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不注重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力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训练受到教育,以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极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邢继锋,教师,现居吉林公主岭。
其他文献
能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课程标准》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如何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而精辟地赏析呢?   其实,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很多,但具体到不同的语言材料,则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一般说来,语言可供赏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被动学习中被训练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综合性学习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它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活动中学会沟
高效教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欢乐,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语文,以此达到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因此,构建小学语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教学前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越发认识到学生是不完美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各种弱点,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表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且在学习方面也会表现
编辑推荐辞:在中学语文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或是脱离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是盲从教参资料和以往教学经验,或是对文本内涵的挖掘缺乏创新性;这说明部分语文教师在设定课堂目标时所秉持的观念亟待规范。基于此,我们推荐了这篇文章。  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笔者试以《背影》教学为例谈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背影》一
走进高三,到了高考的前沿。复习资料一本接一本,名校试卷好似雪片纷纷飞来……   难道整天在桌前做题就是学习语文?难道一学期违心地写几篇应试作文就是学习语文?不,生活处处有学问,语文本在生活中。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现实生活中学,真正的语文应当到自己身边寻找。   漫步在田野的小道上,一阵凉风拂过,夹杂着花草的味道,是甜的,哦,不,是香的!偶然抬头,发现树叶黄了,水杉随着风儿在舞蹈,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更需要教师能够从全身心的关爱中来获得成长的乐趣,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实践具有协同性。为此,本文将从语文教学思考与德育实践展开探讨,并通过文化与德育修养来转换教师角色,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融入德育工作,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语文学科与德育教学的融合,能够从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增进学生对个体的认知。然而,当前的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贾宝玉便是一个不学无术,不知人情练达的“混世魔王”“孽根祸胎”,因“性偏僻”“不孝无双”出现在世人眼里,更因生活在温柔富贵的钗裙之中而被后人所不齿。可是,身处贾府中心地位的宝玉,这些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我们揭下贾府层层叠叠的面纱和伪善的面孔,一颗鲜活的晶莹剔透的君子之心,并跃然纸上。   第一、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阅读之于孩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泛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如蜜蜂一般,采得许多花后酿出甜甜的蜜来。深刻的阅读可以教会我们的孩子辨物明理,在崎岖的人生路上踏出一径芬芳。《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六年不少于150万字。”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课外阅读观念,扩充学生课外阅读量,提
莫泊桑小说《项链》是文学宝库里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付出十年艰辛的人生悲剧让人唏嘘不已。主流文学评论一般对玛蒂尔德是批判的态度,理由有三:第一、她的心灵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不能安分守己。第二、她的人生观是根本错误的,“深感自己天生丽质,本当身披绮罗、头佩珠玉”。第三、她的幻想虽然是“空想”,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仔细揣摩,再联系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就能
在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结合现有的先进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表达环境  在我们当前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