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修辞中,借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辞格,本文整理了借代辞格,望对该辞格的研究有所益处。
【关键词】修辞;借代;综述
一、借代辞格的定义研究
“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这是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借代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一直被后人所用。张弓对借代辞格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指出借代的实质是“换个名字或另一种说法”,王希杰认为“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倪宝元认为“借代就是说话或作文时为了某种修辞目的,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说出来,而借‘跟’跟该人或该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去‘代’的一种修辞手法”。
上述学者对借代辞格下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借代的特点在于代称,是一种以彼带此的修辞方式。2. 借体和本体的关系是一种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
二、借代辞格的研究史
在于广元的《借代发展史略》通过用历时的方法对借代辞格进行探索,我们能清晰的看出从先秦到新中国成了,借代辞格的发展状况。孙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观》一文,收集了借代辞格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了唐朝到当代的借代研究,画出了借代辞格演变的脉络。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一文中,对借代辞格的定义、分类、产生、借代辞格的辨别以及借代辞格的运用进行整理和分析。王刚的《借代辞格研究》该文阐述了借代辞格的定义及分类、产生的基础、运用的过程还有借代辞格的功能和运用的原则。
三、借代辞格的运用和功用
语境制约着修辞表达,因此借代辞格的使用受到了语境的制约。使用和解读借代辞格离不开语境,刘福元的《试论语境对借代辞格的制约性》中,阐释了这一观点。史锡尧的《借代手法造词探索》他将“借代修辞手法造词”称为“借代造词”,他认为借代是一种词义的重要演变方式,他对此进行了阐释和分析。李国南的《试论“借代”的语义功能》,中提到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思维方式,他分析了词汇中的借代模式。王天星《借代的词汇功能》一文,解析了修辞手段的借代和造词手段的借代二者的区别,修辞手段的借代是个体的、临时性创作的,而造词手段的借代是普遍的、约定俗成的可以反复的公众用语。还有秦存钢的《词的借代义和词在修辞上借代用法的区别—兼谈词的借代义的形成》、景楠楠的《借代与借代义的区别》和徐剑的《从修辞借代与借代义的关系看借代》都对修辞格借代和词的借代义进行了辨析。在李福唐、徐海东的《借代义和借代辞格》中指出了二者有联系,和区别,更对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讲到借代辞格时一些所举的例子把借代义误作为借代辞格的现象,并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
韩秋的《汉语辞格中借代的功用探析》中分析了借代的功能。借代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能使语言简洁,能使语言丰富多变,能使语言幽默诙谐,能使音律和谐。
四、借代辞格和其它修辞现象的对比研究
借代辞格常常容易与词的借代义用法相混淆,与避讳和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也不易区分。在李济中的《“借代”与几种修辞现象的区别》中对这个几个修辞方式进行了区分。这里要说的是,借代和避讳都不出现本体,都借用别的词语来指代本体,但借代要求本体和借体之间要有相关性,而避讳中借来的词语和本体间没有密切的关系。谐音双关使用同音近音词语,表面上一层意思,内里还有一层意思。而借代的借体只有指代本体的作用,只有一种含义。在罗湘芬、罗兰英的《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问题》一文中回顾了吴德升把“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认为是借代进行了反驳,提出这只是借喻的观点。王天星的《借代和借喻研究述评》一文中,也通过“圆规”这场学术争论来辨析借代和借喻,文中收集整理了辨别借代和借喻的文章,对借代和借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王希杰《借代修辞格辨识》一文中,指出借代的本体和借体间必须具有相关关系。周明强的《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谈借喻和借代、移就和比拟的区别》中,也对借喻和借代进行了区分和辨别。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借代辞格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一定成果。借代辞格也是学术界热讨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使得我们队借代辞格的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然而借代辞格的定义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借代辞格的研究基础上学习和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为借代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和词汇学、语义学、心理学以及民族文化情感不可分开。因而也要吸取相关知识,使得借代辞格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作者简介:江旭睿(1991,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参看文献:
[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于广元.借代发展史略[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3] 孙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观[J].曲靖师专学报,1996,(4)
[4] 王刚.借代辞格研究[D].河北大学,2005,(6)
[5] 刘福元.试论语境对借代辞格的制约性[J].修辞学习,1998,(4)
[6] 史锡尧.借代手法造词探索[J].修辞学习,1994,(10)
[7] 王天星.借代的词汇功能.中国会议,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论文集,2004,(10)
[8] 秦存钢,词的借代义和词在修辞上借代用法的区别——兼谈词的借代义的形成[J].秦安师专学报,1999,(10)
[9] 景楠楠.借代与借代义的区别[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10] 韩秋.汉语辞格中借代的功用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
[11] 李济中.“借代”与几种修辞现象的区别[J].渤海学刊,1987,(4)
【关键词】修辞;借代;综述
一、借代辞格的定义研究
“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这是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借代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一直被后人所用。张弓对借代辞格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指出借代的实质是“换个名字或另一种说法”,王希杰认为“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倪宝元认为“借代就是说话或作文时为了某种修辞目的,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说出来,而借‘跟’跟该人或该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去‘代’的一种修辞手法”。
上述学者对借代辞格下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借代的特点在于代称,是一种以彼带此的修辞方式。2. 借体和本体的关系是一种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
二、借代辞格的研究史
在于广元的《借代发展史略》通过用历时的方法对借代辞格进行探索,我们能清晰的看出从先秦到新中国成了,借代辞格的发展状况。孙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观》一文,收集了借代辞格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了唐朝到当代的借代研究,画出了借代辞格演变的脉络。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一文中,对借代辞格的定义、分类、产生、借代辞格的辨别以及借代辞格的运用进行整理和分析。王刚的《借代辞格研究》该文阐述了借代辞格的定义及分类、产生的基础、运用的过程还有借代辞格的功能和运用的原则。
三、借代辞格的运用和功用
语境制约着修辞表达,因此借代辞格的使用受到了语境的制约。使用和解读借代辞格离不开语境,刘福元的《试论语境对借代辞格的制约性》中,阐释了这一观点。史锡尧的《借代手法造词探索》他将“借代修辞手法造词”称为“借代造词”,他认为借代是一种词义的重要演变方式,他对此进行了阐释和分析。李国南的《试论“借代”的语义功能》,中提到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思维方式,他分析了词汇中的借代模式。王天星《借代的词汇功能》一文,解析了修辞手段的借代和造词手段的借代二者的区别,修辞手段的借代是个体的、临时性创作的,而造词手段的借代是普遍的、约定俗成的可以反复的公众用语。还有秦存钢的《词的借代义和词在修辞上借代用法的区别—兼谈词的借代义的形成》、景楠楠的《借代与借代义的区别》和徐剑的《从修辞借代与借代义的关系看借代》都对修辞格借代和词的借代义进行了辨析。在李福唐、徐海东的《借代义和借代辞格》中指出了二者有联系,和区别,更对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讲到借代辞格时一些所举的例子把借代义误作为借代辞格的现象,并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
韩秋的《汉语辞格中借代的功用探析》中分析了借代的功能。借代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能使语言简洁,能使语言丰富多变,能使语言幽默诙谐,能使音律和谐。
四、借代辞格和其它修辞现象的对比研究
借代辞格常常容易与词的借代义用法相混淆,与避讳和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也不易区分。在李济中的《“借代”与几种修辞现象的区别》中对这个几个修辞方式进行了区分。这里要说的是,借代和避讳都不出现本体,都借用别的词语来指代本体,但借代要求本体和借体之间要有相关性,而避讳中借来的词语和本体间没有密切的关系。谐音双关使用同音近音词语,表面上一层意思,内里还有一层意思。而借代的借体只有指代本体的作用,只有一种含义。在罗湘芬、罗兰英的《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问题》一文中回顾了吴德升把“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认为是借代进行了反驳,提出这只是借喻的观点。王天星的《借代和借喻研究述评》一文中,也通过“圆规”这场学术争论来辨析借代和借喻,文中收集整理了辨别借代和借喻的文章,对借代和借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王希杰《借代修辞格辨识》一文中,指出借代的本体和借体间必须具有相关关系。周明强的《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谈借喻和借代、移就和比拟的区别》中,也对借喻和借代进行了区分和辨别。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借代辞格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一定成果。借代辞格也是学术界热讨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使得我们队借代辞格的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然而借代辞格的定义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借代辞格的研究基础上学习和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为借代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和词汇学、语义学、心理学以及民族文化情感不可分开。因而也要吸取相关知识,使得借代辞格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作者简介:江旭睿(1991,1),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参看文献:
[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于广元.借代发展史略[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3] 孙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观[J].曲靖师专学报,1996,(4)
[4] 王刚.借代辞格研究[D].河北大学,2005,(6)
[5] 刘福元.试论语境对借代辞格的制约性[J].修辞学习,1998,(4)
[6] 史锡尧.借代手法造词探索[J].修辞学习,1994,(10)
[7] 王天星.借代的词汇功能.中国会议,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论文集,2004,(10)
[8] 秦存钢,词的借代义和词在修辞上借代用法的区别——兼谈词的借代义的形成[J].秦安师专学报,1999,(10)
[9] 景楠楠.借代与借代义的区别[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10] 韩秋.汉语辞格中借代的功用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
[11] 李济中.“借代”与几种修辞现象的区别[J].渤海学刊,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