的奇石艺术品,如同艺术家创作的装置艺术品一样,能被欣赏,能被感知。不难想象,当我们把天然的石头变成奇石艺术品的时候,“奇石走进生活、走入家庭”的现实才会真正到来。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带来的困惑与思考
  在“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的旗帜引导下,我们走过了多年的赏石之路。在收获诸多赏石之乐的同时,也遭遇很多困惑,进一步引发我们的反思。
  困惑之一:曾几何时,“奇石是否是艺术品”的大辩论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让我们困惑的是:奇石如果不是艺术品,还何谈让奇石走上艺术品收藏的大雅之堂?这一疑问虽然由石界内部提出,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和忽视发出这一疑问的石界中人探索石艺真谛的求真精神!但这个真诚的疑问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思考:我们可以从“奇石是不是艺术品”这一疑问产生的土壤——即指导我们奇石之路的基础理念——“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这个根源来寻找答案。我们似乎可以按照事物发展逻辑的合理性而加以推断结论是:“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的定性不能指导我们探求石艺的全部。
  困惑之二:接踵而至的各个名石产地资源枯竭的消息,让我们继续困惑:资源没有了,发现的艺术何以为继?难道奇石仅仅是发现的艺术吗?
  思考:一个近似哲学思辨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石头在这里,人在哪里?”“发现”之后,人还需要做点什么?难道配上座子、摆到家里、藏在库房里、偶尔拿出来欣赏一下,这如同奇石搬运工的工作就是“发现的艺术”的全部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发现”,仅仅是我们找到了石艺创作的素材,使我们石艺创作得以开始。“发现”,让我们拥有了寄情于物的天然载体。人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会赋予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每一块充满灵性的奇石以全新的生命。奇石的艺术将由此产生!而“奇石是发现的艺术”仅仅是引领我们到达了奇石艺术殿堂的大门。   困惑之三:诸多赏石家、大师的头衔同样让人困惑:一线石农是奇石的第一发现人,其中不乏读懂奇石的高人,辗转交易的每个环节也同样不乏懂石高手,遵循“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这一定性,收藏者因石成名,岂不是盗天工为己有?大师的头衔到底属于谁?大师真的是大师吗?大师何以能成为大师?
  思考:所有人可以产生共鸣的回答是:金钱绝不是赏石悟道的买路钱,更不是大师盛名的通行证。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绝不是仅仅具备了“发现”奇石素材的眼力,还要具有以“发现”的奇石素材创作奇石艺术品的“表达”能力!
  凡此种种的诸多困惑,盖源于“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这一思想理念为我们在自然之石和奇石艺术品之间、在产地资源和被收藏的奇石资源之间、在石农和收藏者之间设置了一道思维的樊篱。而打破这道樊篱,需要大力提倡“奇石是发现的艺术,更是表达的艺术”的理念。惟其如此,长期存在于石界的诸多困惑才能自行化解,瓶颈才能被打破!
  明晰:“奇石是表达的艺术”
  1、“奇石是表达的艺术”的精神内涵
  如果说“奇石是发现的艺术”是对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的认同,那么“奇石是表达的艺术”就是对人的艺术天性的彻底解放。人的艺术自觉不会止步于“发现”,被“发现”的天然之石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也将在个性化的艺术认知的不断升华中被恰切地表达,最终创作出为大众公认的独一无二的奇石艺术品。“表达”,代表着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获得了高度的精神自由。
  2、恰切的“表达”追求形式之美
  一位当代艺术家在谈到创作思想时提出“形式就是内容”的观点。形式是外在的、表象的,而内容才是本质的决定性的东西。何来“形式就是内容”的论断?的确,无论内容多丰富、多深邃,也需要恰到好处的完美的形式去表达。只有恰切的“表达”,才能被感知、才能有共鸣。道家之布道,佛家之表法,都是需要采取一定的形式让受众感知、体悟。再优美的画面也是画家用最简单的形式——点、线、面来完成的。
  石艺亦是如此。缺少了布局的形式之美,剩下的就是天造的石头而已。那种有块好石头就自我标榜抑或被标榜为大师、艺术家的,不过是盗天工为己有的沽名钓誉罢了。写到这里,不禁又想起那个哲学思辨的问题:“石头在这里,人在哪里?”人,在形式之美的表达中无处不在:主题的确立、展具的匹配、配件的呼应与点化、空间的选择、环境的融合,这一切的考量与斟酌,都在无声中体现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方法。恰切的“表达”追求奇石作品的形式之美,而奇石作品的形式之美成就我们要表达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奇石艺术品创作者自身的学养赋予奇石艺术品鲜活的生命,作品主题的确立和表达需要通过营造形式之美的方法感染受众,产生共鸣。这就是“奇石是表达的艺术”的意义所在。
  3、“奇石是表达的艺术”的现实意义


  “奇石是表达的艺术”理念,是“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理念的深化与升华,是奇石艺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收藏风气日盛的社会,我们需要获得怎样正确的导向和认知至关重要。就赏石文化而言,仅仅有“奇石是发现的艺术”的理念支撑是不能满足赏石文化和奇石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也不能深入地引导赏玩群体向更高的层次、境界前进,达到在接近或相同的层面开展国际性赏玩交流的水准。
  近年来,各地的石友已在奇石的表达形式上多有创新:海派的小品组合风靡大江南北,石界中人纷纷效仿;很多石友也在往奇石的器具化、实用化方向进行探索,出现了一些和时下盛行的茶道、香道艺术有机结合的实用作品;笔者也在雅石水盘置景方面进行了尝试,得到室内环境设计行业的关注和认同,并开始有效的合作。
  “奇石是表达的艺术”理念,必将引导奇石爱好者走出囤积式收藏的误区,向品鉴、创作的方向发展。从“发现”到“表达”,奇石艺术化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广阔。
其他文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了计量,并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也统一了度量衡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又建立了这方面的标准器。而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和各国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所提供的信息、产品、技术和服务等,都要求有统一的标准,于是,国家就制定有国标,行业就规定有行标,世界各种组织协会间就商定有协会标准。  而
期刊
天雕艺术之美,让欣赏者流连忘返、爱不释手,使人内心产生喜悦与感动,博得共鸣,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台湾奇木创意协会创立于2012年,由秦清善担任总召集人,其干部由台湾各县(市)石友会之现(前)任会长组成,阵容可说相当强大。立之初,参与者仅数十人,因秦会长对奇木创意文化推广不遗余力,且全体会员齐心协力下提供个人珍藏,因此于2012年6月1日至7月30日在屏东科技大学举办的筹备会会展,一展惊人,博得了
期刊
王 刚 ·收藏·  石种:马达加斯加玛瑙(组合) 电话:18604838383
期刊
此方石产自马达加斯加岛,系水冲玛瑙籽料。其卵形面有涟漪状韵圈,勾勒出观音身形,轮廓外围现金边光环。纹路浑然天趣,质色油亮通透,泽润红艳。  天地间有此石,叹造物神奇,似喻善为人之本,若有一颗慈悲之心,世界将无限美好!  诗云:佛光闪闪现莲台,禅意朗朗观音怀。悟彻慈悲真妙理,心映菩提花自开。  题名:【南海观音】  石种: 马达加斯加红玛瑙  尺寸: 6.3×3.9×2.1cm  电话: 13531
期刊
编者按:随着媒体与本地爱石人的努力,长江石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又是一年长江石出水季,新鲜出水的石头吸引了更多的人,也带动了市场交易的又一波热潮。整个2013年长江石的价格也已有明显变化。那么,外地人眼中的泸州石市是什么样的呢?山东藏家墨林的泸州淘石视角,也许可以让我们管中规豹。  茜草  据当地人说,茜草是泸州最早的长江石一级市场,但这些年茜草的奇石市场发展不快,与后起之秀何家坝相比,似乎有点
期刊
本刊的年底大型回馈活动,得到读者的热烈响应。截至目前,已有几十位石友收到了奖品,编辑部仍在不断收到反馈电话、邮件。  “斥资12万”,一时成为读者热议的话题。姜艾令、宋益群、张志强三位鼎力支持回馈活动的藏家,也走进了石友视线,成为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对于石界成交来说,十几万的石头数不胜数,而这些钱用来回馈“爱石人”,在石界似乎还是头一遭。因此,也有不少读者和石友想要了解“斥资12万”前前后后的故
期刊
春之序,源于漫长的冬季,等在霜雪之中的生机,沐浴着初春的细雨,绽放出羞涩的翠绿。  那雏儿,迎着新生,欢喜好奇。  听,饱含希冀的耳语。看,紫罗兰静谧的思绪。闻,清新馥甜的香气。吻,美梦开始的春季。  此和田玉雕件,玉中带翠,翠中有紫罗兰,三种颜色,三种景象,相容相映,光鲜诱人。一玉三色,巧色巧雕。足以见得此物稀世珍贵。  武 斌  〖收藏〗  电话:0951- 5036888(转)  题名:【春
期刊
菜菜:哈喽,我是菜菜,年过而立,混在职场。有缘认识了石头,忽然觉得灰色的人生有了点色彩。我喜欢石头的是,它是自然造化,没有人工的做作,是今天这个社会里难得的彻底的真实。可惜我还是个玩石的菜鸟,一两个月了,还在入门。想请教高人,玩石究竟如何入门?  老石:哈哈,玩石头,是会“上瘾”的,会占时间,花精力,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菜菜:求之不得。  老石:玩石头,需要有点水准,有点悟性,这方面你……  
期刊
商的推动  当代奇石收藏滥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渐至蓬勃兴盛,奇石市场发展迅猛,奇石产业结构渐趋完善。随着奇石交易在一级级市场间递增,配座、保养、装卸、物流以及奇石店面的装修等奇石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渐渐有了固定的人员参与,并形成了具有专业素养的队伍,甚至打造出声名远播、为人称颂的专业品牌。  赏石的初始与落点在于人们对纯真自然以及美的发现表达,奇石产业中的层层包装,也随着利润的
期刊
在目前多以故事情节为创意灵感的小品组合中,这组作品的创作思路显得独树一帜——以饱满的形体特征为组件间的内在联系,以色彩的深浅、质感细腻与粗粝的变化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反差,增强表现的力度。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没有繁冗琐碎与絮絮不休,只有一种沉凝端方的大气象。古人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作品背后的情感逻辑与精神表达,则全凭欣赏者自己发挥想象。  题名:【形意无双】  尺寸: 直径 9cm(中)  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