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搞好数学新课程改革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e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
其他文献
1.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解题中,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如:根据所求问题填写关系式,再解答。  李明和陈亮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李明每分走75米,陈亮每分走50米,6分钟后两人相遇。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米?  ( )×( )=( ),  ( )×( )+( )×( )=( )。  2.补题训练。要求学生结合已知条件,补充相应的问题,或从问题、算式出发补充需
期刊
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抓起,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观察、联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通过推理,论证,发现结论。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法。但又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方l法;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不能单纯地把数学知识作为结论交给学生,而应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知识,也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有规律的认识过程。因此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学习兴趣。    l、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可用如下方法:    一、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    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在引入这类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在类比中萌发推出新知的思路。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要求学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受益者,他们要通过撰取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第一,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是永远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的。只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从而能运用知识。发现新的知识
期刊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
期刊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怎样解决好这一难题,成为众多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  数学应用题的构成要素是:具体内容,名词术语,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这些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名词术语进行
期刊
数学活动课的课型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设计实际的课型。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型。  1.数学阅读训练活动课。  从心理学角度讲,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追究学生的学习失误,很多是因为不读题或读题不仔细造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几百年来被人们公认的读书真谛。的确,在实际教学中,“读”历来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科目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期刊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增强了自信。    (一) 在实践中发现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
期刊
近几年来,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是千姿百态。然而,要搞好教学工作,只拥有教学模式还远远不够。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一个框架,就好像是一个人的骨架,只有把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到教学中,让其指导教学,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直接影响着本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把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实施好呢?  第一,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