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四逆散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平肝益脾之功。运用该方法治疗中医属于肝脾不调、肝气郁结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胸痹、慢性胆囊炎、慢性阑尾炎等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 四逆散 临床运用 体会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主要作用是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平肝益脾。用途甚广,今略举数则,以祈同道斧正。
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胃脘痛
例1:患者,女,26岁,1998年10月21日初诊。胃脘疼痛1周。1周前和邻居吵嘴后胃脘部胀痛。痛引两肋,嗳气,食欲欠佳,苔薄白,脉弦而数。辨证为肝气郁结、行气止痛。治以疏肝解郁。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2g,白芍30g,枳实15g,甘草6g,玄胡15g,香附15g,佛手15g,川楝10g。每日1剂。服上药2剂后疼痛、饱胀大减,去川楝、玄胡,加麦芽15g,服3剂而愈。
少腹痛
例2:患者,女,30岁,1997年12月2日初诊,左侧少腹部疼痛3~4年,时发时止,每周神志不畅而发作。查:左少腹轻度压痛,无明显包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辨证:肝寒气带,治以疏肝理气,散寒止痛。四逆散加减:柴胡12g,白芍30g,炙甘草6g,台乌15g,吴茱萸6g,玄胡12g,川楝6g,青皮10g,小茴香15g。每日1剂,连服5剂而愈。
胸痹
例3:患者,男,58岁,2004年4月7日初诊,胸闷胸痛约1年余,10天前因情志不畅心胸闭闷疼痛。胸痛彻背,时有头痛,两胁胀痛,失眠多梦,口干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而滑。辨证:肝郁气滞,瘀阻心络。治以理气解郁,活血通络。四逆散加减:柴胡12g,赤芍15g,枳壳15g,郁金15g,薤白12g,甘草6g,香附15g。每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加减再服10剂症状消失。
慢性胆囊炎
例4:患者,男,46岁,1998年4月5日初诊,右季肋反复疼痛5年余,发作时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查:右季肋压痛,莫菲征阳性,口干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B超检查:胆囊壁毛糙,未见结石。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肝郁气带,郁久化热而致胁痛,治以疏肝行气、化热解毒、佐以通降。四逆散加减:枳实15g,川楝10g,黄苓15g,木香12g,柴胡15g,白芍30g,银花30g,蒲公英30g,黄连10g,郁金15g,甘草6g。每日1剂,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上方略作加减5剂而愈。
慢性阑尾炎
例5:患者,男,38岁,1987年10月20日,右下腹部疼痛3天,在某医院诊断为阑尾炎,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医治疗。现右下腹部胀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肉胀不明显,舌红,苔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为肠痛。
治以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佐以清热解毒。四逆散加减:柴胡15g,白芍90g,枳实15g,丹皮15g,黄柏15g,红藤30g,玄胡15g,川楝10g,银花30g,木香12g,大黄10g,甘草10g。每日1剂,连服8剂症状消失。
讨论
四逆散为仲景主治传经热邪,阳气内郁,四肢厥逆之方。主治:①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②肝脾气郁证。
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多年来我体会到: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多种病症,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因肝脾不调,肝气不舒,肝气郁结而引起的多种疾病。
四逆散的功用,应为“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方中4味药,可分解为几个部分:一是柴胡、芍药为肝药;枳实、甘草为脾胃药,所以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一是芍药、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缓挛痛,有缓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实、芍药相合,为《金匮》枳实芍药散,是妇人病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症。合而论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营消满的功效。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实际都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来,是临床常用的有效之方。四逆散临床应用时是针对“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等不同主症,分别加入相应药,从而组合形成: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方、四逆散加桂枝方、四逆散加茯苓方、四逆散加附子方以及四逆散加薤白方等。这些四逆散加味方皆系阴阳双补、调畅气机法的体现,深合“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治疗原则。
笔者认为,仲景在《伤寒论》318条中所示四逆散加味法,为临床辨治疑难杂症提供了经验,拓展了思路,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 四逆散 临床运用 体会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主要作用是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平肝益脾。用途甚广,今略举数则,以祈同道斧正。
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胃脘痛
例1:患者,女,26岁,1998年10月21日初诊。胃脘疼痛1周。1周前和邻居吵嘴后胃脘部胀痛。痛引两肋,嗳气,食欲欠佳,苔薄白,脉弦而数。辨证为肝气郁结、行气止痛。治以疏肝解郁。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2g,白芍30g,枳实15g,甘草6g,玄胡15g,香附15g,佛手15g,川楝10g。每日1剂。服上药2剂后疼痛、饱胀大减,去川楝、玄胡,加麦芽15g,服3剂而愈。
少腹痛
例2:患者,女,30岁,1997年12月2日初诊,左侧少腹部疼痛3~4年,时发时止,每周神志不畅而发作。查:左少腹轻度压痛,无明显包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辨证:肝寒气带,治以疏肝理气,散寒止痛。四逆散加减:柴胡12g,白芍30g,炙甘草6g,台乌15g,吴茱萸6g,玄胡12g,川楝6g,青皮10g,小茴香15g。每日1剂,连服5剂而愈。
胸痹
例3:患者,男,58岁,2004年4月7日初诊,胸闷胸痛约1年余,10天前因情志不畅心胸闭闷疼痛。胸痛彻背,时有头痛,两胁胀痛,失眠多梦,口干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而滑。辨证:肝郁气滞,瘀阻心络。治以理气解郁,活血通络。四逆散加减:柴胡12g,赤芍15g,枳壳15g,郁金15g,薤白12g,甘草6g,香附15g。每日1剂。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加减再服10剂症状消失。
慢性胆囊炎
例4:患者,男,46岁,1998年4月5日初诊,右季肋反复疼痛5年余,发作时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查:右季肋压痛,莫菲征阳性,口干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B超检查:胆囊壁毛糙,未见结石。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中医辨证:肝郁气带,郁久化热而致胁痛,治以疏肝行气、化热解毒、佐以通降。四逆散加减:枳实15g,川楝10g,黄苓15g,木香12g,柴胡15g,白芍30g,银花30g,蒲公英30g,黄连10g,郁金15g,甘草6g。每日1剂,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上方略作加减5剂而愈。
慢性阑尾炎
例5:患者,男,38岁,1987年10月20日,右下腹部疼痛3天,在某医院诊断为阑尾炎,患者拒绝手术,要求中医治疗。现右下腹部胀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肉胀不明显,舌红,苔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为肠痛。
治以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佐以清热解毒。四逆散加减:柴胡15g,白芍90g,枳实15g,丹皮15g,黄柏15g,红藤30g,玄胡15g,川楝10g,银花30g,木香12g,大黄10g,甘草10g。每日1剂,连服8剂症状消失。
讨论
四逆散为仲景主治传经热邪,阳气内郁,四肢厥逆之方。主治:①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②肝脾气郁证。
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多年来我体会到: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多种病症,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因肝脾不调,肝气不舒,肝气郁结而引起的多种疾病。
四逆散的功用,应为“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方中4味药,可分解为几个部分:一是柴胡、芍药为肝药;枳实、甘草为脾胃药,所以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一是芍药、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缓挛痛,有缓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实、芍药相合,为《金匮》枳实芍药散,是妇人病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症。合而论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营消满的功效。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实际都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来,是临床常用的有效之方。四逆散临床应用时是针对“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等不同主症,分别加入相应药,从而组合形成:四逆散加干姜五味子方、四逆散加桂枝方、四逆散加茯苓方、四逆散加附子方以及四逆散加薤白方等。这些四逆散加味方皆系阴阳双补、调畅气机法的体现,深合“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治疗原则。
笔者认为,仲景在《伤寒论》318条中所示四逆散加味法,为临床辨治疑难杂症提供了经验,拓展了思路,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