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构都在不停的研究,近年来又根据中小学生道德严重缺失的现象,提出了着力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探讨加强中小学生首先教育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道德判断力低、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是非美丑混淆。缺乏道德践行精神,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把握不准,道德实践意识不强。
2、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公共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滋长、强调个人权利。自私、任性、唯我至上。
3、文明礼仪失范,语言粗俗、课上捣乱、口出秽语、坐无坐姿、站无站相、穿戴不整、行为不规范、虚伪、说谎、舞弊等。
4、法制观念淡薄;处事极端,行为蛮横;厌弃学业,不思进取;夜不归宿,游手好闲;结交坏伴,滋事扰民。叛逆甚至仇恨。
二、中小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庭对学生道德行为规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重智力开发,忽略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些年轻的父母早早就开始智力开发计划:一岁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特长都想到了,却忽略了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忽略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同时,却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输”掉了什么。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生活、成长,渐渐地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兴趣爱好,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任性”父母的培养出了更加任性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只要你“学习”,其他方面可以任性而为,甚至当孩子出现思想道德上的偏差时,对学校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也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这种过度宠爱使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规矩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怕吃苦,图享受,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缺乏坚强的意志等不良品行。
第二、缺少亲情关爱,疏于家庭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外出经商办企业的人员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寄读生现象,即因父母外出经商或办企业,将子女交给上辈或亲朋好 友或老师家里。漂泊的生活给孩子成长造成极大地影响。因为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天伦之爱,渴求得到感情寄托或发泄的对象和场所,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生活的漂泊给孩子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一方面可能促使他们早熟,增加他们的见识和比较能力,但更多的是给他们沧桑感,轻则不能适应,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出现学习困难问题,重则道德上放任肆行,游戏人生。
也有的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赌博等,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这都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第三、单纯的严格管理,教育引导欠缺。部分家庭对子女有较高要求,稍有不满,就施以打骂,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手段和方法,使子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失去乐趣和信心,容易做出极端事件。(如出走、自残、甚至杀人、自杀);还有些家长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发泄自己的愤懑,教育中没有了智慧,甚至失去理智,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甚至口不择言,使孩子在呵斥和粗暴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另外家长的不正当行为—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语粗俗,举止不雅,行为放纵……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四、溺爱过度,迁就孩子的错误。过度溺爱孩子的家长认为应该给孩子足够花的钱,应该让他们多玩,让他们享受无尽的快乐。正是这些家庭教育下的孩子的无法无天,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巨大的灾难。可好多家长会在老师面前表现出很多无奈,“对这孩子我是真没有办法了”。这些家长采取了更为消极的办法来迁就孩子,这个法不让体罚,那个律不许打骂,父母更是容让有加,迁就的结果是不断的向父母的权威挑战,藐视一切,唯我独尊。
2、学校方面的影响。
现在的学校缺少有效的德育教育,现在的管理方式,学生常常是被动适应,站到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学生在对立的情绪中,无法把道德内化为素质。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育机构总是以学生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导致很多老师不敢尝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知道“小毛病”会导致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在现实的评价机制下,好多老师宁愿放弃一些孩子,也不愿冒险去面对未知的评价结果。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重智育轻德育。许多中学在评定“三好学生”时,主要看是否“学习好”,而忽视“德育”的考察,造成学生放松了对道德品质的修养。
还有,有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不注意自身修养,人格低下,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十足的世故和俗气;有的不注意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说话粗俗、着装随便;有的只“言传”不“身教”,对学生说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等等,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3、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与各行业的各色人士呼吸着同质的空气,感受着同源的文化,自然就产生了同形的心理定势与同色的思想意识。家长、成人的思想观念自然地影响着学生思想。此外,暴力、色情充斥着文化市场。影视网络上的黄色、血腥暴力的镜头、反复出现狂轰滥炸的画面,怎能不泯灭学生纯真善良的天性。更有甚者,一些影视作品良莠不分,竟然美化反面人物,致使不少学生赞之为英雄,视之为偶像,模仿他们骂人的语气,打架的冷酷,花钱的派头。长此以往,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道德观,从而导致道德失衡现象。
4、法制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虽然已进入法制社会,各种法律也比较完备,但在执行法律方面还有不足。好人不能得到法律有效保护,社会不公平不公道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一些扶贫济困者自陷尴尬,一些伸张正义者遭遇凄凉,一些为民请命者不得善终,而社会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状也是令不少学生是非不明、美丑易位、道德失范的因素。
三、加强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对策
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道德缺失。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中,来自家庭的原因占主要地位。行为规范的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没有规矩,何成方圆。
(一)走出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从点滴入手培养孩子道德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赶着重要影响作用。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家长一定要要走出教育的误区,改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提升自己,谨言慎行,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想让孩子成功,就把孩子放下来,让他自己走路,我们已经为他们做的太多,这样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要让孩子懂得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再者,尽量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漂泊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有爱心,懂得感恩。另外,孩子从来都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分数不是评价成败的唯一标准,结束家庭教育实验,要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自由的空气,挫折也是财富。最后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和正确的消费观念。现在的家庭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得到金钱的方法越来越简单,大多数的孩子只要伸手向父母要就行了,他们体会不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孩子的储蓄意识相当差。导致好多孩子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家长应该有意识的教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教会孩子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收入。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合理使用自己的积蓄。
(二)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机制不断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曾国藩说过:好逸恶劳人之天性,无论智愚贵贱莫不如是。厌学也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作为学校,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的道德问题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学校德育应该怎样走?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评价机制。课堂教学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考核评价机制中,要将育人为本视为核心。要在成绩评比和量化考核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立项的基础上,增加对课外工作环节的考核,比如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关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等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效等(尤其是非班主任老师),这些工作最能体现老师教书育人和师德程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德育。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行为规范。现在的中小学生守则,要求很全面,但实际上,有的孩子不理解。比如“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这样的要求,实际上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他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这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零效果的。应该制定出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中小学生守则或者日常行为规范,能够真正落实,对孩子的行为能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第三、建立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机制。积极办好家长学校,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地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四、建立文明礼仪和伦理学教育机制。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重孝道;崇尚文明重礼仪。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长幼有序,并将其上升到了一种道德规范的程度。教导孩子在公共场合时,注意穿戴和文明用语,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姿,要时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在待人接物时,体会到主人和客人的地位不同,对待客人要有责任感;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礼貌和尊重。
第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很容易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发生。尤其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心理波动大,想法偏激,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提高他们珍爱生命,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六、建立学生的性教育机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性的萌动而异性的关注和倾慕,是很自然的。由此,学生的性好奇、性常识的获取也达到了空前,一些孩子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也透过“性”问题爆发。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引发孩子的道德失范和畸形价值观。
第七、建立关爱特殊背景学生的教育机制。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制造点儿小麻烦。我觉得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作为老师应给予他们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以激起他们的热情。家长的素质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可能会导致对孩子教育不力,学校,教师必须承担起对他们的教育责任。
(三)建立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禁止不健康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一是要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持续性管理,现在对文化市场的治理延续性不够,虽然有关部门已经三令五申,也组织了很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很多娱乐场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告示挂了好多年,但未真正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娱乐场所。
二是要注重发展和建设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市场。现在的文化市场,俗的多,雅的少,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端正创作态度,以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孩子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健康、形式活泼、格调清新、浅显易懂的适合孩子的远离色情和暴力的优秀文化作品。真正让文化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而不是污染。
总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教育不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机器,而是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中小学生的道德建设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树立高尚的价值观,造就了道德小公民,才能建设有序的和谐社会。因此,加强中小学生道德建设,是中国教育中一项重要主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完成这一代人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加强中小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探析》项繁荣
[3]《造就“守法”小公民建设有序法治社会》永定一中肖中良
[4]《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极其对策》杨邦清
一、中小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道德判断力低、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是非美丑混淆。缺乏道德践行精神,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把握不准,道德实践意识不强。
2、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公共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滋长、强调个人权利。自私、任性、唯我至上。
3、文明礼仪失范,语言粗俗、课上捣乱、口出秽语、坐无坐姿、站无站相、穿戴不整、行为不规范、虚伪、说谎、舞弊等。
4、法制观念淡薄;处事极端,行为蛮横;厌弃学业,不思进取;夜不归宿,游手好闲;结交坏伴,滋事扰民。叛逆甚至仇恨。
二、中小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家庭对学生道德行为规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重智力开发,忽略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一些年轻的父母早早就开始智力开发计划:一岁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特长都想到了,却忽略了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忽略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同时,却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输”掉了什么。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生活、成长,渐渐地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兴趣爱好,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任性”父母的培养出了更加任性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只要你“学习”,其他方面可以任性而为,甚至当孩子出现思想道德上的偏差时,对学校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也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这种过度宠爱使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规矩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怕吃苦,图享受,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缺乏坚强的意志等不良品行。
第二、缺少亲情关爱,疏于家庭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外出经商办企业的人员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寄读生现象,即因父母外出经商或办企业,将子女交给上辈或亲朋好 友或老师家里。漂泊的生活给孩子成长造成极大地影响。因为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天伦之爱,渴求得到感情寄托或发泄的对象和场所,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生活的漂泊给孩子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一方面可能促使他们早熟,增加他们的见识和比较能力,但更多的是给他们沧桑感,轻则不能适应,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出现学习困难问题,重则道德上放任肆行,游戏人生。
也有的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外出打工,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赌博等,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这都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过强的自尊心。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第三、单纯的严格管理,教育引导欠缺。部分家庭对子女有较高要求,稍有不满,就施以打骂,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手段和方法,使子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失去乐趣和信心,容易做出极端事件。(如出走、自残、甚至杀人、自杀);还有些家长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发泄自己的愤懑,教育中没有了智慧,甚至失去理智,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甚至口不择言,使孩子在呵斥和粗暴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另外家长的不正当行为—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语粗俗,举止不雅,行为放纵……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四、溺爱过度,迁就孩子的错误。过度溺爱孩子的家长认为应该给孩子足够花的钱,应该让他们多玩,让他们享受无尽的快乐。正是这些家庭教育下的孩子的无法无天,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巨大的灾难。可好多家长会在老师面前表现出很多无奈,“对这孩子我是真没有办法了”。这些家长采取了更为消极的办法来迁就孩子,这个法不让体罚,那个律不许打骂,父母更是容让有加,迁就的结果是不断的向父母的权威挑战,藐视一切,唯我独尊。
2、学校方面的影响。
现在的学校缺少有效的德育教育,现在的管理方式,学生常常是被动适应,站到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学生在对立的情绪中,无法把道德内化为素质。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育机构总是以学生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导致很多老师不敢尝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知道“小毛病”会导致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在现实的评价机制下,好多老师宁愿放弃一些孩子,也不愿冒险去面对未知的评价结果。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重智育轻德育。许多中学在评定“三好学生”时,主要看是否“学习好”,而忽视“德育”的考察,造成学生放松了对道德品质的修养。
还有,有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不注意自身修养,人格低下,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十足的世故和俗气;有的不注意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说话粗俗、着装随便;有的只“言传”不“身教”,对学生说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等等,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3、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与各行业的各色人士呼吸着同质的空气,感受着同源的文化,自然就产生了同形的心理定势与同色的思想意识。家长、成人的思想观念自然地影响着学生思想。此外,暴力、色情充斥着文化市场。影视网络上的黄色、血腥暴力的镜头、反复出现狂轰滥炸的画面,怎能不泯灭学生纯真善良的天性。更有甚者,一些影视作品良莠不分,竟然美化反面人物,致使不少学生赞之为英雄,视之为偶像,模仿他们骂人的语气,打架的冷酷,花钱的派头。长此以往,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道德观,从而导致道德失衡现象。
4、法制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虽然已进入法制社会,各种法律也比较完备,但在执行法律方面还有不足。好人不能得到法律有效保护,社会不公平不公道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一些扶贫济困者自陷尴尬,一些伸张正义者遭遇凄凉,一些为民请命者不得善终,而社会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状也是令不少学生是非不明、美丑易位、道德失范的因素。
三、加强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对策
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道德缺失。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中,来自家庭的原因占主要地位。行为规范的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没有规矩,何成方圆。
(一)走出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从点滴入手培养孩子道德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赶着重要影响作用。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家长一定要要走出教育的误区,改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提升自己,谨言慎行,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想让孩子成功,就把孩子放下来,让他自己走路,我们已经为他们做的太多,这样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要让孩子懂得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再者,尽量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漂泊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有爱心,懂得感恩。另外,孩子从来都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分数不是评价成败的唯一标准,结束家庭教育实验,要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自由的空气,挫折也是财富。最后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和正确的消费观念。现在的家庭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得到金钱的方法越来越简单,大多数的孩子只要伸手向父母要就行了,他们体会不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孩子的储蓄意识相当差。导致好多孩子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家长应该有意识的教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教会孩子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收入。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合理使用自己的积蓄。
(二)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机制不断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曾国藩说过:好逸恶劳人之天性,无论智愚贵贱莫不如是。厌学也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作为学校,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的道德问题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学校德育应该怎样走?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评价机制。课堂教学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考核评价机制中,要将育人为本视为核心。要在成绩评比和量化考核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立项的基础上,增加对课外工作环节的考核,比如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关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等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效等(尤其是非班主任老师),这些工作最能体现老师教书育人和师德程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德育。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行为规范。现在的中小学生守则,要求很全面,但实际上,有的孩子不理解。比如“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这样的要求,实际上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他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这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零效果的。应该制定出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中小学生守则或者日常行为规范,能够真正落实,对孩子的行为能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第三、建立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机制。积极办好家长学校,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地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四、建立文明礼仪和伦理学教育机制。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重孝道;崇尚文明重礼仪。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长幼有序,并将其上升到了一种道德规范的程度。教导孩子在公共场合时,注意穿戴和文明用语,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姿,要时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在待人接物时,体会到主人和客人的地位不同,对待客人要有责任感;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礼貌和尊重。
第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很容易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发生。尤其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心理波动大,想法偏激,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提高他们珍爱生命,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第六、建立学生的性教育机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性的萌动而异性的关注和倾慕,是很自然的。由此,学生的性好奇、性常识的获取也达到了空前,一些孩子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也透过“性”问题爆发。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引发孩子的道德失范和畸形价值观。
第七、建立关爱特殊背景学生的教育机制。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制造点儿小麻烦。我觉得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作为老师应给予他们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以激起他们的热情。家长的素质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可能会导致对孩子教育不力,学校,教师必须承担起对他们的教育责任。
(三)建立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禁止不健康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一是要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持续性管理,现在对文化市场的治理延续性不够,虽然有关部门已经三令五申,也组织了很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很多娱乐场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告示挂了好多年,但未真正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娱乐场所。
二是要注重发展和建设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市场。现在的文化市场,俗的多,雅的少,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端正创作态度,以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孩子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健康、形式活泼、格调清新、浅显易懂的适合孩子的远离色情和暴力的优秀文化作品。真正让文化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而不是污染。
总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教育不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用的机器,而是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中小学生的道德建设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树立高尚的价值观,造就了道德小公民,才能建设有序的和谐社会。因此,加强中小学生道德建设,是中国教育中一项重要主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完成这一代人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加强中小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探析》项繁荣
[3]《造就“守法”小公民建设有序法治社会》永定一中肖中良
[4]《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极其对策》杨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