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人,课堂有魂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育的本真是强调人,发现人,理解人”,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为例,阐述了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笔者紧密围绕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历史人物,以人带史、以人共情,落实课标。同时,深挖人物的细节,展示历史的血肉,使学生“目中有人”,让课堂拥有灵魂。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课魂
  赵亚夫认为:“历史教育的本真是强调人,发现人,理解人。”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物的历史就缺乏灵魂。“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须是先有了人才有的历史。”可见,人物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的历史教学存在着去人物化的趋势,历史课堂存在“目中无人”的现象。找回历史课堂中“遗失的人”,就是找回历史课堂的灵魂。
  一、眼中有人,备课有“神”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在历史潮流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选择恰当的历史人物展开历史教学,是历史人物回归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历史教学成型的关键。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主线人物的选取有三种类型: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根据教学需要塑造的虚拟人物、引导读者走进课堂成为代入人物。
  (一)真实人物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些人物,他们站在历史潮头,影响历史的进程,他们也许来自不同的领域,政界、商界、文学界、艺术节……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被写入历史。因此,选择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的主线人物,能增强历史教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课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了“隋文帝”与“隋炀帝”建构课堂。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南北重归统一,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隋朝的历史繁荣而短暂,二世而亡,因隋炀帝的暴政使隋朝迅速灭亡。课标要求学生“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统一”与“灭亡”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破题的关键。鉴于隋文帝建立并统一隋朝,隋炀帝结束隋朝,因此,“隋文帝”与“隋炀帝”成为这一节课的主线人物。
  (二)虚拟人物
  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人物的经历跌宕起伏,而教材在介绍历史时却高度精炼,有时一节课时间跨度很大,有时一节课内容细碎零散……因此,寻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历史人物困难重重。鉴于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塑造一个与教学内容契合的虚拟人物,同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课例《盛唐气象》中,教师塑造了一个虚拟人物“小唐”,由他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大唐十二时辰,感受盛唐气象。
  (三)代入人物
  在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零碎,涉及面比较广的文化课或经济课中,一个历史人物难以驾驭课堂。因此,利用穿越历史的方式,引导学生作为代入人物走进课堂,也是主线人物教学的一种方式。如,课例《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讲授中,教师设问“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穿越到宋代,通过行走都市,感受市民文化;借助词曲书画,领略宋元文化。整节课,生动有趣,代入感强。因此,只要教师的眼中有“人”,让“人”走进课堂,通过人物建构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备课就如找到了开门的“钥匙”,下笔有神,得心应手。
  二、心中有人,課堂有“魂”
  人物是历史的主角,从理论上讲,所有历史事件都有历史人物的参与,而所有历史事件都由一个或多个人物串联。如何把主线人物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逻辑,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人物的使用一般可以有三种方式:以人物发展的时间为序进行讲授、以人物事件细节为突破进行讲解、围绕人物设计若干问题统率全课。在讲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笔者选取了以问题为统率讲授的本课。
  在导入环节,笔者以“谥号”为引子调动学生兴趣。那么,什么是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谥者,行之迹也。”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其中,经天纬地曰“文”,如,隋文帝;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那么,这两位皇帝分别做过什么,以致后人对他们褒贬不一?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从而引出课题《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在新授环节,围绕隋文帝和隋炀帝,笔者设计了三个主干问题:隋文帝有何功绩?隋炀帝有何过错?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
  第一问:隋文帝有何功绩?
  首先,介绍杨坚生平并展示隋朝建立与统一地图。
  隋文帝,姓杨名坚,本来是五代十国时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周静帝的外公,581年,杨坚废掉静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杨坚灭了南方的最后一个政权“陈”,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由此归纳出隋文帝的第一个功绩是“建立隋朝,统一中国”。
  接着,展示图片,这是位于洛阳含嘉仓,隋朝的最大的粮仓,据考古发掘,这个粮仓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而这样的粮仓,隋朝不止一个。史料记载:
  由此可见,隋文帝统治时期,经济相当繁荣。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隋文帝励精图治。因此,隋文帝的第二个功绩是“励精图治,开皇之治。”因此,后人评价杨坚为“经天纬地”。
  第二问:隋炀帝有何过错?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继位,隋炀帝做过什么,以致后人给他“炀”这样一个谥号呢?
  从史料的关键内容“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通涿郡筑长城皆征百万余人”“东征皆兴百余万众”“造船,诸州役丁,死者十三四”,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表现: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征伐辽东民不聊生、穷奢极欲纵情享乐、四处巡游祸害地方。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历时38年。
  隋炀帝的命运,告诉了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隋炀帝是否就没有任何功绩吗?
  第三问: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隋炀帝?   我们再看史料:
  这条渠就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因此,隋炀帝功绩一:开凿运河,沟通南北。
  我们再看,隋朝以前,根据九品中正制,政府官员多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身卑微的平民根本没有机会当官。但隋朝以后,这一现象发生变化。《神童诗》记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由此可见,农民可以通过读书入朝为官。是什么使选官发生改变?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中国1300多年。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开运河,创科举,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经略西南,招抚琉球,从南到北,为成就大国之梦,始终在奔走。因此,我们评价隋炀帝,应该客观全面。
  纵观本课例,两个主线人物,三个主干问题,统率全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重点突出,线索分明,“课魂”油然而生。
  三、历史有人,教学有“门”
  历史教学有了“人”,课堂教学就找到了“门”。
  (一)历史学习之“门”
  以人物建构课堂,学生跟随人物的步伐,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历史的血肉;教师围绕历史人物,深挖人物细节,展示历史血肉,以人带事,以人共情,展示隋朝历史。同时,借助人物的影响,发挥其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隋炀帝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这为学生日后学会做人提供了历史借鉴。
  课后791人次完成了本课例的随堂检测(1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检测数据显示,本课检测平均分为76分,即本课教学很好地落实了基础知识。
  (二)历史教学之“门”
  以人物为主线进行历史教学是回归历史教学本真的重要途径,运用人物主线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宏观历史画卷随着人物的人生軌迹徐徐展开。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改变固化的教学模式及历史课堂“目中无人”的现状具有明显效果。
  实践证明,人物主线教学除了适合于课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外,还适用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大部分的课例,如: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模板,以人物为主线的教学需根据教学内容的时间跨度、空间范围、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是否适用。
  (三)教学特色之“门”
  教师教学不能只会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定期总结,反思提炼,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历史有人,让人物回归历史课堂,带领学生以人学史,以人鉴史,回归历史教学的本真,并把此教学方式推广于适用的课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寻找主线人物教学法的“门道”。那么,教师的个人教学特色便逐渐形成。
  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紧密围绕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个历史人物,以人带史、以人共情,落实课标。同时,深挖人物的细节,展示历史的血肉,使学生“目中有人”,让课堂拥有灵魂。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实践与反思的角度,以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获奖作品Holes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校本化教学策略,浅析如何通过“五有”——即“有集体组织、有教师导读、有层次自读、有同伴支持、有评价拓展”的校本化教学策略,落实文学阅读的渐进性、指导性、反馈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整本书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校本教学;教学策略  一、研究
【摘要】本文将“兴奋的传递”涉及的重点知识,通过综合、提炼与加工,有机地整合和呈现于课堂教学环节中。旨在帮助学生高效建构“兴奋的传递”的知识小系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关键词】提炼与加工;核心知识;契合与落实;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凝练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和评价,其宗旨都是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样对于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相当有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汉字的认识,更加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就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识字教学  一、引言  识字
【摘要】基于童话教学的独特性,本文引入深度学习理论,以《纸船和风筝》教学为例,通过构建“朗读——表演——想象——拓展”的RPIE童话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激活审美体验,发展创新思维与迁移运用能力,使童话学习更有深度、效度,师生共同享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深度学习;童话教学  一、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和浅层学习(surfac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被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至少阅读300万字,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人教社据此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及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读本,并且要求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如何运用好教本与读本,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与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本;语文读本;阅读教学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本文就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教学实践及有效性的探索进行阐述。探索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全方位地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各种音乐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寓德育于美育之中,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探索;德育渗透;音
【摘要】当前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各学校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教学方式也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线上教学。微课视频具有设置方法多样、时间短、传播方式多样、内容精简等优势,所以微课在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文章对疫情环境下职业技术学校英语微课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探究,希望在将来的英语教学中,借助微课视频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以及锻炼的机会,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实现职业
【摘要】都说好的问题能成就好的课堂。而基于学科本质,建立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基础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并对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的问题就是核心问题。它不但能促进学生的丰富生成,能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领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核心问题;探究活动;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在数学课堂上,一节课的成败往往取决定于一两个关
亲爱的涵涵:  当你打开烫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之时,意味着你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生涯也就正式地划上了句号,实现了你期盼已久的“大学梦”,开创了你人生中最幸福的大学四年岁月,仿佛是打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在你即将跨入大学校门之际,作为你的父母亲,我们送你“寓理帅气”这四个字与你一起共勉。“寓理帅气”源出《孟子》,“寓”是包藏的意思,“理”是道理,“帅”是统帅、支配的意思,“气”是气质、感情的意思。这四个字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各种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自读活动。引用助学工具,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质疑,结合单元进行学习,展开课内外群文阅读的活动等,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提升自读水平。  【关键词】教材资源;自读课文;初中语文  部编版教材的课文总体可以分成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作品这几个部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自读课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将自读课文等同于精读课文,进行深入分析,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