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信息化效益的阶段性评价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比已有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通过把企业的财务和其他关键方面进行综合,根据信息系统实施的特点,分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对企业信息化效益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 效益评价;阶段性;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03-0091-03
  
  一、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
  
  基于我国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实力不强等较为普遍的现实,面对WTO框架下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成为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信息系统评价或预测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和预测,如日本企业采用第三利润概念来评价MIS的经济效益,俄罗斯将投资经济效益系数作为衡量IS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来测量系统运行后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第二,对信息系统本身的质量的评价;第三,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因此,除了涉及费用、经济效益和财务方面外,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还涉及系统性能、系统建设、系统环境以及用户评价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对于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不多,可能主要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容易辨别,而认识和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潜在)效益却极其困难,以至于索洛(Solow,1987)在其“生产力悖论”观点里极端地指出:“你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到‘计算机时代’的影子,但是在经济统计年鉴上除外”。
  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而其经济效益又包括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并且其效益与企业整体经营绩效密不可分,因此,要判别和评价信息化的效益,就不能简单把信息化当作一个普通的项目投资来单独看待,而应从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入手,依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综合评判。
  
  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性及其评价的阶段性
  
  就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实际经验来看,一般而言,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最初的作用是战术层次的,但随着它向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会逐渐产生战略性的影响,从作为自动化的工具和信息沟通的手段,到决策支持直至促使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学习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向信息化建设较为成功的企业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总结自己在信息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加深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性特点必然导致信息化水平的阶段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空间上来讲,信息技术应用是从局部应用发展到超越部门界限,然后再发展到超越外部界限,成为企业与外界联系的纽带。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信息技术逐渐打破了企业的水平界限、垂直界限和外部界限,使信息能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畅通无阻地流动和共享。其次,从人们的思想认识角度来讲,人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这实际是自然规律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不在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跨度,而在于人们对企业信息化认识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企业生存状态可以综合地反映出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的影响情况。上述两个方面实际也印证了诺兰在其提出信息系统进化的六阶段模型时所强调的论断,即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本文在承认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基础上,坚持要“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认为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实效。本文强调,尽管在企业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向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其作用从操作层次,到战术层次,再到战略层次不断扩展,影响不断加大,即其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人为划分的阶段演进。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适时评估,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与力度,则有可能会缩短必要的演进阶段,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水平,为最终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三、企业信息化阶段性评价框架
  
  绩效评价体系一般由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六大要素组成。其中,评价指标是指对绩效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内容,它是实施绩效评价的基础。关于企业类型的选择,本文认为一般制造业企业最具代表性,对其分析的结论的推广也较为可行,因此作为本文分析框架的主要分析对象。
  1. 战略匹配度评价。与企业其他任何重大举措一样,信息化建设及其评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指引。在分析行业环境并确认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确定当前和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企业信息化的着重点和优先发展环节。有必要在已有的战略框架内,评价目前企业信息化战略与整体发展战略的匹配程度,以及信息化建设状况与现有的信息化战略的匹配度等,从而在目标导向、资源配置、机构设计等方面为以后的信息化项目决策提供支持。
  2. 评价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信息化水平)。如前所述,根据阶段性原则,对微观的特定企业的信息化评价,一定要结合企业当前的信息化水平。在此方面,通过分析并比较诺兰模型等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特征,本文把企业信息化过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1)初级信息化阶段,即企业实现生产、管理、经营服务较低水平的信息化。计算机在企业中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部分应用。引入并逐步适应PLC、DCS、OA/MIS、MIS、OA,开始建立企业生产计划调度管理系统。建立企业基本数据库,能为管理决策初步提供有限信息。组织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建立仍不太注重其经济效益,或可能已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但仍缺乏实质控制。用户对信息系统仍有待熟悉。
  (2)中级信息化阶段,即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中级信息化。管理者注意到管理信息和控制费用的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CAD、CNC、FMS、DCS、FCS等信息技术开始普及,基本实现MRPⅡ、ERP主要功能,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初步建立数据仓库,开展数据挖掘,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库和远程通信等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劳动、人事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将原来单机操作状态下各自的“信息孤岛”连成整体,使现有企业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并通过网络使各部门得以对其共享。
  (3)高级信息化阶段,即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高度信息化。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基本实现高级管控一体化和集成化,实现CIMS、CIPS、企业集成,企业集团内部与外部企业集成。经营服务高度信息化,基本实现B2B、B2C支付型电子商务,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通过网络营销、网上支付,实现零库存。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制订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健全控制系统,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计划。强化内部网络运行功能,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并与外部网络全面接轨,形成企业内外相通的灵敏、柔性的市场信息运行系统和企业市场创新体系。
  参照此3阶段划分标准,可以对目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作初步的判断,大致确定其所处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为下一步评估过程(指标甄选、方法选取)提供依据。
  3. 分析其效益。即选取恰当的指标组、评价方法,合理区分并确认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有形效益、无形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判。在估算时,应充分考虑到时间价值、通货膨胀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对相关的变量做适当调整。关于评价区间的选择,要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时间周期,一般用信息化投入3年前的指标状况与当前的指标对比即可。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信息化阶段,本文将给出相关的效益评价指标。
  考虑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提供参考的初衷,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实际,对于处于信息化初级或中级阶段的企业而言,可以采用较简单的方法,选取关键的指标组进行测评。对于初级信息化水平的企业而言,由于信息化程度较低、范围较小,且与其他部门、系统的投入—产出界限较分明,因而对其效益评价较为简便,可从单项业务、单个环节入手,采用直接的(财务)评价即可。对于中级信息化水平的企业而言,则要逐步引入间接效益评价指标。而对于处于较高级信息化水平的企业而言,评价其效益状况,就要以综合评价指标为主,着重分析信息化的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
  在评价方法上,由于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是一个典型的涉及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对其中许多因素的判断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并且这种评价还存在着结论的模糊性。实际中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如专家评价法、经济模型法、运筹学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多统计分析法、神经元网络法等等。
  4. 反馈环节。依照闭合环路的思想,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实际有效的反馈机制,为修订信息化战略、乃至整体业务发展战略反馈信息。在前述复杂的评价活动之后,有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与控制,不仅如此,而且对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思路等也要进行不断“评价”。尝试建立一种动态评价的机制,即通过组织学习,积累组织记忆,通过对行业知识和信息化建设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来不断修订、完善已有的评价体系,必要时候也有可能彻底更新。
  
  主要参考文献
  [1] 池国华.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管理模式[J]. 经济管理,2003,(22):51-56.
  [2] 申嫦娥,王晓强.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模糊综合绩效评价法[J].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22):47-50.
  [3] 李建平. 企业集团ERP系统研究——以重庆索特集团为例[J]. 情报学报,2002,(3):301-307.
  [4] 约翰·索普. 信息悖论——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M]. 陈劲等译.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探讨了氨基酸标准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从衍生剂用量、标准样品稀释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未经稀释标样取样量在2.5~6ul时所得回收率与理论值较为接近。加大衍生剂用量对提
本文简述了托里桉的适生条件,以及世界各地的引种栽培情况,并报道了托里桉在我院试种的生长表现、生长发育规律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等。试种结果表明,托里桉生长速度快、树干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PG)和脑钠尿肽(BN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160例患者分为2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90例,对照组70例;人院时检测血浆OPG和BNP水平并进行冠脉造影
目的研究脂肪细胞中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脂联素(adiponectin,AD)表达的调节,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培养3T3-LI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脂肪细胞,以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富家坞采区采用电动轮汽车和推土机联合排土方式,基建开始时,排土场标高为+500m,排土场底部标高为+240~+260m,排土阶段高度为240~260m,随着采区开采台阶的下降,先后启用
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长沟泵站机组系统供水改造方案选择,指出了改造方案的关键技术要求,总结了改造后特点。
企业流程设计是一定的社会、技术环境下管理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验证与体现.竞合战略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理论的突破;本文分析论证了在竞合战略模式下,企业流程设计中的重要
黄水东调应急工程是为统筹解决潍坊、青岛、烟台、威海四市的供水危机,保障胶东地区供水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而决策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水利工程。二维码
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制度与准则并行的会计规范模式为单一的准则规范模式所取代。会计准则的最终解释权由准则制定部门转移到了会计人员手里,会计职业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职
本文基于ITGI刚刚发布的COBIT4.1,对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跨国公司执行COBIT的经验和做法,进而提出,借助于COBIT4.1,加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