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凝视理论解读《荆棘鸟》中菲的人物命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010l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荆棘鸟》以菲、梅吉、朱丝婷三代女性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克利里家族极具戏剧性的生活。菲既是凝视者,也是被凝视者。她承受来自男性凝视的暴力,但认同的凝视为菲的自我发现和主体认同提供了契机。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菲的主动凝视,促进了菲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不完全的女性意识以及根深蒂固的菲勒斯主义都注定了菲的命运以悲剧收尾。
  关键词:《荆棘鸟》 凝视理论 命运 女性意识
  一、引言
  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其作品《荆棘鸟》自问世以来颇受百家文坛的青睐。《荆棘鸟》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家世小说,讲述了克里利三代人菲、菲的女儿梅吉,以及梅吉的女儿朱丝婷的爱恨纠葛。本文拟以凝视理论为理论依据,探索菲的人物命运。一般来讲,凝视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萨特的“注视”到拉康的“凝视”,再到福柯的“权力凝视”。在凝视中,眼睛为凝视的视觉感官,观看者为凝视者,为主体或自我,被观看者为被凝视者,为客体或他者。无论是福柯的“权力凝视”,还是拉康的“凝视”,其主客体都是单一的、不循环的、固定的:裹挟欲望与权力的凝视是凝视者的特权,被凝视者则处于被动、压迫、附属的地位。但在萨特的“注视”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因个体存在而相互确立、相互转化、相互对立。当凝视主体承认客体的在场性,以及凝视中双方平等,转而反思自我的存在取决于与他者的关系,主客体双方就兼具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双重身份,认同的凝视也由此产生。
  二、菲作为被凝视者
  因与已婚的政治家帕克哈交往,未婚先孕诞下一子而给家族蒙羞,菲被迫嫁给牧工帕迪。由此,菲由贵族小姐沦为家庭主妇,整日为生计操劳。受制于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菲封闭内心自我,终其一生束手等待喜乐悲欢。对于菲来说,她与帕克哈的孩子弗兰克,是她唯一的精神依靠。菲的命运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困境: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进入社会的唯一手段是婚姻。在一直以男性为单一凝视者的男性凝视中,女性为受害者。菲也不例外,她承受着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凝视暴力。
  (一)被家庭中男性成员凝视
  男性凝视下,女性是男性权力的附属品,被视作“被阉割的男性”,在地位与权力方面都低于男性一等。女性的角色也被固化为“某人的母亲、妻子、姊妹”,她们是承载男性欲望的容器。受男权社会中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菲将男性是社会的主人的思想内化,沦为男性凝视者的奴隶。菲的丈夫帕迪是个深情且木讷,厌恶表达情感的传统男性。他的教条是克里利家族的人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胆怯,即使前方是棍子和鞭子。他眼中的菲是甘受本分、不惧劳累的贤妻良母,拥有美貌、才识、勤勉的品德,举止优雅,顺从、虔诚,是“房中天使”。帕迪不能容忍任何超出现实的“幻想”。因为弗兰克梦想着参军,帕迪多次羞辱他,称加入军队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是弗兰克离开时,帕迪所想的也仅是弗兰克是菲内心燃着的最后一根蜡烛。“我怎么对你妈说呢?对她来说,你比我们所有人加起来还重要,她绝不会宽恕我的。”潜意识中,帕迪认为菲是脆弱不堪、禁不起丝毫打击的,如同树枝上将坠未坠的树叶。他把弗兰克当作婚姻的附属品,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帕迪将盖子合严,落泪了。这是他失去的第一个孩子。”小哈尔死去后,帕迪才落泪了,因为那是他的亲生骨肉。拥有姣好容貌的菲无疑是男权社会中完美的性幻想对象,即使是对于她的儿子弗兰克。菲吝于向他人表露情感,却将全部的爱都倾注给弗兰克,这也导致弗兰克的恋母情结。在弗兰克看来,母亲优雅纯洁,不该被任何人触碰。他持着拯救母亲,给予母亲自由的心对待母亲,换来的却是菲自始至终的麻木与疲惫。于是,弗兰克将母亲生活的困苦、生产的痛苦归咎于帕迪,痛斥帕迪对菲的玷污行径。“你算什么东西?你真叫人恶心,比发情的公羊还坏!你就不能让她踏踏实实地待着?你就不能对她放开你的魔爪?”劳拉·穆尔维认为,男性习惯于通过男权色彩的话语命令将偏见和幻想施加于女性,导致女性主动放弃创造者的身份,作为视觉快感的载体存在。帕迪和弗兰克作为凝视者,将主体的欲望和成见投射在菲的身上。在他们与菲的凝视中,主客体关系是单一的。他们眼中的菲是静默的,没有欲求和抱怨,是服务于男性的工具。
  (二)被男权社会凝视
  无处不在的凝视束缚着菲的身体和精神。家庭之外的男性凝视同样规训着菲的行为举止。菲将自己的丈夫视作自己的主人,她“不议论自己的丈夫,就是和他的亲姐姐也不”。 当玛丽问菲嫁给帕迪放弃原有的贵族身份是否值得时,菲没有回答,而是说“这是我的事,玛丽,不是你的事”。一方面,菲保留着原生贵族家庭的自尊自傲,她被玛麗轻浮的态度所激怒。而另一方面,她想维护男性主人的尊严。玛丽依靠婚姻进入权力和金钱的中心,对于菲来说,她也是一个男性。若以压迫和歧视女性的男权社会为社会前提,男性凝视则是男权社会的重要标志。凝视是男性将男权渗透女性肉体和精神,以及物化女性的策略。而在权力凝视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关系由可见性决定。以19世纪之前的全景敞式监狱为例,“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各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里面,与塔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监狱中的囚犯始终处于被看的单一身份中,丧失观看的权力,继而受到内在的束缚。而瞭望塔中的人始终掌握着监视的权力,具有永恒的凝视者身份。如同全景敞式中的囚徒,菲自我的需求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男性不断增长的欲望。菲的自由、权力和主体性都被剥夺。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机器人即使在有自我判断能力时,也想要冒着处理器迅速瘫痪的风险,穿过伽马射线覆盖的地区将人类带回。菲就如同恪守着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机器人,奉行着自我奉献的奴隶标准,持守男性制定的戒律。菲不仅被男性物化,也被自己物化,削足适履似地迎合男性群体。
  三、菲作为凝视者
  (一)菲凝视他人   故事的中后期,男性不再是人类社会的中心。帕迪死于一场大火,弗兰克入狱,其他孩子或在战争中受伤,或有沉重心事,这也预示着男权社会的最终消亡。菲共育有七儿一女,其中所有的男孩都未成婚。只有梅吉嫁给和爱人神父酷似的卢克。菲在凝视他人时,也带着欲望和成见。她将梅吉视作自己的镜像,因为她们的境遇相同,都爱上他人却不得善终。菲试图解放梅吉,就如同解放自己。然而,镜像终归是虚假的,菲所做的努力也只能无疾而终。“那种有个属于她自己的人让她去照看的激情和渴望消失了、破灭了。那犹如负担似的孩子越坠得沉,她就越是满腹怨怼。”和母亲一样,梅吉也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在机械的生活中走向尽头。菲认为克里利家族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悲剧中,包括她自己。她带着同情凝视着家人,以获得宽慰。神父拉尔夫在初见菲时,亲吻了菲的手背,并诚心地赞美了菲的高贵美丽。菲却无动于衷。在她的凝视中,拉尔夫是虚伪的,对于不同的人表示不同的态度,总是在拿捏着别人。菲同样带着欲望凝视着拉尔夫,她期望看到拉尔夫的反应。拉尔夫所看到的女性的优雅美丽,也是菲希望他看到的。
  (二)菲对于自己的认同凝视
  凝视既可以毁灭个体的存在,也能够建立个体的存在。不可否认,男性凝视毁灭了女性的自我认同和主体性,但认同的凝视促进了菲女性意识的成长。
  菲忽略孩子的行为常被解读为缺乏母爱的表现,但也有另一种可能,菲试图控制自己的情感,来建造自己独属的封闭空间。她将一生的坎坷归咎于上帝,把与政治家相爱的过往当成幻想。但在封闭的空间里,她的情感是可控的,她抛弃宗教信仰,以及“母亲、妻子”这一固有身份,作为凝视者将自我本体置于世界的中心,而其他人作为被凝视者处于被动位置,来挑战男性凝视。但是菲女性意识的不成熟注定了她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菲没有认识到是男权主义导致了她的悲剧,而不是上帝。她逐渐缄默、封闭自我,无意识地向男性靠拢。
  四、结语
  男权社会既定的性别秩序暗藏在男性凝视中凝视主客体的关系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凝视中,凝视者与被凝视者的关系是既定的存在问题,而非普通意义上的认识问题。女性在凝视中具有凝视者和被凝视者的多重身份。相较于剥削、压制女性,凝视应是用来体现女性身份的工具。菲的经历也揭示了认同的凝视能够为女性打破男性话语的垄断局面提供支持。
  (通讯作者:黄真真,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Laura Mulvey.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2] 艾萨克·阿西莫夫.我,机器人 [M].叶李华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 福柯.规训与惩罚 [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4]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M].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5] 朱晓兰.凝视理论研究 [D].南京大学, 2011.
  基金项目: 常熟理工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设計(论文)重点资助课题
  作 者: 汤履玮,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俄国文学中的铁路主题作品随着铁路的产生而出现,诸多俄国文学作品中涉及了铁路意象,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意象的研究,一方面揭示铁路深层次的象征和寓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象征意义:死亡与宿命、现代化对传统的入侵、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另一方面探析铁路意象的作用,铁路意象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观点与形象,连接了小说的前后结构,体现了作
期刊
摘 要: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格”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审美范畴,更是寄寓了陈廷焯独特的审美理想。陈廷焯认为有“格”之词关乎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旨以及中和的审美原则,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首先其形式是和雅顿挫的。和雅不仅指外在形式如措語之典雅,更讲究词作内在体格之雅正,词作整体呈现出的一种含蓄婉曲之气。其次词作内容要温厚沉郁,及此则词自成高格。他认为忠厚和沉郁是体与用的关系,沉郁和含蓄又有所区别,辨明
期刊
摘 要:《我们仨》是杨绛以九十二岁高龄写下的回忆之作,延续了她一贯的从容节制、平淡简约的风格。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叙事艺术,能透过作品的倾斜结构和平凡人的视角,解读出新的内容要素。本文基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方面进行锥探,挖掘文本隐含的新质。  关键词:结构 情感 《我们仨》 “我们仨”  《我们仨》原计划由一家三口一起完成,定题时钱锺书和钱瑗都已住院,钱瑗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写下了五篇,原文录于正式出版的
期刊
摘 要: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的荒诞人形象默尔索以一种极端抽离且克制对抗着世界俗常性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要求;而贝克特在《开心的日子》中描绘的女主人公温妮则通过参与到世界的琐碎中拆解了规则与标准,这两个人物有着同样的对世界和自我的清醒认知,他们的清醒状态有着极为相似的形成原因,那就是对现代人面临的虚无和荒诞的深刻理解,但是默尔索和温妮在看透了世界的荒诞性后,却走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反抗荒诞的道路。本文从
期刊
摘 要:孟浩然是盛唐诗坛中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第一人,一介布衣却名重当时,亦以洒脱闲适、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清旷自然、健康明朗的诗风为后世所推崇。历代文人在钦慕其气度风骨,赏议其诗风之余,更将孟浩然其人其事绘入图画,反复题写,演绎出独具时代特色的孟浩然形象。笔者将以明代为背景,对孟浩然图像及其题写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概述题咏孟浩然图画文学的主题分类和内容特点,进而从题画文学的角度,探讨孟浩然其人其
期刊
摘 要:题画文学自诞生之初,便凝结着作家的情感,是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员。由此衍生出大量题画诗词、题跋等文学作品。唐代著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往往成为后世文人乐于题写的对象,专门记录杜甫的题画作品,不胜枚举,不仅在美术历史上有着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而且巩固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影响延续至今。  关键词:杜甫形象 明代题画文学 涉杜画作  通过对杜甫及其作品在图像世界中的纵向归纳整理,可以发现诗画一
期刊
摘 要:“死亡”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作为早期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吉皮乌斯用诗歌创作表现死亡主题,并将其与永恒世界、爱情和对故土的情怀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其死亡主题具有独特的意蕴内涵。  关键词:吉皮乌斯 诗歌 死亡主题 意蕴内涵  姬娜依达·尼古拉耶芙娜·吉皮乌斯(Зинаид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Гиппиус,1869—1945)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具个性、最富宗教感的女诗人之一
期刊
摘 要:《烟火漫卷》是迟子建描写哈尔滨城市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家采取了主从交织、分层设计的情节结构,并分别在主从情节中设置了不同悬念,进而通过这些悬念引发的“突转”与“发现”构建起多元交错、错落有致的叙事体系,从而将小说从表层的个体叙事引入了更深层次的城市历史叙事。  关键词:《烟火漫卷》 叙事策略 悬念手法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烟火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细腻生动地描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工业、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软实力的发展。电视剧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但是中国的电视剧在海外出口方面仍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中。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与邻国日本的电视剧产业在拉美地区发展差距的部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拉丁美洲 中国 日本 电视剧 跨文化传播  进入21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的
期刊
摘 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上最难读懂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历来饱受争议,因其内容的晦涩难懂,创作手法的一反常态,使她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残雪之谜”。在当今学界,大多数对于残雪作品的研究集中于对其主题的研究与意义的挖掘,即“写了什么”,而对其叙事手法即“怎么写”方面的探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残雪的21世纪短篇小说《女儿们》,从叙事视角角度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出一条通往“残雪之谜”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残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