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产业扶贫成为社会帮扶新载体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un200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月我不仅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到年底还能参与公司分红,这顶穷帽子怕是戴不了几天喽。”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63岁的丛玉学告诉记者自己的收入情况。
  丛玉学家的变化离不开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的帮扶。在突泉县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良好氛围,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从机制入手——创新帮扶模式
  “让贫困百姓脱贫致富,光靠给钱给物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这是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伟帮助百姓脱贫的思路。
  记者了解到,从奶牛养殖场建立到现在,刘大伟就一直居住在德泉村,每个春节他都是在养殖场里过的。多年来他与村里的人朝夕相处,对村里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情况都熟记在心。
  2016年3月,刘大伟主动承担帮扶任务,通过与镇、村干部多次探讨研究,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切身利益与公司结合发展,最终拿出了三种帮扶模式。
  贷款入股帮扶。贫困户以向农行申请的“强农贷”3万元贷款作为本金加入合作社,企业每年按贷款本金10%用于贫困户保底分红,每户3000元,先期为贫困户分红1000元,一次性到账;剩余2000元,公司按每月166元的标准为贫困户发放生活费。刘大伟说:“这种扶贫模式使得贫困户、银行、公司三方受益,贫困户以个人名义从银行贷款,我用公司的厂房等作抵押,这些资金用在公司的发展上,国家给银行补助一些,农户贷款本金利息全由我负责。”
  丛玉学就是其中的一位农户,他不仅是奶牛养殖场的喂养工人,还是公司“股东”。据了解,目前共有617户贫困户入股到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


  企业雇工帮扶。刘大伟对社会的责任心更多地体现在他雇工的做法上。他在德泉村优先选择贫困户到公司打工,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吸收当地农牧民贫困户长期就业80人,季节性就业500人。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岗位,让他们自食其力,靠劳动脱贫,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李井华和丈夫刘财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丈夫因为生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考虑到她的情况,刘大伟为她提供了相对轻松的岗位——食堂做饭,每月有2100元的收入。再加上种植青贮,李井华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水泉镇,像李井华这样的贫困户在公司打工的不在少数。
  订单种植帮扶。企业与玉成青贮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与贫困户签订青贮种植回收协议。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通过种植青贮,并由企业回收的方式获得种植收益。2016年,回收青贮饲料3.9万亩共计5.4万吨,每吨可产生效益310元,每亩比种植玉米可增收3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36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注重帮扶贫困户的同时,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填埋了德泉村3000立方米的垃圾坑,修建了1000多米的排水渠,美化了村屯。德泉村里路灯用电和自来水用电的电费都由天兴公司出资,村民一分钱不用掏。每年为村里60岁以上的村民免费提供农家肥;逢年过节,给村里的贫困户送上米面油……
  从规模入手——凝聚更多社会力量
  在本地为乡里乡亲“忙活”的刘大伟只是参与社会扶贫,尽社会责任的个体。随着突泉县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企业的大力引导,更多的“刘大伟”们正投身其中,为扶贫搭把手,为百姓掌好舵。
  出生在突泉县东杜尔基镇红光村的党桂琴,家中有6口人,父母年事已高,丈夫患腰间盘突出症,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粮,由于家中劳动力少,收入低,还要花钱治病,供孩子读书,生活一直很拮据。 2016年,天韵唐人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突泉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贫困户收益的原则,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而实现贫困户增收。通过企业的首批技术培训,党桂琴很快就学会了电动缝纫机操作,掌握了制作蕾丝拖鞋和遥控器罩的缝纫技术,能独立制作产品,她说:“通过企业的免费培训,现在每个月平均都能收入2000多元,减轻了家庭负担。”


  孙红海是突泉县太平乡马吉拉湖村的贫困户,妻子刘桂杰患病在身不能从事繁重的农活,只能做些家务活。虽然家里土地不少,但是只有孙红海一人耕种,每年的收入只够糊口,生活十分拮据。通过内蒙古宝润红酒有限公司帮助,孙红海盖起了80平米的宽敞新房,而且每年企业还采购种子、化肥、地膜等农具农资送到他家,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如今他家虽然尚未脱贫,但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据记者了解,目前该企业与全县农户合作订单2000笔,辐射带动农户13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
  一项项激发“造血”活力的产业,让一户户贫困群众摘掉了多年的“穷帽子”。丛玉学、李井华……一个个家庭的生活通过突泉县社会扶贫工作的帮扶正变得越来越美好。突泉县的贫困群众,带着致富的梦想,牵手爱心企业,大步迈上了携手奔小康的道路。
其他文献
想发展产业,却筹不到启动资金,这是很多贫困户面临的无奈恶性循环。脱贫致富,真的不容易。谁来给贫困人口注入第一桶金?金融扶贫,让金融之活水融化“最后一公里”的坚冰,让贫困人口借鸡生蛋改变命运。在金融扶贫论坛上,记者发回这样的报道:  金融扶贫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实际需求  本届“扶贫日”金融扶贫论坛,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主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办。论坛以 “精准特惠:
期刊
为了成全弟弟,姐姐主动辍学务农;为了让孩子吃饱,母亲默默忍受饥饿……这样的场景,很多人并不陌生。然而,推动世界的手,却是推动摇篮的手。妇女的贫困,是社会之殇。如何让农村妇女克服多重压力,增强自我生存能力,告别贫困、绽放欢颜?我们需要对妇女脱贫这个话题格外关注。  巾帼扶贫展风采  2016年10月16日,由论坛组委会主办、全国妇联承办的 “妇女扶贫平行论坛”在京举行。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出席论
期刊
【人物简介】  胡世财(贡献奖),男,苗族。1965年2月生。曾任农发行黔东南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农发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先后被评为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先进工作者、贵州省技术进步优秀管理工作者。现为农发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西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作为西藏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西藏分行始终
期刊
屋漏偏逢连夜雨,人穷更怕病来缠。精准识别发现,各种致贫因素中,因病致贫占比最大,为42%。进入新世纪,农村有了新农合,农民看病可报销;进入“十三五”,健康扶贫的阳光照亮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活,一道道精准设计的保障线,让贫困人口从此告别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请看:  健康扶贫暖人心  2016年10月16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扶贫日减贫与发展论坛—
期刊
他们身残志不残,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别样灿烂的天空;他们以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他们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群体。请看本刊记者自残疾人精准扶贫论坛上发回的报道:  激发信心 凝聚力量  2016年10月16日,中国残联与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会议中心共同主办“2016扶贫日减贫发展论坛——残疾人精准扶贫平行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激发信心,凝聚力量”,阐释了当前国家精
期刊
在中国的扶贫进程中,有这样一种好政策:帮助贫困户搬迁到交通便利、生态良好的地方,政府不仅给盖房子,还帮助发展产业,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历史。怎样让这一造福于民的政策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易地扶贫搬迁论坛精彩论点不断。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作为2016扶贫日论坛之一,10月1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承办的易地扶贫搬迁平行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围绕总结交流
期刊
10月17日,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报告》认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  据了解,该《报告》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推出的智库报告。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在发布会上介绍,《报告》将按年度出版,旨在及时记录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精
期刊
【人物简介】  罗官章(奉献奖),土家族,1937年7月生。湖北省五峰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宜昌地委“模范共产党员”宜昌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退休干部罗官章,就是这样一粒种子。  罗官章,曾任五
期刊
【人物简介】  玉努斯·尼亚孜(奋进奖),男,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克县鲁克沁镇赛尔克甫村三组农民,1973年2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2014年列入赛尔克甫村贫困户,现为赛尔克甫村劳务经纪人。2014年5月被评为村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贫穷不可怕 就怕没志气  赛尔克甫村位于鄯善县鲁克沁镇东北方,距离镇政府12公里,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总户数1416户,人口6006人,耕地
期刊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坝上村是湖南早期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贫困村之一。该村共92户356人,其中有78户318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半山腰,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从2011年至今,该村先后从山上搬下62户312人,集中安置在村部所在地。搬迁之初,很多人担心:群众搬迁后无田无土,无钱无业无项目,怎么生存?怎么发展?几年来,坝上村在新晃县人社局的引导和帮助下,针对上述难点问题,烧旺劳务输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