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政新闻常常特指对本辖区内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主要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报道。在市级党报的时政新闻报道上,多指围绕市委、市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时事政治活动和群众对这些活动反应的消息。
作为时政新闻记者,承担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访主要领导活动和本地重要、重大事件的报道,时政新闻记者的肩上承担着当地最大的政治,笔下掌握着最权威的舆论导向,因此,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就要把自己定位于政治家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打破框框,创出精品,不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更要成为一名思想坚定、政治成熟,善于把握当地工作大局,正确引导舆论,具有政治家素质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从多年的报道实践来看,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在工作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注重在新闻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素质和能力。
要注重培养政治意识,具备驾驭重大新闻事件、重要会议的能力,掌握重特大新闻报道的技巧。作为时政新闻记者,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切记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处理时政消息时,要确保不出任何差错,明白任何一个小小的差错都会造成政治上的被动,给党委、政府的工作,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给自己的工作单位带来不应有的麻烦,所以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哪些新闻要报,哪些新闻不能报,该报的怎么报,不能报的如何应对,作为时政新闻记者都应该心中有大局,应对自如。
要注重培养大局意识,具备和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打交道的采访能力,掌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各类信息转化为有用新闻的技巧。时政记者应该在了解到职能部门的想法和顾虑后,调整好心态,真诚地告诉对方自己会在采访中向领导学习相关政策,谨慎处理新闻稿件,希望能够给予支持,这样就会使对方对记者产生一种信任感并且容易接受。随着时间的推进和采访的深入,记者对所负责的部门工作状态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控后,采访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当与所对应采访报道的有关单位建立起这种密切联系后,记者的工作自然就会很轻松,也能高效率地完成报社安排的采写任务了。
要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具备整体作战,打好重大战役性报道的能力,掌握写作单稿、组合稿、连续报道的技巧。团队精神也是专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团队中的个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既分工又合作才能获得成功。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时政记者部要能够运筹帷幄,合理分工,才能具备整体作战、打好重大战役性报道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精品意识,具备高水平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掌握新闻规律并能把精品新闻上升为获奖作品的写作技巧。我们说好新闻都是改出来的,只有经过记者深思熟虑,数易其稿,精雕细琢,才能不浪费好的新闻素材。
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掌握把策划转化为现实可用的新闻的技巧。事件是死的,既然已经发生,就是不可改变的,但对事件的报道是活的,报道手法是活的,用活的报道手法去报道已发生过的事件,就可以出新出彩。也就是说,对一个新闻事件,不能用僵化的、固定的思维去考量,而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拓展思路、创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新闻。
当然,对重大新闻和重要活动,要进行采访前的策划,至少在采访前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采访重点听什么、记什么、问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稿子如何发,适合消息体、通讯体,单发稿还是组合稿,还是连续发,都要心中有数。只有采访前做好这样的策划,或者列出采访提纲,至少打下这个腹稿,在采访中才能有的放矢。
再好的策划,如果不能转化为现实有用的新闻也是一纸空谈。好的新闻事件,好的新闻策划,只有加上好的思维、好的手法,才能使一个新闻事件报道出新出彩,报道圆满。
例如,2007年11月30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莅临驻马店市检查指导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按上级有关要求,本报转发新华社专稿。事前,记者查了2005年总理来驻马店市考察的报道,就是按要求简简单单地发了一篇新华社专稿,没有地方媒体的声音。这次,报社编委思想没有僵化在固定不变的模式上,11月29日,在本报头版头题刊发了上蔡县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的典型经验,给总理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活动结束后,按上级要求,刊发了新华社专稿。至此,应该说是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报道动作。但正是本报创新意识强,经请示市委、省委后,随即转发了《河南日报》的长篇消息,并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总理在本市的活动,大胆采用了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11幅图片。这一创新报道,得到了市领导的首肯,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也打破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本市活动没有本地媒体声音的惯例,开创了本报记者采访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先河。接着本报记者又回访了总理去过的地方、交谈过的群众。整个报道活动既符合政治要求,符合新闻报道规律,又彰显了地方媒体的声音和当地群众的反映,达到了地方党委政府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宣传效果。
做好时政新闻,记者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新写法,关注新发展;只有注重学习,才能写出不落伍的稿件,把时政新闻做得既宣传大政方针,又不板着脸说教,使“硬”新闻在写法上“软”下去,“活”起来。
(作者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
作为时政新闻记者,承担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访主要领导活动和本地重要、重大事件的报道,时政新闻记者的肩上承担着当地最大的政治,笔下掌握着最权威的舆论导向,因此,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就要把自己定位于政治家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打破框框,创出精品,不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更要成为一名思想坚定、政治成熟,善于把握当地工作大局,正确引导舆论,具有政治家素质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从多年的报道实践来看,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在工作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注重在新闻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素质和能力。
要注重培养政治意识,具备驾驭重大新闻事件、重要会议的能力,掌握重特大新闻报道的技巧。作为时政新闻记者,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切记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处理时政消息时,要确保不出任何差错,明白任何一个小小的差错都会造成政治上的被动,给党委、政府的工作,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给自己的工作单位带来不应有的麻烦,所以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哪些新闻要报,哪些新闻不能报,该报的怎么报,不能报的如何应对,作为时政新闻记者都应该心中有大局,应对自如。
要注重培养大局意识,具备和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打交道的采访能力,掌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各类信息转化为有用新闻的技巧。时政记者应该在了解到职能部门的想法和顾虑后,调整好心态,真诚地告诉对方自己会在采访中向领导学习相关政策,谨慎处理新闻稿件,希望能够给予支持,这样就会使对方对记者产生一种信任感并且容易接受。随着时间的推进和采访的深入,记者对所负责的部门工作状态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控后,采访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当与所对应采访报道的有关单位建立起这种密切联系后,记者的工作自然就会很轻松,也能高效率地完成报社安排的采写任务了。
要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具备整体作战,打好重大战役性报道的能力,掌握写作单稿、组合稿、连续报道的技巧。团队精神也是专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团队中的个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既分工又合作才能获得成功。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时政记者部要能够运筹帷幄,合理分工,才能具备整体作战、打好重大战役性报道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精品意识,具备高水平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掌握新闻规律并能把精品新闻上升为获奖作品的写作技巧。我们说好新闻都是改出来的,只有经过记者深思熟虑,数易其稿,精雕细琢,才能不浪费好的新闻素材。
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掌握把策划转化为现实可用的新闻的技巧。事件是死的,既然已经发生,就是不可改变的,但对事件的报道是活的,报道手法是活的,用活的报道手法去报道已发生过的事件,就可以出新出彩。也就是说,对一个新闻事件,不能用僵化的、固定的思维去考量,而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拓展思路、创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新闻。
当然,对重大新闻和重要活动,要进行采访前的策划,至少在采访前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采访重点听什么、记什么、问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稿子如何发,适合消息体、通讯体,单发稿还是组合稿,还是连续发,都要心中有数。只有采访前做好这样的策划,或者列出采访提纲,至少打下这个腹稿,在采访中才能有的放矢。
再好的策划,如果不能转化为现实有用的新闻也是一纸空谈。好的新闻事件,好的新闻策划,只有加上好的思维、好的手法,才能使一个新闻事件报道出新出彩,报道圆满。
例如,2007年11月30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莅临驻马店市检查指导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按上级有关要求,本报转发新华社专稿。事前,记者查了2005年总理来驻马店市考察的报道,就是按要求简简单单地发了一篇新华社专稿,没有地方媒体的声音。这次,报社编委思想没有僵化在固定不变的模式上,11月29日,在本报头版头题刊发了上蔡县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的典型经验,给总理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活动结束后,按上级要求,刊发了新华社专稿。至此,应该说是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报道动作。但正是本报创新意识强,经请示市委、省委后,随即转发了《河南日报》的长篇消息,并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总理在本市的活动,大胆采用了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11幅图片。这一创新报道,得到了市领导的首肯,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也打破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本市活动没有本地媒体声音的惯例,开创了本报记者采访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先河。接着本报记者又回访了总理去过的地方、交谈过的群众。整个报道活动既符合政治要求,符合新闻报道规律,又彰显了地方媒体的声音和当地群众的反映,达到了地方党委政府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宣传效果。
做好时政新闻,记者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新写法,关注新发展;只有注重学习,才能写出不落伍的稿件,把时政新闻做得既宣传大政方针,又不板着脸说教,使“硬”新闻在写法上“软”下去,“活”起来。
(作者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