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阳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认为人所获得的经验是实践的开端,知识经验是第一位的。而陶行知先生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从幼儿园幼儿学习成长的角度来看,显然操作实践的意义对他们成长更有帮助。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新教师;幼儿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教师的定义。然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师的责任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不仅在教材上的选择有限,更是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由此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师如何去“教”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对此问题的答案是——“教学做合一”。他给“教学做合一”这种教育法的定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源自于生活,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生活教育”。教师所教,幼儿所学,均从生活中探索,不脱离实际,不空谈知识,这便是“教学做合一”中“做”的意义所在。
而作为刚入职且正处于“求生存期”的新教师,面临着“职业生存”与“自身成长”双重压力,面对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又无从下手。新教师自己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这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要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两者相加让新教师产生一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感觉。虽然在现代教育观中,“终身学习”的观念意味着教师需要一直去汲取新的知识,从而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但对于时时刻刻需要“关注生存”的新教师来说,“一切皆需学习”才是他们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新教师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与烦恼,作为亲历者,笔者也是深有体会的。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却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最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做”,它是连接“教”与“学”最关键的地方,其特征在于“有行动”“有思想”且“能产生新价值”。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育是伴随着不同活动环节一直存在的,从集体活动到区域游戏,从班级管理到个别教育,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在“教”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学习状况或者是在“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幼儿不能完全理解所学内容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很大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教师亲身传授,而忽略了3~6岁儿童对直观经验更易接受的特点。而“教学做合一”中的“做”的特征在幼儿园中则是弥补上述缺陷的一剂良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去思考去学习,从而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结论。而这也是笔者通过实践认识到“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真谛所在。
且以中班科学活动《会动的身体》为例。
从哲学的角度或我们成人经验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并没有绝对不动的地方,身体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说是“会动的”,而这一知识经验在传授给幼儿时便显得有些困难。从目标生成角度来看,其定位在“让幼儿了解身体能动的各部位名称及功能”是相对能让幼儿理解的,那如何让幼儿自己感知身體上会动的部位便是其重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授法或是问答法,幼儿所能回答出的答案肯定是不够全面的。而笔者则是选择先带领幼儿一起跳韵律操,结束之后再让幼儿看看、摸摸、想想自己刚刚一起跳舞的时候用到了哪些身体的部位。而幼儿在有了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自己身体上有哪些地方会动,答案也会丰富很多。而笔者认为新教师在活动前所不能解开的死结——如何告诉幼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其实都是在动的,在活动中也迎刃而解。随着幼儿探索的深入,从最明显的身体四肢再到头部和手部,再从身体外感知到身体内的心跳,教师和幼儿在一起做着探索,而幼儿也能逐渐开始想到如果身体哪个部分不动,肯定是“生病了”的答案。
此案例中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均是在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师不需要强加任何的经验灌输,所有的结论也都是幼儿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的。而此案例也深深表明了“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内的实用性。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再是“只知道教书”和“教学生”,相反,它更需要注重幼儿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要一改从前的死板而成为“活的教育”。而新的教育思想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J].中华教育界,1931(10).
[2]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编辑 赵飞飞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新教师;幼儿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教师的定义。然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师的责任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不仅在教材上的选择有限,更是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由此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师如何去“教”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对此问题的答案是——“教学做合一”。他给“教学做合一”这种教育法的定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源自于生活,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生活教育”。教师所教,幼儿所学,均从生活中探索,不脱离实际,不空谈知识,这便是“教学做合一”中“做”的意义所在。
而作为刚入职且正处于“求生存期”的新教师,面临着“职业生存”与“自身成长”双重压力,面对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又无从下手。新教师自己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这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要承担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两者相加让新教师产生一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感觉。虽然在现代教育观中,“终身学习”的观念意味着教师需要一直去汲取新的知识,从而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但对于时时刻刻需要“关注生存”的新教师来说,“一切皆需学习”才是他们当下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新教师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与烦恼,作为亲历者,笔者也是深有体会的。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却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最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做”,它是连接“教”与“学”最关键的地方,其特征在于“有行动”“有思想”且“能产生新价值”。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育是伴随着不同活动环节一直存在的,从集体活动到区域游戏,从班级管理到个别教育,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在“教”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学习状况或者是在“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幼儿不能完全理解所学内容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很大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教师亲身传授,而忽略了3~6岁儿童对直观经验更易接受的特点。而“教学做合一”中的“做”的特征在幼儿园中则是弥补上述缺陷的一剂良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去思考去学习,从而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结论。而这也是笔者通过实践认识到“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真谛所在。
且以中班科学活动《会动的身体》为例。
从哲学的角度或我们成人经验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并没有绝对不动的地方,身体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说是“会动的”,而这一知识经验在传授给幼儿时便显得有些困难。从目标生成角度来看,其定位在“让幼儿了解身体能动的各部位名称及功能”是相对能让幼儿理解的,那如何让幼儿自己感知身體上会动的部位便是其重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授法或是问答法,幼儿所能回答出的答案肯定是不够全面的。而笔者则是选择先带领幼儿一起跳韵律操,结束之后再让幼儿看看、摸摸、想想自己刚刚一起跳舞的时候用到了哪些身体的部位。而幼儿在有了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再去思考自己身体上有哪些地方会动,答案也会丰富很多。而笔者认为新教师在活动前所不能解开的死结——如何告诉幼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其实都是在动的,在活动中也迎刃而解。随着幼儿探索的深入,从最明显的身体四肢再到头部和手部,再从身体外感知到身体内的心跳,教师和幼儿在一起做着探索,而幼儿也能逐渐开始想到如果身体哪个部分不动,肯定是“生病了”的答案。
此案例中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均是在一起探索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师不需要强加任何的经验灌输,所有的结论也都是幼儿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的。而此案例也深深表明了“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内的实用性。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再是“只知道教书”和“教学生”,相反,它更需要注重幼儿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要一改从前的死板而成为“活的教育”。而新的教育思想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J].中华教育界,1931(10).
[2]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瑾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