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桥梁上部结构支架现浇施工技术要点

来源 :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支架现浇法作为桥梁上部结构应用最多的施工方法,其具有技术成熟、质量可控、便于操作等优点,且无需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可减少工期和成本。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桥梁上部结构支架现浇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明确施工中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上部结构;支架现浇;桥梁工程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0)10-0000-00
  1 工程概况
  某项目2#桥第二联采用35m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作为现浇支架施工的桥梁上部构造形式,桥梁桩号为BK0+931.058~BK1+534.140,桥梁形式为圆曲线,曲线半径为6500m。其他采用预应力预制T梁,单箱四室结构,主桥全长105.059m。
  2 桥梁上部结构支架现浇施工准备
  在桥梁下部构造施工结束后,即可开始现浇箱梁施工作业。每联箱梁由支架基础施工开始直至完成箱梁预应力施工。施工前,必须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第一,材料设备准备。贝雷片、钢管、钢管桩等施工材料需提前按照工程量清单进行购买,在支架搭设前,支架型钢等材料需一次性购买到现场,以便保证施工周转使用的连续性[1]。根据施工进度表,分批次将箱梁钢筋、钢绞线、预应力锚具等运送到施工现场。按照施工规定,由拌合站供应现浇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第二,现浇箱梁测量中,箱梁高程和轴线偏位是主要控制内容,误差控制情况如表1所示。
  3 桥梁上部结构支架现浇施工技术要点
  该桥梁工程属于整幅项目,箱梁施工运用塔吊、吊车安装支架立柱、预埋件和贝雷片,并将型钢铺筑到支架顶面,利用木模作为底模,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并将预应力钢绞线设于箱梁,通过两端张拉方式施加预应力。施工流程如图 1所示。
  3.1 施工放样
  按照施工图纸将拟建桥梁中线放出,确定支架平面长度、宽度等基础位置范围,并洒白灰标注边线。随后根据基础尺寸范围处理基础地表[2]。
  3.2 基础施工
  按照现浇支架计算结果,采用直径1.2m的C30混凝土桩基础。基础所处部位的地基承载力要求超过1MPa。施工前,需先整平施工作业面,通过旋挖钻开挖桩基,并深入基岩1m左右,保证地基承载力符合规定。
  3.3 支架安装
  该工程采用“贝雷片+钢管立柱”的桁架支架形式,支架顶面以120a型钢铺设底模的分配梁为准,严格按照箱梁施工要求控制铺设长度、宽度。根据基础位置安装钢管立柱,且确保钢管立柱垂直度在1/1000H以内。在桥孔部位,支架贝雷梁从一层逐渐向另一侧进行接长并准确安装。贝雷片横向位置需对准腹板,使其满足设计图纸要求[3]。
  3.4 支架预压
  按照现场具体情况,完成支架和底模搭设后,可将方木铺设其上,并将钢筋和型钢铺设方木顶层,并做预压。按现浇箱梁自重和施工荷载1.05倍作为预压重量。与此同时,可通过人工+吊车的方式将钢筋铺设到支架上。
  3.5 钢筋安装
  安装钢筋前,需详细查看设计图纸,了解设计的真实意图,避免存在理解失误,导致钢筋加工尺寸错误。待确定钢筋各项指标如抗压强度、延伸量、屈服点等[4]满足规定要求后才能加工钢筋。
  加工时,可集中在棚内制作钢筋,根据钢种不同、等级不同、规格不同等要求,分批进行检验,分类堆放,严禁混用。在存放及运输钢筋过程中,为防止出现污染、锈蚀等情况,需采取一定保护措施。
  本工程采用双面焊连接钢筋,接头位置设在较小内力部位,且错开布设。施焊前,需提前进行预弯处理,保证两接合钢筋轴线保持一致。
  梁体钢筋需整体绑扎,绑扎顺序为“底板—腹板—顶板”。若梁体钢筋和预应力钢筋产生碰撞,需及时将梁体钢筋移开,或者进行一定弯折处理。
  3.6 混凝土浇筑
  按施工总体浇筑原则,浇筑顺序为“底板—腹板—顶板”及“主墩—两侧”。在浇筑时,为保证浇筑连续,可采用2台48m泵车对称布料,通过水平分层、纵向分段、横向对称的浇筑方案进行施工。主要工序如下:
  第一,底板混凝土浇筑。通过2台泵车由主墩开始向两端对称进行底板混凝土浇筑,此时两主墩可构成一个T构,浇筑过程中,若底板中部混凝土不足,可通过顶板预留浇筑孔进行补充。此外,需同步振捣底板混凝土,随后进行抹平、压实等一系列工序。
  第二,腹板混凝土浇筑,完成上述浇注作业后,可再次从主墩开始向两端对称进行两侧腹板混凝土浇筑,由梁纵向中心线进行对称浇筑。振捣压实时,振动棒应向下层混凝土插入10cm左右,扰动腹板下半部分已接近初凝的混凝土,防止出现接缝。在浇筑施工当中,必须確保每层混凝土浇筑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结束,两侧浇筑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4h以内。
  第三,顶板混凝土浇筑。从主墩向两端进行顶板混凝土浇筑,在振捣平整后,混凝土即可进行第一次抹面,顶板混凝土则需进行二次抹面,一般在混凝土初凝前期进行第二次抹面,避免因早期无水产生表面干裂问题。待完成混凝土浇筑作业后,需及时进行湿润养生,可覆盖土工布。养护时间一般在7d以上,根据混凝土表面实际情况确定每天洒水次数,确保其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3.7 预应力施工
  梁张拉前,需做好管道摩阻、锚口摩阻等数据测量工作,张拉应坚持双控原则,即以应力控制为主,校核伸长量。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孔道摩阻等系数对实际张拉力进行适当调整。连续箱梁张拉纵向钢绞线,并及时压浆。采用两端同步进行预施力张拉,并确保左右对称,张拉顺序为“中层束(N2)—下层束(N3)—上层束(N1)”。
  一般在梁体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强度90%以上时方可张拉,张拉时,需拆除端模,并松开或拆除内模、侧模,避免阻碍梁体压缩。待完成张拉施工后,才能将底模拆除[5]。
  张拉结束后,便可进行孔道压浆及封锚处理。压浆前,先将管道内杂物清理干净,保证一次完成压浆。为保证压浆质量,可将适量高效减水剂、阻锈剂掺加到浆体材料。封锚混凝土需作保温保湿养护,并根据设计要求,在完成养护后对封锚处混凝土面进行防水处理。
  3.8 支架拆除
  完成上述施工作业后,便可拆除模板。第一,浇筑混凝土终凝后可将端模拆除;第二,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2.5MPa后,便可将梁体外模拆除;第三,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便可将梁体内模板拆除;第四,梁体纵向预应力束全部张拉且注浆后,便可将底模板拆除[6]。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桥梁工程取得了长足发展。支架现浇技术作为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最常用的一项工艺,加强施工技术要点控制,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施工质量,从而为我国公路桥梁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廖浩博.支架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控制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 (12):133.
  [2]陈彦彬.大跨度连续梁桥支架现浇设计[J].四川建筑,2014(5):165-167+170.
  [3]刘旭政,张春荣,高剑平.支架现浇系杆拱桥张拉索力调整计算[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6):88-91+99.
  [4]王士学.支架现浇T形刚构桥梁转体施工关键技术[J].交通世界,2017(16):128-129.
  [5]彭建萍.混合梁斜拉桥不对称双悬臂施工技术[J].桥梁建设2018,48(1):118-122.
  [6]杨文明,李勇,祁亚.武汉青山长江公路大桥主桥中跨合龙施工技术[J].桥梁建设,2019,49(5):108-112.
  收稿日期:2020-09-03
  作者简介:刘萍萍(1989—),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桥梁。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厦门市地铁2号线为例,介绍了城市地铁中基岩凸起段和上软下硬地层的盾构法施工技术,分析了盾构法施工技术在不同地层的掘进参数和注意事项。通过在工程施工前期全面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积极探究工程地质条件,并有计划的进行刀具更换,合理选取掘进参数,可以有效保证该工程的土建施工质量。  关键词:短距离;硬岩;上软下硬;盾构法  中图分类号:U45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网上资源利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增加网络信息,全面整合和规范大学物理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以此弥补大学物理课时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
本文针对铁路隧道无砟轨道道床板离缝现象,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离缝原因和危害,提出采用锚固注胶法整治离缝的措施,并通过整治方案的实施,验证了整治方案的有效性.
  物理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针对传统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的初步探索。旨在培养高科学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扩展信息量、节省课时、启发学生思维和活跃课堂气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与传统的、成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缺乏灵动
  本文对ppt类大学物理课件的升级与二次开发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制作上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制作上的一些原则和技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然后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设计,体现出其基础性,编写复合大众教育的《新世纪物理学》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
  针对当前物理教学现状,提出物理类课程整合改革的思想,梳理和定位,构建了4个层次多个系列的物理类课程教学新体系对传统大学物理教学进行重新;改革了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大量的调研、座谈和研讨,了解了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并作了较深入的思考,在《物理学》(第五版)电子教案的研制及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