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代硫酸钠辅助磷掺杂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扑热息痛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个人药品和护理品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备受关注。本研究选用硫代硫酸钠(TS)辅助磷掺杂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实现了常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PAT)的快速去除。结果表明,磷掺杂生物炭不能有效活化过硫酸盐(PS),但TS的加入显著提高了PAT的去除效率,PS、TS和磷掺杂生物炭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磷源对生物炭的效能存在显著影响,与磷酸氢二铵相比,磷酸氢二钠改性生物炭与TS表现出更好的共活化PS作用。在一定浓度氯离子(0 mmol·L-1-10 mmol·L-1)和pH(4-10)范围内,PAT的降解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通过猝灭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和离子分析表明,体系中自由基(SO4·-和·OH)和单线态氧均不是主要的活性物种,电子转移等非自由基路径可能是导致PAT降解的原因。这种新体系的发现为PAT的降解及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美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育人,不仅是要帮助青少年增强审美感知,更在于陶冶其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激发其创造力,从而将其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青少年审美能力、增强其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对美育的推动具有积极作用。现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完善美育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素质、加强实践评价以及推动民乐传承与创新这五个方面探索中国民族器乐在青少年美
期刊
为解决生鲜类物流配送网络选址-路径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服务质量最优化、物流节点建造成本及物流运营服务成本最小化的多目标两层级物流配送网络选址-路径优化问题数学模型,并通过改进遗传算法求解最优方案.对遗传算法中的算子进行优化,解决了传统遗传算法求解过程中无法求得全局最优解以及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现象.通过选取通州区部分区域为背景进行模型验证,得出优化后成本节约了15.71%,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参考价
<正>进入2022年以来,由于受国内疫情频发多发、俄乌冲突、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多重叠加因素的影响,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经济增长低于预期,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供强大支撑。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期刊
<正>"互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辐射"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因此正处于一个深度信息化变革的新阶段。由黄贤明、梁爱南和张汉军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一书,立足于时代发展需求,从作者的自身教育理念及其方法手段出发,通过在互联网中寻求学习的价值,不断创新和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内容、模式,充分把握当下"互联网+"
期刊
随着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快速迭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不断发展,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精准营销,传统粗犷的推广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的营销需求,低成本获取高意向用户,迫在眉睫。数字广告的出现,让营销手段不断升级。伴随着进入5G时代,企业的营销环境也进入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新时代。最主要的营销变革表现为三方面:1、内容呈现形式转变,视频传播成为主流2、交互体验的转变,由传统的视觉、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有了全新的挑战。在此形势下,初中物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点,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理清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所存在的内在关联,使学生逐步突破物理重难点。基于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握住"物理知识的"藤",带领学生"摸"到科学思维的"瓜",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促进自身科学
<正>从物理学科兴起、发展至今,物理学科的系统性知识和物理原理就一直充斥着物理学习的课堂,物理学习的步骤逃不开事实的提出、概念的总结、规律的推导和实际应用这四大步骤。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重点方向,也推动着物理学科发展的进程。一、物理科学思维的内涵近年来,由于物理学科教学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物理学科思维的培养。初中物理科学思维的培养,简单来说,就
期刊
<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打造"生活化课堂"。如何立足生活,连接课堂内外,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体会到教师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和课程资源,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构建课前、课上、课后合理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整合延续的活动网络,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主动建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