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与家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主要环境,只有两者达成共识,采取同步措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促使幼兒朝着家园期望的共同方向——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良性行为习惯培养
一、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重要意义
伴随着社会竞争越加激烈情况下,人们对孩子实践性能及创新性能也开始越加关注,而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却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际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身心发展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幼儿一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之后,需要幼儿园进行专业培养情况下,家庭也应该进行严苛培养。所以,家园合作培养在开展内,应该由家庭及幼儿园共同努力,家庭和幼儿园实际上呈现双向关联,幼儿园应该借助家庭在幼儿教育内重要性,有效延伸幼儿园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家长和教师都成为幼儿成长伙伴。只有这样做,幼儿才可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积累学习经验。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一旁引领,同时也需要家庭渲染。所以,幼儿园教育开展内,需要家庭进行补偿及配合。
二、幼儿现存在问题及分析
1、家长对家园共育认识不清,参与活动积极性低下
大部分家长在对子女教育内,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下,这也对幼儿现代发展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家长对家园共育理解不够深入,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园共育相对应价值。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儿童属于留守儿童,主要由长辈照看,长辈很少有时间参与到幼儿教育内。要是家长对家园共育深入了解,充分认识到家园共育所具有的实际价值,才真正发挥出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内作用。
2、幼儿自身特点,尚未形成良好习惯
(1)世界观和自我认知雏形产生
在幼儿园当中,4-7岁的幼儿开始产生了对于世界的认知,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身心发展当中,初步的世界观雏形和自我认知雏形都非常脆弱,一旦幼儿发现现实当中的规则与自我认知出现不符的时候,就会使世界观雏形和自我认知雏形发生转变,因此在对这一时期幼儿的幼儿园教育当中,老师应当着重保护幼儿对外界和对自身的认知能力的形成,一旦缺乏保护,就有可能造成幼儿恐惧认知和认知障碍。
(2)初期情感形成
这一时期的幼儿逐渐形成了情感,有了自身的喜怒哀乐,并已经能够清楚知道可以通过哭笑来表达情感和宣泄情感。这种情感的形成一般来自于关系亲密的同学,并通过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相对较小的幼儿在出现争执时并不能够独立地思考解决方法,于是通常是通过情感宣泄来表达心理上的感觉。这时老师需要积极引导,从旁教育,让幼儿懂得同学间关系的处理,避免因某件事情使幼儿的内心留下阴影。
(3)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在5岁以后,幼儿的好奇心所面向的问题已经不再停留于事物表象,而是进一步的追根溯源,在无法得到好奇心满足的时候就会进行探索,而探索活动本身就作为幼儿心理转变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了活泼好动之上。因此在面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教育学领域的教育方针主要侧重于寓教于乐,幼儿园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通过游戏内容收获成长,这一成长既包括认知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成长。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转变家长共育观念,树立正确角色定位
家长在家园共育活动内实际上充分多种角色,例如评估者、支持者、观察者、学习者等。正式由家长在幼儿教育内承当多种角色,进而可以有效表现出家长对家园共育教育重要作用。家长应该转变自身错误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家园共育内作用,和教师一同承担起幼儿教育工作。就以某地区幼儿园来说,为了能够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变化,幼儿园可以设置专门网站,增加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并且构建家长课堂,有效满足家长对幼儿知识了解。
(二)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领导人员为园长,承担幼儿园日常活动管理工作职责。园长应该高度重视家园共育,借助正确家园共育理念,充分发挥出家园共育优势。园长在重视家园共育活动之后,家园共育活动可以顺利开展。家长要是并不重视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活动落实也就得不到保证。园长在家园共育内具有重要作用。园长应该在相对固定时间内,积极和幼儿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幼儿最新变化。借助多样化沟通交流,可以为家长沟通寻找全新解决途径。
幼儿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找到幼儿所出现的问题,寻找针对性解决措施。教师和家长在沟通交流之后,可以有效纠正幼儿所出现的不良行为。现阶段,家园共育具有多种形式,幼儿园应该按照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家园共育方式,进而实现家园共育作用。
(三)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提升幼儿园教师素质
幼儿园教师作为家园共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是家园共育活动指导者。教师自身素质和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高效开展具有直接性影响。由于幼儿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现阶段,我国已经构建较为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同时在2015年开展教师考试制度,幼儿园教师难度及要求都有着显著提升。不同地区按照本地区教师资源实际情况,加强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增加幼儿园内高质量及多层次幼儿教师,同时提升幼儿园教师福利待遇。
教师灵魂就是师德,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今后成长发展内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要是具有一定幽默感及爱心,可以真正做到公平,比较容易受到学生喜欢。家长见识相对广泛,但是知识储备数量存在一定差别,这样也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加严苛要求。所以,加强幼儿园教师师德教育,提升教师品德,可以有效调动教师敬业精神。
结论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教师有目的、有方法的相互配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正确引导、督促,灵活运用。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一味的说教上,而应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出鲜明的态度,说明这些行为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当然,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路上,也不是非常地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沟通、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林秀如.家园互动的途径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08).
[2]冯国荣.初探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3]石伟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良性行为习惯培养
一、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重要意义
伴随着社会竞争越加激烈情况下,人们对孩子实践性能及创新性能也开始越加关注,而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却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际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身心发展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幼儿一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之后,需要幼儿园进行专业培养情况下,家庭也应该进行严苛培养。所以,家园合作培养在开展内,应该由家庭及幼儿园共同努力,家庭和幼儿园实际上呈现双向关联,幼儿园应该借助家庭在幼儿教育内重要性,有效延伸幼儿园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家长和教师都成为幼儿成长伙伴。只有这样做,幼儿才可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积累学习经验。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一旁引领,同时也需要家庭渲染。所以,幼儿园教育开展内,需要家庭进行补偿及配合。
二、幼儿现存在问题及分析
1、家长对家园共育认识不清,参与活动积极性低下
大部分家长在对子女教育内,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下,这也对幼儿现代发展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家长对家园共育理解不够深入,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园共育相对应价值。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儿童属于留守儿童,主要由长辈照看,长辈很少有时间参与到幼儿教育内。要是家长对家园共育深入了解,充分认识到家园共育所具有的实际价值,才真正发挥出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内作用。
2、幼儿自身特点,尚未形成良好习惯
(1)世界观和自我认知雏形产生
在幼儿园当中,4-7岁的幼儿开始产生了对于世界的认知,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身心发展当中,初步的世界观雏形和自我认知雏形都非常脆弱,一旦幼儿发现现实当中的规则与自我认知出现不符的时候,就会使世界观雏形和自我认知雏形发生转变,因此在对这一时期幼儿的幼儿园教育当中,老师应当着重保护幼儿对外界和对自身的认知能力的形成,一旦缺乏保护,就有可能造成幼儿恐惧认知和认知障碍。
(2)初期情感形成
这一时期的幼儿逐渐形成了情感,有了自身的喜怒哀乐,并已经能够清楚知道可以通过哭笑来表达情感和宣泄情感。这种情感的形成一般来自于关系亲密的同学,并通过与同学的日常相处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相对较小的幼儿在出现争执时并不能够独立地思考解决方法,于是通常是通过情感宣泄来表达心理上的感觉。这时老师需要积极引导,从旁教育,让幼儿懂得同学间关系的处理,避免因某件事情使幼儿的内心留下阴影。
(3)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在5岁以后,幼儿的好奇心所面向的问题已经不再停留于事物表象,而是进一步的追根溯源,在无法得到好奇心满足的时候就会进行探索,而探索活动本身就作为幼儿心理转变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了活泼好动之上。因此在面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教育学领域的教育方针主要侧重于寓教于乐,幼儿园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通过游戏内容收获成长,这一成长既包括认知的成长,也包括心理的成长。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转变家长共育观念,树立正确角色定位
家长在家园共育活动内实际上充分多种角色,例如评估者、支持者、观察者、学习者等。正式由家长在幼儿教育内承当多种角色,进而可以有效表现出家长对家园共育教育重要作用。家长应该转变自身错误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家园共育内作用,和教师一同承担起幼儿教育工作。就以某地区幼儿园来说,为了能够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变化,幼儿园可以设置专门网站,增加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并且构建家长课堂,有效满足家长对幼儿知识了解。
(二)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领导人员为园长,承担幼儿园日常活动管理工作职责。园长应该高度重视家园共育,借助正确家园共育理念,充分发挥出家园共育优势。园长在重视家园共育活动之后,家园共育活动可以顺利开展。家长要是并不重视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活动落实也就得不到保证。园长在家园共育内具有重要作用。园长应该在相对固定时间内,积极和幼儿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幼儿最新变化。借助多样化沟通交流,可以为家长沟通寻找全新解决途径。
幼儿园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找到幼儿所出现的问题,寻找针对性解决措施。教师和家长在沟通交流之后,可以有效纠正幼儿所出现的不良行为。现阶段,家园共育具有多种形式,幼儿园应该按照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家园共育方式,进而实现家园共育作用。
(三)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提升幼儿园教师素质
幼儿园教师作为家园共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是家园共育活动指导者。教师自身素质和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高效开展具有直接性影响。由于幼儿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现阶段,我国已经构建较为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同时在2015年开展教师考试制度,幼儿园教师难度及要求都有着显著提升。不同地区按照本地区教师资源实际情况,加强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增加幼儿园内高质量及多层次幼儿教师,同时提升幼儿园教师福利待遇。
教师灵魂就是师德,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今后成长发展内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要是具有一定幽默感及爱心,可以真正做到公平,比较容易受到学生喜欢。家长见识相对广泛,但是知识储备数量存在一定差别,这样也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加严苛要求。所以,加强幼儿园教师师德教育,提升教师品德,可以有效调动教师敬业精神。
结论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教师有目的、有方法的相互配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正确引导、督促,灵活运用。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一味的说教上,而应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出鲜明的态度,说明这些行为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当然,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路上,也不是非常地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沟通、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林秀如.家园互动的途径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08).
[2]冯国荣.初探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3]石伟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