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边跑工地,一边奔市委大院
2010年初,宜昌某处工地。
黄昏,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下班经过此处。这个地方和中国内地的无数处工地并无区別;在经过漫长的拆迁,这里的开发商终于把此处夷为平地。这里像经过一场硝烟大战,四处是伤痕累累、疲惫和死亡的印证。推倒的楼房、废弃的砖瓦、半残的木框、玻璃碎片,以及锈迹斑斑的钢筋。在雨天,钢筋四仰八叉、扭曲着,毫无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丑陋。
那名男子,在这里伫立了一会似乎有所触动。不久,在湿漉漉的钢筋前整理的民工们发现男子又回到了这里。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多了两件“武器”,一个照相机和一对男女怪物塑料人偶。男人快速地把那对尖耳朵、长尾巴的塑料人偶摆放到钢筋上坐着;它们的背后是推土机、林立的高楼。其中,一栋高楼上竖立着”CBD”几个硕大的字母,不远处则是沃尔玛的巨幅海报。在庞大而坚硬的现代化城市背景之下,这对情侶坐在杂乱的钢筋上,两两相望,像纸人一样弱小。
男人迅速地拍摄下这个场景,然后又飞速走开。民工们对这名摄影者并不关注,这不过是又一个工地观光客而已。而至于那对塑料人偶,更是稀奇古怪:这是美国大片《阿凡达》中的男女主角萨利和公主妮特丽,只会撞击内地都市青年的心扉,跟民工的生活可谓相差一个星球的距离。
民工不知道这名男子的真实身份。数月来,他独自一人经过这里,在各种拆迁工地奔忙;每天清晨,他又去向市委大楼,并在那里做出关于这座城市的决策。
2010年12月初,他的这组作品出现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现场。作品名为“现实版阿凡达”,作者署名为李亚隆。即使在连州,这个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记者云集的地方,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李亚隆的双重身份:他是一名专业摄影师,还是宜昌市委副书记。
一半是摄影师,一半是官员
差一点,李亚隆就赶不上2010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去年和他一道来的是认识多年的老相识、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徐为民。走前,他打手机给徐为民,说担心去不了摄影展了,因为当天还要参加重要会议。第二天,会议改期,两人这才赶到连州。到了连州,已经是下午了。李亚隆身材精瘦,休闲衣、运动鞋,穿梭在摄影师作品中间,飞快地翻拍着国内外摄影师们的作品。他并没有在自己“现实版阿凡达”前面驻足,因为他只有一天的时间。
李亚隆和《中国摄影》主编闻丹青、摄影家姜健等人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聊摄影。摄影家们吃惊于李亚隆风格的转变,姜健对他说:“你一直在拍纪实摄影,这次的转变太大了。”
李亚隆今年55岁,宜昌市委副书记,分管“三农”,稳定,党务、外事工作。此前,他曾任孝感市委副书记。李亚隆出生在距离宜昌不远的宜都市。4岁学画,工作之后,兴趣逐渐转向摄影。十年前,王文澜等摄影师的讲座吸引了李亚隆,他决定放弃风光摄影,转而记录现实生活。2007年,凭借《夫妻戏班》,李亚隆摘得当年的“金镜头”金奖,同时也拿到了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徐为民认为,《夫妻戏班》之后,李亚隆全面“爆发”了,他从一个“发烧友”,变成了一位优秀摄影师。
在朋友眼中,他说话做事都很利落,甚至有些风风火火。李亚隆并不幽默,只在特别好的朋友中才偶然有两句玩笑话。但每当聊起摄影、自己的想法与构思,他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不知疲倦地说上几个小时。徐为民说,摄影好像是李亚隆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既投入又忘我。
“反拆版”阿凡达
李亚隆说,他起初以为《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片,并没有去看。
2010年1月4日,3D电影《阿凡达》在内地公映。不到一周,这部电影被富于联想的中国影迷戏谑为“反拆迁”电影,并在网络、微博和饭桌间传播拜来。1月13日,《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篇《五百业主成功反拆迁记——现实版“阿凡达”保卫家园》,讲述了广州市越秀区东川三街业主反拆迁的故事。“阿凡达现实版”的标题并不是编辑杜撰的,而是记者在采访中,业主们对自己维权行动的戏称。自此,这部好莱坞大片有了中国民间版本的定位。在李亚隆周围,同样有许多看完电影的人提到“钉子户”、“暴力拆迁”等问题,关注社会现实的李亚隆有些坐不住了,也去看了这部影片。
看完《阿凡达》之后,李亚隆很兴奋,觉得找到了陈述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契机。
他太熟悉国内与拆迁有关的条例政策及典型事件了;在接受采访时,李亚隆总是以先报年月日的方式开头,陈述这些政策,记忆准确无误。
对于拆迁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他自己也拍摄过一些拆迁户的生活状态;但由于工作原因,他不能像专职摄影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无法用纪实的手法来呈现。他说:“《阿凡达》被中国观众集体完成了语义转换,即一场伟大的反拆迁斗争。”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阿凡达》影片中的两个形象:萨利和潘多拉星球土著纳威族部落的公主妮特丽。最初,李亚隆想找人制作,他不但希望这两个人偶形象逼真,更想让它们灵活地摆出自己想要的造型。多番努力之后,李亚隆发现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工作。最终,在淘宝网上,他找到一名广州卖家,以78元的价格,买到了两个人偶。“他们尺寸很小,只有10多厘米,没办法站立,能够活动的关节有限。”李亚隆并不满意。
此后半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现实阿凡达》(如题图)项目,他将萨利和妮特丽公主放在宜昌的社会背景中,或行走在街道上,或隐匿在角落中,或奔跑于巨大的拆迁工地。卡梅隆塑造的两个人物的魔力在李亚隆的作品中全都消失了,它们拿着小木棍,但背后却有强大的推土机在驱逐它们;妮特丽公主攀附在一棵孤零零的玉米上,显得卑微与无助……
“《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纳威族有棵神树,保护树。我让两个人偶坐在钢筋上,是要表达神树倒塌时,它们的无奈。那些钢筋相当于传统倒塌之后的废墟,现代商业社会既是拆迁的事情,更多的是文化的事情,这是个象征。在生活中,外来文化的侵入,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暴力的一面,不一定是血腥的东西,只是用商业的手段把传统吞噬了。我想说的是神树,说的是精神,而传统精神没有了,变成一堆废墟。”
在回忆那段拍摄时,李亚隆还是抑制不住当时拍摄的兴奋。“我想说的是咱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CBD是很大的概念,在国外慎用,我们国家任何地方都有CBD,只是这种商业形式比较可笑,是整个商业文化对城市的侵占,传统的东西变成了钢筋。”(原载《外滩画报》)
2010年初,宜昌某处工地。
黄昏,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下班经过此处。这个地方和中国内地的无数处工地并无区別;在经过漫长的拆迁,这里的开发商终于把此处夷为平地。这里像经过一场硝烟大战,四处是伤痕累累、疲惫和死亡的印证。推倒的楼房、废弃的砖瓦、半残的木框、玻璃碎片,以及锈迹斑斑的钢筋。在雨天,钢筋四仰八叉、扭曲着,毫无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丑陋。
那名男子,在这里伫立了一会似乎有所触动。不久,在湿漉漉的钢筋前整理的民工们发现男子又回到了这里。与之前不同的是,他多了两件“武器”,一个照相机和一对男女怪物塑料人偶。男人快速地把那对尖耳朵、长尾巴的塑料人偶摆放到钢筋上坐着;它们的背后是推土机、林立的高楼。其中,一栋高楼上竖立着”CBD”几个硕大的字母,不远处则是沃尔玛的巨幅海报。在庞大而坚硬的现代化城市背景之下,这对情侶坐在杂乱的钢筋上,两两相望,像纸人一样弱小。
男人迅速地拍摄下这个场景,然后又飞速走开。民工们对这名摄影者并不关注,这不过是又一个工地观光客而已。而至于那对塑料人偶,更是稀奇古怪:这是美国大片《阿凡达》中的男女主角萨利和公主妮特丽,只会撞击内地都市青年的心扉,跟民工的生活可谓相差一个星球的距离。
民工不知道这名男子的真实身份。数月来,他独自一人经过这里,在各种拆迁工地奔忙;每天清晨,他又去向市委大楼,并在那里做出关于这座城市的决策。
2010年12月初,他的这组作品出现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现场。作品名为“现实版阿凡达”,作者署名为李亚隆。即使在连州,这个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记者云集的地方,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李亚隆的双重身份:他是一名专业摄影师,还是宜昌市委副书记。
一半是摄影师,一半是官员
差一点,李亚隆就赶不上2010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去年和他一道来的是认识多年的老相识、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徐为民。走前,他打手机给徐为民,说担心去不了摄影展了,因为当天还要参加重要会议。第二天,会议改期,两人这才赶到连州。到了连州,已经是下午了。李亚隆身材精瘦,休闲衣、运动鞋,穿梭在摄影师作品中间,飞快地翻拍着国内外摄影师们的作品。他并没有在自己“现实版阿凡达”前面驻足,因为他只有一天的时间。
李亚隆和《中国摄影》主编闻丹青、摄影家姜健等人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聊摄影。摄影家们吃惊于李亚隆风格的转变,姜健对他说:“你一直在拍纪实摄影,这次的转变太大了。”
李亚隆今年55岁,宜昌市委副书记,分管“三农”,稳定,党务、外事工作。此前,他曾任孝感市委副书记。李亚隆出生在距离宜昌不远的宜都市。4岁学画,工作之后,兴趣逐渐转向摄影。十年前,王文澜等摄影师的讲座吸引了李亚隆,他决定放弃风光摄影,转而记录现实生活。2007年,凭借《夫妻戏班》,李亚隆摘得当年的“金镜头”金奖,同时也拿到了中国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文化艺术类单幅金奖。徐为民认为,《夫妻戏班》之后,李亚隆全面“爆发”了,他从一个“发烧友”,变成了一位优秀摄影师。
在朋友眼中,他说话做事都很利落,甚至有些风风火火。李亚隆并不幽默,只在特别好的朋友中才偶然有两句玩笑话。但每当聊起摄影、自己的想法与构思,他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不知疲倦地说上几个小时。徐为民说,摄影好像是李亚隆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既投入又忘我。
“反拆版”阿凡达
李亚隆说,他起初以为《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片,并没有去看。
2010年1月4日,3D电影《阿凡达》在内地公映。不到一周,这部电影被富于联想的中国影迷戏谑为“反拆迁”电影,并在网络、微博和饭桌间传播拜来。1月13日,《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篇《五百业主成功反拆迁记——现实版“阿凡达”保卫家园》,讲述了广州市越秀区东川三街业主反拆迁的故事。“阿凡达现实版”的标题并不是编辑杜撰的,而是记者在采访中,业主们对自己维权行动的戏称。自此,这部好莱坞大片有了中国民间版本的定位。在李亚隆周围,同样有许多看完电影的人提到“钉子户”、“暴力拆迁”等问题,关注社会现实的李亚隆有些坐不住了,也去看了这部影片。
看完《阿凡达》之后,李亚隆很兴奋,觉得找到了陈述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契机。
他太熟悉国内与拆迁有关的条例政策及典型事件了;在接受采访时,李亚隆总是以先报年月日的方式开头,陈述这些政策,记忆准确无误。
对于拆迁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他自己也拍摄过一些拆迁户的生活状态;但由于工作原因,他不能像专职摄影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无法用纪实的手法来呈现。他说:“《阿凡达》被中国观众集体完成了语义转换,即一场伟大的反拆迁斗争。”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阿凡达》影片中的两个形象:萨利和潘多拉星球土著纳威族部落的公主妮特丽。最初,李亚隆想找人制作,他不但希望这两个人偶形象逼真,更想让它们灵活地摆出自己想要的造型。多番努力之后,李亚隆发现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工作。最终,在淘宝网上,他找到一名广州卖家,以78元的价格,买到了两个人偶。“他们尺寸很小,只有10多厘米,没办法站立,能够活动的关节有限。”李亚隆并不满意。
此后半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现实阿凡达》(如题图)项目,他将萨利和妮特丽公主放在宜昌的社会背景中,或行走在街道上,或隐匿在角落中,或奔跑于巨大的拆迁工地。卡梅隆塑造的两个人物的魔力在李亚隆的作品中全都消失了,它们拿着小木棍,但背后却有强大的推土机在驱逐它们;妮特丽公主攀附在一棵孤零零的玉米上,显得卑微与无助……
“《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纳威族有棵神树,保护树。我让两个人偶坐在钢筋上,是要表达神树倒塌时,它们的无奈。那些钢筋相当于传统倒塌之后的废墟,现代商业社会既是拆迁的事情,更多的是文化的事情,这是个象征。在生活中,外来文化的侵入,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暴力的一面,不一定是血腥的东西,只是用商业的手段把传统吞噬了。我想说的是神树,说的是精神,而传统精神没有了,变成一堆废墟。”
在回忆那段拍摄时,李亚隆还是抑制不住当时拍摄的兴奋。“我想说的是咱们这个国家很有意思,CBD是很大的概念,在国外慎用,我们国家任何地方都有CBD,只是这种商业形式比较可笑,是整个商业文化对城市的侵占,传统的东西变成了钢筋。”(原载《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