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块理解 读出韵味 咀嚼反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9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让老师棘手。一方面,孩子们查字典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即使查了字典,刻板地以词解词也无助于提高认识;另一方面,为理解某些重点词,往往要结合上下文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扯到课文以外的事物,不免破坏了文章的整体、圆融之美。理解词语的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不能迅速提升语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低年段,孩子们很喜欢苏教版教材中的“词串”和“成语歌”,读起来充满感情,余味无穷。那么在中年段的课文教学中,能不能也像词串教学一样,不要单独地去理解某个词语,而是把段落甚至整篇课文的一组词联系起来,整体朗读、整体理解呢?
  理论上是说得通的。根据“模糊”理论,有些词,可以意会,要言传反而说不清;有些词语,解释得清楚明白,反而失去了想象的空间。根据认知心理学,学生阅读文章获得的感受,不应是孤立的、零碎的、僵死的,而应借助各种“思维组块”,形成系统的、有内在整合力的认知结构。在课文的语段中,很多词语是意思相通、联系紧密的,如果科学地对意义关联的词语加以整合理解,学生在语境的融合和相似联想中,应该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词语的含义。
  倾心地朗读,是搭建词语理解与感悟文本整体之间的桥梁。言为心声,朗读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是与课文作者的心灵对话与交融。语气、语调、节奏、韵律,都透露出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朗读课文中提炼出的词串,学生感受相应的声音节奏,可以激活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似组块,有利于对整个段落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完整的文本语段,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占有文本的语言材料,从而进一步体会一连串关键词语的情感色彩。关键词理解到位了,必然能更好更投入地朗读课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二者相得益彰。
  《东方之珠》第四自然段,写铜锣湾是香港三大闹市之一。教师指名读书后,让学生自由谈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接着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可以让人体会到铜锣湾很热闹,相机板书“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琳琅满目、摩天大厦”等词语,让学生组合起来读一读。学生读了这组词后,借助语音的物质外壳,对铜锣湾的热闹有了初步的感性印象。接下来,教师没有一个一个就词解词,而是放了一段铜锣湾实景录像,问学生现在你对哪个词语的理解更深刻了。在学生畅谈自己独特体验的同时,课件逐个出现摩天大厦高耸、楼房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穿梭往来的画面,教师同时对学生个别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点拨。之后再让学生将这组词像成语一样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脑中想画面,进一步读出热闹、气派的韵味来。最后以这四个词为线索,引背这一段。
  以上教学片段中,词语教学经历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整个语段的教学浑然一体。但学生对每个词语的认识却显然提高了。开始学生自读这一组词体会到的“热闹”,与在分别对四个词进行画面助读、个性解读、边读边在脑中“过电影”体会到的“热闹”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脑中的画面由模糊到清晰,理解由感性到理性,又借助朗读的语势、韵律,将理性复归为审美享受。
  词语的理解还应讲求层次。在整体感悟之后,还得让词语在段落、篇章中走几个来回,反复品味咀嚼,一步步加深体验,就像动物反刍的一样。 教《小稻秧脱险记》,在读小稻秧遇险的语段时,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读第一、二自然段,圈画那些表现杂草的凶狠和无礼的词。学生一下子找出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营养”等词语。
  2.自己读读,试着把这组词语的味道读出来。指名朗读,全班评议,从语气和体态上指导学生“读进去”。
  3.让学生谈谈,通过读,自己初步理解了哪些词。
  4.放到课文中去读,进一步品味这组词语的味道。在自读基础上指名朗读,全班评议什么地方读得好,这里应注意不是评议朗读的技巧,而是评议对词句意义的理解及情感把握是否到位,在读中加深感受。
  5.请一部分学生表演杂草,一个学生表演小稻秧,其他同学帮助设计(表演时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情境渲染、动作表演、语言点拔等多重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体会这些词语的意韵。 在这个教例中,我摈弃了以词解词的认知方式,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与课文文本反复对话的过程。从圈画出一组词语到尝试组块朗读,这是与该段文本内容的“相逢”,也是对词语意义的“初体验”;然后,把词语回归到文本中,进行文本语段朗读,和文本的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这便是“相知”。经历了“相知”后,学生对词语意义也有了进一步体会,但是,这种体会不是割裂的,不单是对这组词语的理解水到渠成,对整个语段的理解也变得立体、丰盈起来。
  夏丐尊在《传染语感于学生》中谈到:语言是寄托若干意义的符号,要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原是万难做到的事,要想再从文字上去感受它的内容,了解其表达之“情”就更难,需反复读书、思考、揣摩,除了学生自己的经验及能力外,怎么讲解、说明、查字典,都没有大用。夏先生一面强调了学生在词句理解方面的“内力”作用,另一方面指出教师的“外力”作用应体现在“把自己对于文字知情两方面的丰富感受力传染给学生”。教师在品读文本之后,揣摩学生可能出现的与文本沟通的障碍,抓住课文语段中有联系的词语,通过语言渲染、情境创设、视听导航等预设性手段,“传染”教者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帮助学生组块理解词语内蕴,经历在文章中反复咀嚼、深层叩击词句的过程,引发丰富的联想,以便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滋味,建构新的内心图式组块,无疑是可行的。
  基于以上认识和实践,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组块理解、反复咀嚼、读出词语韵味,是语感训练的好办法。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启动    为改进小学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评价,突破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近日启动。该项目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北师大“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组织。
期刊
不要回避“0”  江苏通州市二甲小学(226321)  陆晓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为了研究方便很多地方都回避“0”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造成知识的不完整,正因为我们常常不提及“0”的问题,顺此学生思考问题时,也往往忽略“0”的问题。
期刊
“左右”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位置”一课的内容,本人在教学此内容时碰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
期刊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  革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牛充分从  事探索活动;适当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 下面  以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谈谈我们的做  法。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使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期刊
浙教版第七册《鸬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处:一是说明了鸬鹚是多么的训练有素,二是可以看出渔人是多么的爱惜鸬鹚,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借助新课程。但是,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真的就能“一路走好”了吗?恐怕未必!“千金难买回头看”的古训提醒“走在大路上”的我们:在慷慨豪迈、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必须常常带着那颗“驿动的心”作“再回首”!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新课程时代,“预设”与“生
期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导读  第一节  (1)一读——认读文字——要求读得正确、顺畅。  (2)二读——想象画面——要求读出连动的画面。  (3)三读——进入意境——要求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二节  抓“洋溢”。  (1)读正确。  (2)书空。  (3)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老师去掉“洋溢”也可以说:“花园里常年飞扬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相信你们,去掉“洋溢”换个词也能说这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方利民执教的《千姿百“笑”》快乐作文课,方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风趣的教学语言,使得课堂笑声连连,乐趣无限。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主动,说得积极,更写得快乐,也使笔者初步领略到方老师所倡导的“快乐作文”的精髓,感悟到“快乐作文”的真正要义。    一、“说笑”,准备引导亲亲切切    课伊始,趣亦生。方老师先让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笑”的资料,然后出示“笑的
期刊
【新课标指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的工具性是指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教化功能,这是语文课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特点。而所谓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体验,不是靠老师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启己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人文性的体现是语文教学中最实质性的特点,也是语文课至高至深的境界。教师要更好地体现语
期刊