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化学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化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化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倡导快乐学习,从生活情境中学习。我县初中学校大部分是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的生活、生产与化学知识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面对广大的农村孩子,本文就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谈谈几点做法:
1学以致用,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农村初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农村学校教学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设备等相对落后,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等。但是农村学校有着特殊的乡土资源,如池塘水、河水、泉水等等。教师在学习《爱护水资源》等这些课题时,池塘水等这些自然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师生探究水资源的主要用途、水污染的原因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又如,我们在学习大气和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时,往往是通过农村使用的化肥、农药和土壤的特性,去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探究化肥、农药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化肥农药与水污染的关系,使用化肥、农药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回家后学生还可以给父母一个合理性的建议:怎样合理施肥、怎样能改良土壤和合理使用农药才能更好的增收和有效防止环境的污染。
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生活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相应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重大作用。例如:学完“中和反应”这一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人们被虫咬之后为什么擦牙膏或肥皂水可以消除痒或痛?知道了处理工厂的酸性污水为什么使用熟石灰?明白了我们可以用熟石灰来改良土壤的酸性以达到增收增产的效果。这些实例都是工业、农业、生活中“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就高。农村学生相对于城镇学生来说,学习底子相对薄弱,而农村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隐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老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身边的化学实例、化学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导人到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他们学习化学的新鲜感,还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有效得到提高。
在学习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些内容时,我们教师为了能把学生快速带进化学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身边的化学问题导人,比如:1.超市里出售的活性炭可以用于冰箱、鞋子、汽车内除异味,你可知道它们其中的奥妙呢?2.大型的晚会或者电影、电视上的舞台上那些云雾散开后为什么不会留下水呢?这些问题,都很容易把学生带进我们的化学课堂,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外,我们在学习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与燃烧》时,可以让学生先列举自己家里使用的燃料,如:柴草、煤气、燃料油等。通过学生列举的这些进入我们的化学课堂,可以很好地帮我们学生理解、探究和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知道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实际上,我们农村中无处不在的乡村化学教育资源,丰富而实用,学生身边到处都是化学生活化的课堂,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我们会发现化学课堂原来如此简单有趣。
3实验探究生活化和有效布置作业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一化学,我们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和交流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我们的化学知识应该是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巩固。
在学习“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合成材料”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鉴别“真丝”与“人造丝”的不同,并写成实验小报告,这样,更能体现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以及重点突出能力培养目标,更能體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的作业大都是为了考试,多数都是机械的重复,缺少思维的训练。如果我们在化学课上能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情,这样的作业会更具有实效性。如我们在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价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卡片,写顺口溜,或者举办小组抢答比赛等方式,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通过不同类型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练习,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总之,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物质和生活情境,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化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化学教学应回归到自然生活中去。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进行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的有效教学,农村教师要根据化学课的特点,遵循“科学性、思想性、开放性”的教学原则,把化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2011年版.
[2]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养[J].今日教育,2016(03).
1学以致用,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农村初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农村学校教学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设备等相对落后,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等。但是农村学校有着特殊的乡土资源,如池塘水、河水、泉水等等。教师在学习《爱护水资源》等这些课题时,池塘水等这些自然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师生探究水资源的主要用途、水污染的原因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又如,我们在学习大气和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时,往往是通过农村使用的化肥、农药和土壤的特性,去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探究化肥、农药对农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化肥农药与水污染的关系,使用化肥、农药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回家后学生还可以给父母一个合理性的建议:怎样合理施肥、怎样能改良土壤和合理使用农药才能更好的增收和有效防止环境的污染。
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生活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相应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重大作用。例如:学完“中和反应”这一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人们被虫咬之后为什么擦牙膏或肥皂水可以消除痒或痛?知道了处理工厂的酸性污水为什么使用熟石灰?明白了我们可以用熟石灰来改良土壤的酸性以达到增收增产的效果。这些实例都是工业、农业、生活中“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就高。农村学生相对于城镇学生来说,学习底子相对薄弱,而农村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隐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老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身边的化学实例、化学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导人到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他们学习化学的新鲜感,还能使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有效得到提高。
在学习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些内容时,我们教师为了能把学生快速带进化学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身边的化学问题导人,比如:1.超市里出售的活性炭可以用于冰箱、鞋子、汽车内除异味,你可知道它们其中的奥妙呢?2.大型的晚会或者电影、电视上的舞台上那些云雾散开后为什么不会留下水呢?这些问题,都很容易把学生带进我们的化学课堂,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外,我们在学习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与燃烧》时,可以让学生先列举自己家里使用的燃料,如:柴草、煤气、燃料油等。通过学生列举的这些进入我们的化学课堂,可以很好地帮我们学生理解、探究和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知道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实际上,我们农村中无处不在的乡村化学教育资源,丰富而实用,学生身边到处都是化学生活化的课堂,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我们会发现化学课堂原来如此简单有趣。
3实验探究生活化和有效布置作业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一化学,我们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和交流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我们的化学知识应该是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巩固。
在学习“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合成材料”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鉴别“真丝”与“人造丝”的不同,并写成实验小报告,这样,更能体现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以及重点突出能力培养目标,更能體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的作业大都是为了考试,多数都是机械的重复,缺少思维的训练。如果我们在化学课上能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情,这样的作业会更具有实效性。如我们在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价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卡片,写顺口溜,或者举办小组抢答比赛等方式,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通过不同类型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练习,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总之,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物质和生活情境,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化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化学教学应回归到自然生活中去。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进行农村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的有效教学,农村教师要根据化学课的特点,遵循“科学性、思想性、开放性”的教学原则,把化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2011年版.
[2]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养[J].今日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