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隧道工程质量检测的必要性,详细的探讨了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问题。
  关键词:隧道工程;质量检测;改进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铁路的发展,隧道的数量、规模越来越大。质量检测工作成为隧道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做好了质量检测工作,才能够提高隧道工程的建设水平。因此,新时期下,我们要及时发现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
  二、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近十年来,铁路建设高潮持续不断,成就辉煌,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铁路工程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其中铁路隧道工程质量与路基、桥梁、涵洞等工程质量相比,质量问题显得相对突出。例如,2001年11月4日达成线万山寺隧道发生拱部坍塌事故;有的新线隧道发生较大范围的拱墙开裂、内挤、水沟变形,隧底翻浆冒泥等严重病害,导致长时间慢行、间隔封锁施工,影响正常运输。
  万山寺隧道拱部坍塌事故发生后,各线建设单位纷纷聘请专业检测单位使用地质雷达或钻孔、或开仓检查,发现一些隧道存在拱墙衬厚度严重不足。正如铁道部领导尖锐指出的那样:“隧道衬砌光而不实。隧道衬砌目前均比较圆顺光滑,但衬砌厚度、与围岩的密贴程度,复合衬砌段锚杆长度和间距,喷射混凝土厚度,超挖回填密实度,仰拱和铺底基底积水、虚渣清除和仰拱的灌注等仍存在一些问题。”
  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问题令人不安,扭转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问题连续发生的被动局面、消除工程质量隐患、杜绝由铁路隧道工程质量不良引发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已刻不容缓。
  三、隧道常见的质量问题
  1、隧道水害。在隧道所出现的一系列质量问题中,隧道渗漏水所造成的危害尤为普遍。隧道水害不仅增加隧道内湿度,降低路面抗滑性能,造成电路短路等事故,危及运营安全,而且还易引起其他病害。由于隧道渗漏水、积水,将会造成衬砌开裂或使原有裂缝发展变大,加重衬砌裂损;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会使衬砌混凝土遭受侵蚀,并且随着渗漏水的不断发展,侵蚀程度日益加重;在寒冷地区,水是影响隧道围岩冻胀的重要因素,水害严重必然导致冻害严重。
  2、衬砌缺陷。衬砌缺陷主要是因为衬砌空洞、厚度、强度、密实度等原因造成的衬砌变形、衬砌移动及衬砌开裂等。作用在隧道衬砌结构上的压力,与隧道围岩的性质、地应力的大小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有关。由于受技术和资金条件的限制,一些因素在设计前是难以确定的,所以在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中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结构强度不够或与围岩压力不协调,造成衬砌结构开裂、破坏。然而,工程上出现的衬砌开裂更多的则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当(衬砌厚度不足、混凝土强度不够等)造成的。
  3、净空受侵或轴线偏位。因模板强度、刚度不足而出现跑模,或因测量误差过大,出现模板定位偏差过大,都有可能导致隧道净空甚至建筑限界受侵或者出现隧道整体轴线偏位。也有因对已建成隧道的衬砌质量缺陷进行套拱处理而出现限界受侵的情况。
  4、通风不畅。所有的隧道均需要通风,不管是自然通风还是人工通风。事实上,当前国内相当数量的隧道尤其是中长隧道,通风设施常常形同虚设,一般不开启(多数是为节省运营费用),造成洞内运营环境污浊。而且,国内隧道通风设计主要依据现行《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其中对运营通风之规定应该说较为详尽,但火灾通风仍需进一步探讨从而以规范形式予以认定。
  四、隧道常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制度问题。我国隧道工程检测制度尚未完善,这给实际检测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常误导施工人员执行错误的作业方案。以高铁工程隧道为例,高速铁路长隧道及特长隧道应结合辅助坑道情况设置紧急出口,紧急出口上方应设标示牌和紧急照明设施,紧急出口通道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规定。由于隧道检测制度缺乏,对于隧道紧急小口施工控制不足,影响了隧道建筑功能的正常发挥。
  2、操作问题。拟定检测方案之后,施工单位必须要将其执行于现场操作,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建造成效,充分发挥出隧道工程应有的交通功能。现代城市交通隧道的结构更加复杂,实际施工流程里对质检人员的操作要求更高。高速铁路隧道内不设置供养护维修人员待避的洞窜,但应考虑设置存放维修工具和其他业务部门需要的专用洞室,这些都是质量检测的重点,但实际检测操作很少涉及到。
  3、管理问题。隧道检测并非简单的施工勘察,而是要收集大量与工程相关的数据信息,经过对比分析后才能获得最佳的检测结果。但是,施工单位长时间仅注重于作业进度的控制管理,对质量检测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管理缺失导致了检测工程流程的不足,尤其是质量保证资料不真实性,数据信息收集不可靠,不能反映真实的施工情况,错误引导检测结果。质检管理是整个隧道工程管理的一部分,一旦质量管理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流程,隧道施工的质量水平则会不断降低,对工程收益水平造成了阻碍。
  4、技术问题。隧道是服务于交通工程建设的常用设施,尽管其结构组成方面具有简单化作用,也能支撑于周围建筑体而维持了地面车辆行驶的有效措施。隧道工程质量检测配备的技术条件不足,对于工后隐蔽工程的检测,个别检测技术要求达不到,降低了质量检测所得数据的分析水平,这些都不利于隧道建造作业质量的管理。例如,信息技术尚未融入隧道建造中,工程勘测未及时发现隧道路段存在的地质风险,施工后出现各种结构病害而降低了总质量水平;衬砌背后空洞大小、系统锚杆注浆饱满度等质量问题,目前国内外检测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
  五、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改进策略
  1、规划人员。我国对于隧道工程的质量标准越来越严格,例如,南京长江隧道是目前中国超大型盾构隧道中,所经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和施工风险最人的工程。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筛选了人员组建施工队伍,进而保证了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规划好检测人员以提高项目的指导性,引导现场人员控制好隧道作业质量。
  2、过程控制。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及时发现隧道作业存在的问题。对于每一项工程采取质量检测,应根据上程结构特点调整检测方案,以获得最可靠的检测结果。施工阶段控制隧道结构质量,要对每一处细节进行检查,特别是隧道工艺流程、墙壁支护结构、地基加固结构等,都是质量检测的重要环节。
  3、数据调研。为了更好地分析隧道检测结果,应对所得数据实施全面性的分析,经过数据调研弄清隧道建造的质量水平。一般情况下,建造隧道方法多样,按开挖断面形式不同分为全断面法和分步开挖发法。深度浅的隧道可先开挖后覆盖,称为明挖回填式隧道;先兴建从地表通往地下施工区的竖井,再直接从地下持续开挖称为钻挖式隧道。检测人员要按照具体的开挖方式,设计切实可行的质量数据研究方案。
  4、质量分析。新时期建筑行业对工程建造质量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施工单位拟定于隧道施工方案相配套的检测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隧道结构功能。质量分析是检测环节的主要工作,也是隧道检测发挥其施工指导作用的基础。质量分析有严格的参考。
  5、强化管理。当前,隧道工程已经成为交通设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隧道对于路面交通的重要性。检测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施工,工程单位要强化质量检测管理,为现场人员提供优越的工艺引导。
  6、技术改造。施工单位要注重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对隧道工程进行全面性的勘察管理,维护现场施工作业的流程。攻坚克难,提高现有工程的检测技术,利用信息科技为支撑创建自动化检测系统。例如,将GPS技术应用于隧道检测,将检测数据及所得图像传输给显示器,方便了隧道检测工作的调整。
  六、发展趋势
  1、地质雷达的应用
  地质雷达(GPR)技术是一种根据电磁波反射原理,探测浅层地质结构和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高科技手段,地质雷达技术主要运用与两大领域:场地勘探和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场地勘探主要是工程现场勘探,路面地基勘探,地质水文勘探等领域。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主要包含铁路和公路的隧道衬砌质量检测,路基路面質量检测等方面。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隧道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隧道工程这一领域,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地质雷达在目前我国隧道工程测量和质量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我国现代化的隧道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它将还会一直发挥它的主导作用,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与改进,克服地质雷达在隧道探测中的存在的种种问题,尽快缩小我国的隧道工程与世界隧道工程的差距。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隧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质量检测问题必须要落实到位,确保隧道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J].郑州大学学报,2010(10):23-25.
  [2]吕康成.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J].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5):89-92.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如今很多城市都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那就是信息化的建设,同时它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首要任务。现阶段的一些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以及有效性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水利水电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其管理方式也要跟上实际形势,不断的进行优化、调整。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期刊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出将新型双阶屈服屈曲约束支撑应用于传统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一榀缩尺单层单跨双阶屈服屈曲约束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试件,采用低周往复试验,对双阶屈服屈曲约束支撑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抗震性能以及二者的协同工作性能进行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双阶屈服屈曲约束支撑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中的抗震性能,对双阶屈服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体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与单阶屈服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对比。结果表明,双阶屈服屈曲约束支撑在小震作用下实现第一阶屈服并保持刚度,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参与耗能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钢结构住宅以其装配率优势和轻质、高强的特点为住宅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然而,新事物的出现和高速发展必定伴随着许多质疑和盲点,制约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和应用.以装配式钢结构高层住宅设计中的一些实践和设计要点为基础,从设计角度,结合实际项目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对装配式钢结构高层住宅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沈阳金廊超高层塔楼地下5层,地上71层,建筑檐口高度为330m,采用钢骨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简结构.通过比选结构加强层设置方案,确定了加强层数量、伸臂桁架及腰桁架的设置方案.基于有限刚度原则,伸臂桁架腹杆采用防屈曲支撑,以避免加强层刚度突变.针对最小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采用放大楼层地震力和调整规范反应谱的方法提高楼层剪重比.塔楼核心筒在49层及以上楼层收进,收进部位及其上下1层按性能化设计理念采取加强措施,以减弱结构突变程度.对结构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可满足预设的性能目
针对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中构件抗震性能分析存在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对底部加强区主要墙肢和扭转变形较大的竖向构件,常规的加强方法是提高其承载力,但会造成结构的耗能能力降低,反而对抗震不利。根据其作为结构第一道防线的耗能特点,提出了通过提高其延性的方式进行加强。对弱连接楼板损坏情况,常规的构件加强方式是使其满足设防地震作用下不屈服要求,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该处的构件损坏较严重。说明弱连接楼板仅满足设防地震作用下的不屈服要求不能有效保证结构平面的完整性。建议将弱连接处的楼板和框架梁定义为关键构件,以及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楼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康复技术对烟草依赖效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烟草依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穴贴压组、tDCS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耳穴贴压组取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肺、胃、神门、口、皮质下、心,患者每日自行按捏王不留行籽5次,每次按捏2 min,吸烟欲望强烈时加按捏3 min,2 d换贴1次,每周换贴3次,治疗4周;tDCS组取双侧前额叶背外侧行tDCS治疗,tDCS刺激电极阳极置于左侧前额叶背外侧,阴极置于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用弹性带将电极片绑在头部,电
温州某金融广场由三座100m高塔楼+上部弧长约300m的圆弧形船体建筑组成,船体建筑采用摩擦摆支座与塔楼相连,为体型特别不规则的巨型复杂高层连体结构,塔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上部圆弧形船体采用巨型空间钢桁架结构体系.项目集高层连体、大跨、重载于一体,特别是顶部船体巨型空间桁架,温度作用大,且温州地处台风高发地区,瞬时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台风区的高位连体大跨度结构隔震体系,解决了地震、强风、温度效应等多工况耦合的设计难题,对结构安全性进行研究,采取了相应的加强
巨型斜撑框架结构是超高层建筑高效的抗侧力体系之一.巨型斜撑作为关键构件可显著提高外框筒刚度,二道抗震防线作用显著.通过对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天津高银117大厦、沈阳宝能金融中心T1塔楼和中信大厦四栋建筑高度500m以上超高层巨型斜撑的设计,从巨型斜撑的布置形式、与次框架的关系、计算长度以及关键节点设计等方面对四栋建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由于单斜撑的非对称性,会使结构产生X向和Y向的耦合平动,改变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巨型斜撑与次框架的连接主要改变传力路径.楼板对巨型斜撑的约束作用显著,在确定巨型斜撑
介绍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造的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板柱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座科研楼工程为例,对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根据问题研究了各种加固策略、技术措施,并进行了数值验证,构建了传统抗震加固手段与消能减震技术相结合的抗震加固方法.评估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造的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板柱结构体系在使用40年后,存在整体刚度不足、耗能能力差、水平构件承载力不足、结构竖向安全性得到不保证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4点加固策略:核心筒周圈剪力墙增设250mm厚钢筋
复杂隐伏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是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基础形式的选择及处理方式需考虑建筑特点、结构安全、周围环境、施工技术条件及经济性。以坐落在复杂隐伏岩溶场地上的安龙电厂主厂房为例,在充分收集和研究相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情况,采用跨越法、桩基法、填充法以及综合处理法等技术措施,对主厂房区域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进行了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安全有效,且节省了施工工期,是针对该复杂隐伏岩溶场地较优的基础设计方案。最后,提出了复杂隐伏岩溶地区工程建设地基处理及基础设计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